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宝黛钗”之间称呼语研究综述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aweawe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红楼梦》作为一部跨越百年的经典著作,对它的研究涉及方方面面,而且随着学术脉络的延伸,层次愈加丰盈和深邃。在应用语言学视阈下,对《红楼梦》的称呼语加以研究,会对作品有更深的理解感悟,特别有助于拨开“宝黛钗”之间的关系迷雾。
  关键词: 《红楼梦》 称呼语 宝黛钗 应用语言学
  一、研究背景
  (一)社会需求
  应用语言学着重研究语言在各个现实领域的实际应用,主旨是解决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研究它有助于我们认识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态度和情感的一般规律,也就是教会自己认知自我社会位置,恰当表达自己的意愿和喜好,倾诉自己的情感和诉求,以期达到预想中的语言交流效果。
  其中,称呼语的研究,隶属于应用语言学的范畴。研究称呼语不但有助于加深社会语言学中对人际关系用语的研究,而且对语言学的教学科研有相当意义上的参考价值。看似简简单单的一句称呼语中,包含的意义可谓众多:年龄、性别、文化、阶层,乃至语场、语旨、语式等,不一而足。
  《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至今已经有16种外文译本,热度持续不衰,被称为中国的百科全书。这部鸿篇巨制中人物众多,关系复杂,称呼语在许多场合下,对人物的刻画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芸芸众生在刹那间鲜活起来,增加了作品的灵性和厚重。研究《红楼梦》的称呼语,就是从一个崭新角度,解析和感知18世纪中国的社会概况、风土人情,对今天而言,跨文化交流日益成为新常态,对《红楼梦》的称呼语研究更具有跨越时空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二)理论前沿
  近二三十年来,又有一大批词典、专著和论文涌现:张孝忠1988年出版了《古今称谓语词典》,2001年吉常宏的《汉语称谓大词典》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称呼语的社会语用研究》是陈夏芳在2002年出版的专著,牛继华则发表了名为《近百年来私人书信中的称呼语的社会语言学考察》(1919-2006)的论文,2002年陈毅平的《红楼梦称呼语研究》一书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应该说,围绕称呼语的研究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在理论上,布朗和福特就美国的称谓语进行了开创性研究。语言学家欧文·特里普(1984)在《称呼的社会语言学规则》中,以流程图的形式做了注解,并分析了美国西部学术界及19世纪俄语、依地语、波多黎各语中的称呼语系统。后来,美国心理学家罗杰·布朗指明了称呼语中的地位原则和亲疏原则。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动态
  对于称呼语的研究由来已久。从北周的卢辨著有《称谓》开始,唐朝刘知几写有《史通·称谓》,到清朝梁章钜的《称谓录》,都是响当当的成果。50年代,赵元任先生对现代汉语的称谓系统进行了详尽描述;陈原先生则对新中国成立后新出现的称呼语进行了总结。
  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院,是国内“红学”最权威的学术机构,对“红学”的研究可谓尽心竭力、名家辈出。吴世昌、吴恩裕、吴组缃、周汝昌、启功、林冠夫、陶建基、叶圣陶……每一位都是“红学”大家,对《红楼梦》的研究各有侧重,当然,这其中有许多观点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给这部文学名著更增添了几许神秘色彩。
  在众多学术观点中,也有涉猎《红楼梦》称呼语研究的专家学者。他们有的只着重于一个方面,像上海师范大学刘冰的论文,题目是《红楼梦中女性称谓语之语用考察》,关注女性角色称谓语的使用情况,从亲属、社交、面称与背称、人际关系等方面加以研究分析。陈建萍的论文《真“姑娘”,假“姑娘”?红楼梦中姑娘称呼语的语义语用辨析》则是具体到一个词,对《红楼梦》的称呼语进行细致的总结辨析。中国香港学者洪涛发表了论文《红楼梦的语域、“立体感”与“平常化”——从“侬俺奴娣”和异文看小说的艺术效果》,把着眼点放在地域视野内研究《红楼梦》的称谓语,可谓视野独特、见解新颖。李蓓则在语言学的视角下,剖析《红楼梦》的语言构成,特别强调不要把《红楼梦》的“语言”研究和“语言学”研究混为一谈,很中肯。陈毅平在2002年出版了一部专著——《红楼梦称呼语研究》,从社会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语用学、修辞学角度研究《红楼梦》的人物称呼语。
