自觉适应意识形态领域建设新常态以法治思维加强和改进思想舆论引导

来源 :共产党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na07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全面总结我国改革发展成功实践,在经济社会发展领域,面对“三期叠加”的新形势,提出要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一论断,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推进各项工作提供了全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新常态”一词成为当下各行各业分析工作形势、梳理工作情况、把握工作规律、推进工作发展的新视角和新遵循。只有把握新常态,才能保持平常心,在工作中做到处变不惊,得心应手,善做善成。
  一、以新常态的视野,深化对意识形态建设规律性的认识
  近年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虽然瞬息万变,但作为经济领域的直接反映,总是伴随着经济形势发展变化而呈现出其内在的规律性,我们可以把这一规律叫做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常态。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不能因循守旧,不能止步不前,需要有新思维、新举措;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不是权宜之计,不是阶段性要求,需要有心无旁骛的定力、排除干扰的能力、稳步推进的毅力;新常态之“态”,意味着是一种形势、趋势、大势,需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乘势而上。
  1. 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意识形态的新定位,表现为意识形态建设的新常态。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发展壮大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军事、科技、外交等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在世界经济普遍处于低迷状态下中国经济企稳回升,“风景这边独好”,西方敌对势力在经济领域对中国的遏制和打压已难以奏效,逐渐把注意力放在了意识形态的较量上。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必须把意识形态建设放到突出位置抓紧抓实。意识形态对党内而言极端重要,只有坚守信仰、坚定信念,思想统一才可能有行动上的一致;意识形态对全社会来讲极端重要,只有广大人民群众认同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党才能把广大人民群众凝聚起来;意识形态在国际范围也是极端重要的,只有在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大变革大调整、思想文化领域交流交融交锋中把握话语权,积极应对西方把中国崛起视为对其价值观和制度模式的挑战,抵制“西化”和反分裂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在迈向“两个一百年”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才能脚步铿锵。
  2. 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较量是长期的、复杂的,也是严峻的、紧迫的,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各种社会思潮影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认同,不断巩固和壮大主流思想成为新常态。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从来都是伴随着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等新举措中展开的。受西方各种社会思潮影响,国内思想领域空前活跃。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社会公知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立场,放弃了中国的国情、党情、民情,公然宣扬西方宪政民主,企图否定当代领导,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宣扬“普世价值”,企图动摇党执政的思想理论基础。宣扬公民社会,企图瓦解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宣扬新自由主义,企图改变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宣扬西方新闻观,挑战我国党管媒体原则和新闻出版管理制度。宣扬历史虚无主义,企图否定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新中国历史。否定改革成果,质疑改革方向。每逢我们党和国家重大节庆、重要政治活动、举办国际性活动和一些敏感的时间节点,各种错误言论就会甚嚣尘上。
  3. 价值观念多元多样多变,与各种社会热点问题和矛盾交织凸显。多元价值取向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构成冲击,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新常态。一些人理想信念动摇、思想道德滑坡,拜金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化落后的东西滋长泛滥,还有一些人醉心于制造传播错误观点,核心价值观、党史国史、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等都被拿来混淆、质疑甚至否定。遇到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即着手放大负面舆论,拿其错误言论作论据,从制度上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
  4. 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信息网络化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控制力形成挑战,占领互联网舆论制高点成为意识形态建设新常态。西方反华势力妄图以互联网“最大变量”来“扳倒中国”,我们在这个战场上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最近,微信上热传知名网络作家周小平的一篇贴文,系统地阐述了西方敌对势力通过互联网对中国的文化冷战,主要通过九种招数向中国意识形态领域发动进攻,即:灭偶像、毁信仰、反人类(打击中国人自信心)、反智识、唱衰中国、亡其史、瓦解公信力、打击幸福感、散播政治鸦片。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看不见硝烟,但同样你死我活。在这个战场上没有开明绅士,妥协换不来和谐合作,敢于斗争,敢于亮剑,才是我们当前势在必行的选择!
