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作业的教育审思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d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的家庭(尤其是城市家庭和发达地区家庭),只要有读小学中高年段或者初中的孩子,家庭作业常常会成为日常生活的中心议题。“快点快点!”“别磨蹭了!”“都几点钟了,还没有写完?”……面对磨蹭的孩子,不少家长会耗尽最后一点耐心而急火攻心;而面对日复一日写不完的作业,一些孩子能拖就拖,有的干脆选择了放弃。
  在这些家庭,不讲作业,上上下下充满温馨,家庭氛围一片祥和;一旦进入作业流程,里里外外便暗流涌动,不时甚至会风雨大作。作业就如“魔鬼”一般,搅动着家庭的安宁,以至于需要教育行政部门专门发文治理。
  教育是干什么的?是帮助人求真、尚美、向善的,是美好的。家庭作业作为学校教育在家庭中的延伸,也应当是美好的。那么,现实生活中,它是如何改变了模样,化身“魔鬼”,成为众人抨击对象的呢?背后的原因一定是,这样的“家庭作业”变味了,已经失去了教育性。
  要让家庭作业重新变得美好起来,就需要找回它原有的模样。
  美好的作业,应该帮助孩子获得生命的意义。也就是说,孩子在完成家庭作业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悦纳自己、超越自己,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获得生活的幸福。
  由此,我们可以肯定——
  作业不应该是孩子家庭生活的全部。我们常常抱怨,现在的孩子不懂做家务,不会礼貌待客,自理能力差,不会过闲暇生活……可我们想过没有,一个晚上写作业到十一点钟的孩子,哪里有时间学做家务、管理自己、过闲暇生活呢!清理过多、过重的家庭作业,把家庭生活的时间还给孩子,是还家庭作业育人本真的前提。
  作业不能只为应付考试。考察孩子当下的作业,多是学科性的,目标直指考试。教育离不开考试,但考试不是教育的全部。也许,让孩子学做一样菜,为父母洗一次脚,策划一次远足活动,远比做那些重复性的学科作业有意义。
  作业不应该搞“平均主义”。对于家庭作业(书面)的时间,教育部有明文规定。小学不超过一小时,初中不超过一个半小时。但孩子的禀赋和发展水平不一样,同样的作业,不同孩子完成的时间相差很大。要真正遵守教育部的相关规定,就应该实现作业布置的差异化:数量可以不同,层次可以有区分,甚至可以让孩子自己布置作业。
  作业不应该让家长“过度参与”。作业的主人是谁?当然是孩子。但现实生活中,对作业最上心的,却是家长。时刻盯着微信(QQ)群,第一時间下载作业的,是家长;督促完成作业的,是家长;接龙汇报的,是家长;甚至批改检查的,还是家长!其实,管孩子的作业,好多家长也是情非所愿,但在群里被点名,实在是有些尴尬!
  ……
  在当前优质教育资源不充分、不均衡的时代背景下,家庭作业完全摆脱考试的压力,也许并不现实。但理想不是等来的,努力前行,不断改进,我们离教育的美好就会更近。
其他文献
新一轮课程改革,学生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倍加关注,但要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师的高水平教学行为,则需要有效的教研抓手,“同课异构”是重要的途径之一.在一次名师工作室活动中,甲、乙两位教师分别执教“二倍角三角函数(2)”.从课堂教学的目标、进程和效果来看,两位教师的教学目标合理,所选例题和练习难度与教材相当,但教学的出发点、内容的组织和师生互动的形式有明显的区别.
摘 要 中学生网络德育出现“人学空场”问题,根源在于人本教育的缺失从而造成人的异化:将人工具化而无视人的个体性,将人抽象化而无视人的具体性,将人同塑化而无视人的主体性。突破这一困境,必须要坚持马克思的人学理念以求得人性的复归:在德育目标的制定上,以人为本从而复归人性;在德育内容的选择上,“引人入胜”从而复归生活;在德育过程的实施中,“因人而异”从而复归个体。  关 键 词 中学生网络德育;人学空
以配位化学为例,介绍了在专业选修课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将配位化学发展史上国内外科学家追求真知、热爱祖国、向往和平的一些励志故事融入配位化学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科学创新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精心设计,将配位化学专业知识的讲授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实现专业选修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做到把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