  (二)国外动态
  弗斯,英国语言学家,他肯定语言研究不同于文学研究,在语言学上有两项独特见解:一是根据言语背景和上下文寻求意义,二是用一套新方法描写语言节律(戚雨村,1990)。他坚持谈语言不能不谈人生和文化,分析语言不能撇开意义。
  英国人韩礼德于20世纪50年代来到中国,师从著名的汉语言学大家王力先生,回国后至60年代后期,逐渐形成了从系统和功能角度对语言的研究,指出了语言的三大元功能,即概念、人际、语篇功能,探讨了语言与社会及语境变量的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莱斯利·邓克灵的《别称与称谓字典》(A Dictionary of Epithets Terms of Address),在长达35页的引言中,讲述了称谓的语境、影响称谓选择的因素、称谓引起的反应,以及文学作品中的称谓等,共9个方面(陈毅平,2002),对学习和研究英语很有价值。
  (三)研究空白
  在国内,对《红楼梦》的称呼语研究,依然有很多留白之处,大家的着眼点几乎都在几位主角身上,像王熙凤、林妹妹、宝哥哥,但是像刘姥姥、赖大家的、紫鹃、旺儿等小人物,研究着墨点不多,在400多个有名字的人物中,可进一步研究的领域还很广阔。或者把几个人物链接起来,形成交叉,不仅是平面的静态研究,而且是立体的动态研究,都是不错的选题立项。
  《红楼梦》的外文译本有很多,其中,杨宪益和霍克斯的译本最著名。但是《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外文译本毕竟不能全部表达出中国文化的精髓,具体称呼语上,翻译家往往找不到合适恰当的词语描绘“奶奶”、“姑娘”、“姐姐”的不同语义和语用,所以,这个位置的研究空白还有待弥补。   三、研究方向
  (一)研究假设
  本文选用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8月版本,以庚辰本为底本,由冯其庸先生负责总校注。以前80回为例,做研究对象,引用部分采用楷体,括号内数字,前为回数,后为页码。
  假设以宝玉、黛玉、宝钗三个人为主线,研究他们之间在不同场合、语域、情感下的不同称呼语,那些“哥哥”、“妹妹”、“姐姐”的称呼语都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以怎样的语气出现,从而揭示称呼语的一般规律,顺便理清“宝黛钗”三者之间的情感脉络。
  (二)研究思路
  首先界定“称谓语”和“称呼语”的概念。“称呼”和“称谓”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单就学术意义而言,“称呼语”一词是名词性的,不同于动词的“称呼”,也不同于名词性的“称呼”。名词性的“称呼”仅限于表示彼此关系的名称,而且是当面打招呼用的,其概念外延甚至小于“称谓”(陈毅平,2002)。
  本论文所指的“称呼语”,包括但不限于用称谓名词指称的;包括但不限于表示彼此关系的名称;包括但不限于当面招呼的(陈毅平,2002)。这一点要在论文中严谨地交代清楚。
  其次,对以下四个方面着手研究:
  (1)夯实“称”与“呼”的定义。举例说明“面称”、“他称”和“自称”。
  一时黛玉来了,宝玉笑道:“好妹妹,你别撒谎,你看这三个字那一个好?”(8;79)
  (2)称谓系统与非称谓系统的分析研究。包括亲属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具体处理。
  正说,只见宝钗走进来笑道:“偏了我们新鲜东西了。”宝玉笑道:“姐姐家的东西,自然先偏了我们了。”宝钗摇头笑道:“昨儿哥哥倒特特的请我吃,我不吃他,叫他留着请人送人罢。我知道我命小福薄,不配吃那个。”(26;223)
  (3)礼貌色彩与情感表达。情感因素的正极是礼貌,负极就是反礼貌的,特别在林黛玉身上,有很好的例子可以举证。包括尊称、敬称、昵称、谐称和谦称、傲称、蔑称、詈称。
  宝玉见问,一时解不来,因问:“什么‘暖香’?”黛玉点头叹笑道:“蠢才!蠢才!你有玉,人家就有金来配你,人家有‘冷香’,你就没有‘暖香’去配?”宝玉方听出来。(19;166)
  (4)称呼语使用中的制约因素。这是基于语言的功能,分为5个方面:时空、正式程度、语场、人际关系、语篇。
  宝钗笑道:“不用问,狗嘴里还有象牙不成!”一面说,一面走上来,把黛玉按在炕上,便要拧他的脸。黛玉笑着忙央告:“好姐姐,饶了我罢!颦儿年纪小,只知说,不知道轻重,作姐姐的教导我。姐姐不饶我,还求谁去?”(42;351)
  四、结语
  从立项到概念界定,从文献综述到找出研究空白,不难发现,《红楼梦》作为世界性的名著,字字珠玑,尤其是称谓语部分,更是对揭示作者创作主旨大有深意。“宝黛钗”作为纠结的主角,他们之间的关系、内心活动、地位变迁等,均在称谓语中有淋漓尽致的体现。从应用语言学视阈下的称谓语研究入手,可以对理解作家和作品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S.M.Ervin-Tripp,王菊泉.称呼的社会语言学规则[J].北京:国外语言学,1984,04:16-26.