  二、以法治思维,加强和改进思想舆论引导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重申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法治思维是指按照法治的理念、原则、精神和逻辑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的思想认识活动或思想认识过程;法治方式是指在法治思维的基础上,按照法律规定和法律程序处理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和工作方式。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背景下,学习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加强和改进主流思想舆论引导工作,意义非常重大。把法治思维综合运用到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应该包括以下几种思维方式。
  1. 系统思维。法治最强调系统性和完整性,强调子法对母法的绝对服从。舆论引导工作更强调大局意识和系统艺术。必须跳出一时一地、一部门一行业视野局限,统筹起各行业、各领域、各地区、各层次、各阶段的工作,努力做到全局与局部相配套、当前与未来相协调、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统一。“1+1=2”,被推选为最伟大的数学公式之一。但在现实生活中,既存在“1+1>2”的可能,比如强强联手的倍增效应;也有“1+1<2”的情况,比如“九龙治水水不治”的治理难题。做舆论引导工作,当别人说1+1=2的时候,你就应该思考如何让1+1>2,以系统思维聚合力,用系统方法谋全局,把一项主题宣传做成各领域工作的联动和集成,在社会面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这就要研究把宣传文化工作由独角戏引导为大合唱,扮演领唱的角色。自觉把宣传工作的触觉向各领域、各行业延伸拓展,推动各行各业把宣传工作作为分内职责、融入自身业务工作之中,借助外力推进工作,不能老在自己的工作圈子里打转转。   2. 务实思维。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是法治的基本精神。真实性和准确性是舆论引导工作的基本原则。加强舆论引导工作,必须时时处处关注社会热点、了解社情民意。不能想当然的异想天开,也不能闭门造车的主观臆断,更不能毫无章法的莽撞蛮干。舆论引导工作的务实思维,体现为对软任务进行硬操作。舆论引导工作刚性约束较少,没有硬指标,但可以研究通过制定统一标准,任务分解量化,进行销号落实,操作起来就有了抓手,实现虚功实做。
  3. 底线思维。法治是道德的底线。底线思维是“有守”和“有为”的有机统一。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舆论引导工作只有守住法纪、原则和道德底线,才能准确判断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化挑战为机遇。具体来讲就是要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把好关、把好度,在大是大非面前管得住,在改革创新中能放手。在舆论管控上则体现为定调与发声的高度统一。因自然禀赋,一个人的声音有大有小、有高有底,但在合唱队伍中调子必须保持统一,同频共振。如果跑调,肯定会被及时纠正或清除出局。
  4. 规矩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强调,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对于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来说,规矩意识不仅是一种政治觉悟,更是一种现代治理素养。伴随着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势头,迫切要求我们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去引导、去管理。处处不讲规矩,管理往往就会失序。事事不守规则,引导就是镜花水月。在舆论引导工作中要正确处理好内容为王和方式多样的关系,“媒”是内容,“体”是传播手段,无论“体”如何发展变化,对“媒”的社会效益绝对不能损害,这是一条红线。
  5. 辩证思维。法治力求严谨,“立、改、废、释”辩证统一。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如今,情况千变万化,问题层出不穷。只有一分为二看问题、多个角度想事情,既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又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问题矛盾扑面而来,决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分清大小难易、明确轻重缓急、摸清内在规律,才能牵得住“牛鼻子”、找得准突破口。舆论引导工作要处理好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力求出亮点、出经验、出品牌,给人以信心和力量;要处理好先声夺人与久久为功的关系,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知情人、第一个发声的传播中抢占舆论制高点,保证调控有度,放而不乱;要处理好小切口与大主题的关系,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小故事传递大道理,小经验关照大体制,小梦想回应大现实,做到中国精神地方表达;要处理好做与说的关系,邓小平同志说过:“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习近平总书记讲:“现代管理学有一个基本原理,就是不仅要做、而且要让人知道做了什么。”“我们的观念和主张要经常说、反复说,不能长在深山无人知”。舆论引导工作就是要多说、会说、反复说、及时说、实事求是地说,突出说的思想含量,力求见人、见事更要见精神,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教益。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