  [2]陈建萍.真“姑娘”,假“姑娘”?——红楼梦中姑娘称呼语的语义语用辨析[J].红楼梦学刊,2006,02:303-317.
  [3]陈夏芳.称呼语的社会语用研究[M].上海: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2.
  [4]曹雪芹,高鹗.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5]陈原.陈原语言学论著[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6]陈毅平.《红楼梦》称呼语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7]陈毅平.英语称谓研究的一朵奇葩——介绍莱斯利·邓克灵的《别称与称谓词典》[J].武汉大学学报,2002,06.
  [8]洪涛.红楼梦的语域、“立体感”与“平常化”——从“侬俺奴娣”和异文看小说的艺术效果[J].红楼梦学刊,2015,03:130-154.
  [9]吉常宏.汉语称谓大词典[Z].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10]刘冰.《红楼梦》中女性称谓语之语用考察[J].内蒙古: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9,06:345-347.
  [11]李蓓.《红楼梦》语言学研究综述[J].红楼梦学刊,2011,04:313-329.
  [12]牛继华.近百年来私人书信中称呼语的社会语言学考察(1919—2006)[D].暨南大学,2006.
  [13]戚雨村.弗斯和伦敦语言学派——纪念弗斯诞辰一百周年[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0,05:3-10.
  [14]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北京:外文出版社,2008.
  [15]张孝忠.古今称谓语词典[Z].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8.
  [16]赵元任.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其他文献
有机合成题中的信息迁移题是对学生有机化学认知程度和自学能力的综合考查,在历届高考中具有很好的区分度和选拔功能。考试说明中对本专题的要求是:综合应用各类有机化合物的不同性质,进行区别、鉴定、分离、提纯或推导未知物的结构简式。结合多个化合物的化学反应,合成具有指定结构简式的产物。
摘 要: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及社会的进步,对于教育越来越重视,并且一直在积极推动教学的改革创新。现代社会,对于教师的专业素质及能力越来越重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部分。现在的学校对于教师的专业素质的培养进行了详细改善。  关键词: 小片区校本教研 专业化成长 基本理论  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需要学校了解教师的教学需求及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现在农村学校规模较小,单所学校教师教研力
摘 要: 本文对高职院校名师空间课堂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等问题进行了研究,阐述了在MOOC互联网教学时代名师传统教学模式转变网络教学的必要性。  关键词: 名师课堂 传统教学 网络教学 改革研究  高职院校要培养受社会和企业欢迎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就必须有一支高水平的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如何提高大学教学质量,培养人才技能,需要学校有一支强有力的高端技能教学队伍。名师就是一个提高教学质量的典型代表,在
摘 要: 教学模式是教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尤其是在网络出现后,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一种重要工具,对教学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建构恰当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以期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是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深思和探求的问题。  关键词: 信息技术环境 语文阅读 教学模式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语文教师根据已有的教学经验、教参、课本设计教案,再凭借黑板、粉笔、讲解把有关
摘 要: 《圣经》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更是西方语言文化的源泉。它对英美文学产生的重要影响在许多作品中都得到印证,使《圣经》故事发挥其隐含的参照作用。英语习语是英语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深受《圣经》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圣经》中的人物对英语习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习和掌握与《圣经》有关的英语习语,有助于了解它们的来龙去脉,掌握它们的实际含义,并在英语学习中得以准确应用。  关键词: 《圣经》 英美文
摘 要: 《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斯坦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一部小说,于2003年出版,是美国2005年的排名前三的最畅销书。全书围绕风筝与阿富汗两个少年之间展开,一个富家少年与家中仆人关于风筝的故事,关于人性的背叛与救赎。故事如此残忍而又美丽,作者以温暖细腻的笔法勾勒家庭与友谊、阿富汗人与阿富汗文化、人性的本质与救赎,令人深思。  关键词: 《追风筝的人》 卡勒德·胡赛尼 背叛与救赎  一、引言 
摘 要: 同样的原文在不同的译者笔下呈现出不同的文学语言和文学形象,这种差异性值得赞颂。本文以新中国成立初期韩侍桁《红字》译本和改革开放以后苏福忠《红字》译本为研究对象,从操控学说主流“三因素”意识形态、诗学观、赞助人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力图从宏观文化翻译角度对其差异性加以论述。  关键词: 《红字》 意识形态 诗学观 赞助人  一、引言  20世纪80年左右翻译学领域的学术观点及理论发生了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