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婺城区:精准扶贫出实招

来源 :民生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huikkk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为金华的核心区,是浙江中西部的经济、文化中心。但即便在这个发达区域,其城乡二元结构仍十分明显,特别是占全区总面积三分之一的山区仍欠发达,沙畈、塔石、莘畈、若阳、岭上等五个山区乡,有97个低收入农户集中村,低收入人口5.19万人。
  五个山区乡大部分处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受历史原因、生态环境保护和地理条件等制约,长期面临“出行难、就业难、上学难、购物难、通信难、发展难、增收难、居住条件改善难”等难题。
  如何实现全面小康一个乡镇也不能掉队?婺城区为此做了很多精心的工作。
  转型,助农增收
  机声隆隆,一台台缝纫机前工人们熟练地操作着。沙畈银坑村来料加工车间一派繁忙的景象。在现场,一对老年夫妻引起了我们注意,“在这里5年了,现在我们一年能有3万元左右的收入。”男主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范芳平是沙畈本地人。2006年到义乌承接塑料花业务,经过几年发展已在义乌国际商贸城开了门店,并转型办起了工厂,规模不断壮大,年出口销售额近2000万元。目前仅在沙畈乡就设了7个来料加工点,加工人员140多名。
  范芳平介绍说,政府为鼓励农村困难家庭成员从事来料加工,根据来料加工工资额(通过爱心卡发放工资单为准)给予5%的补助,最高不超过人均每年2000元。对在山区或移民村有固定集中加工点且带动30人以上从事来料加工、年发放加工费在30万元以上的来料加工经营人原则上按加工费5%左右给予以奖代补。
  婺城区农办主任倪玉奎介绍说,经过多年发展,婺城区已成为来料加工大区,其产业成为婺城农村百姓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据统计,目前该区有503名经纪人,1.6万余人从事来料加工,仅2016年,到12月底就发放来料加工费2.5亿元。
  结对扶贫,重实效
  “在下派驻村指导员换届之际,我村两委,根据琴坛百姓的请求,恳请市文化局陶冶同志能继续留任!”在金华市农办,箬阳乡副乡长兼琴坛村支部书记廖祥海向市农办副调研员张少华说道。
  琴坛村位于婺城区南部山区,距金华城区一个半小时车程,因其地势较高,山峰险峻,有“江南九寨沟,浙中小西藏”之称。
  驻村指导员陶冶,在2014年底上任后,发现该村“脏、乱、差”现象较为普遍,违法搭建、乱堆杂物等严重影响村民生活。经了解,村两委代表因工作分歧而产生严重矛盾,继而上访、举报等事件频频发生。村里日常工作处于半停滞状态。为此,陶冶通过一次次上门,从“客家乡贤文化、组织建设、未来发展”等,耐心细致与当事人沟通,并通过金华福建商会做其思想工作。经过近一年的努力,最终使其化干戈为玉帛。
  为了提高村民对民宿、客栈管家人事管理的要求,陶冶负责组织村民,分批到市区高校、周边永康及上海等地学习。目前已完成若干批、四十余人培训就业。
  如今,琴坛村成立了箬阳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化管理 个体化经营”模式,现有民宿18家、农家乐13家。通过互联网,进一步带动高山茶、猕猴桃、野蜂蜜等山农经济的增收。2016年,游客量已突破10万人,收入达500万元左右。现已成为金华及长三角地区乡村自驾游热点。
  产业扶贫,大融合
  在箬阳乡横坑村榧龙千亩香榧示范基地,笔者看见一派繁忙的景象——50多位农民或忙着栽种香榧大苗,或为香榧小苗换容器……
  “这样的忙碌自立冬以来便没有停止过,到2017年春节前,要完成500畝香榧大苗的栽培,2017年开春要将基地扩大至1500亩。”浙江榧龙生态农业园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朱建新介绍说。
  在已经做了30年乡镇干部的傅金良看来,发展香榧产业,就像为村民们购买了“养老保险”。“现在山区大量人口外流,单靠劳动密集或精品农业,很难形成普惠增收,而香榧是百年树木,还可以粗放型管理,效益极高,且适合我们山区种植。”
  该项目的开发建设,给当地7个村192人提供了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村民通过土地流转,一方面,使原来闲置、抛荒的林地增加了收益;另一方面,给农户带来了长期稳定的经济收入,同时,公司提供了近100个就近就业的岗位,可进一步增加农户收入。据不完全统计,光土地流转一项,每年可为当地农户人均收入增加1058~24249元。
  朱建新接着介绍道,公司计划通过5年努力,到2020年,建成香榧种植示范园区1万亩,其中连片种植5000亩,公司 合作社 农户合作种植3000亩,榧茶套种2000亩,高山果蔬种植600亩,香榧苗育基地380亩,淡水养殖20亩,同时养殖黄牛、珍禽等兽类农产品,项目总投资将达到1.3亿元。与此同时,公司已与知名药企合作发展中医药、健康养生产业,致力于打造中药材野生驯化种植为核心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内建成集育苗、造林、科研、观光于一体的高标准生态香榧示范园区。预计年接待游客量可达10万人次以上。
  临别时,傅金良说,婺城区西南山区生态开发建设以来,最大的一个招商引资项目,石斛项目中草药特色小镇项目相关工作也正在箬阳乡有序展开。规划打造集中草药种植、高山蔬菜种植、自助养老度假、生态旅游开发于一体的特色小镇,投产后有望成为全区最大的高端农业产业项目。
  下山移民,促安居乐业
  婺城区乾西乡移民集中安置小区,建成于2014年,环境卫生整洁,设施完善,居住环境优美。
  在横坑村村民邹舍香家,笔者感受到房子装修简洁大气,女主人告诉笔者,丈夫在市区从事家装业务,在移民下山之前,他一年到头侍弄几亩薄田和茶山,辛苦一年收入却很微薄。如今搬迁下山到企业上班,年收入至少五六万元,比下山前增长3倍以上。房子建筑面积140余平米,三室两厅,要是在几年前,能这么快就住上这么好的房子,她是想都不敢想的。
  在这里,600多户来自箬阳、塔石、沙畈、莘畈、岭上的山区百姓在这里开启了幸福的新生活。   婺城区农办主任倪玉奎介绍说,自启动下山移民以来,婺城区采取了整村搬迁和散户集中安置相结合的双轨制做法,先后建设了琅琊、汤溪、长山、乾西、上邵、蒋堂6个移民新村,共搬迁安置1.1万多人。2013年,又启动了新一轮的下山移民工作,目前蒋堂移民新村首期21幢10万平方米安置房已完成房屋主体工程建设,附属工程进场施工,已于2016年10月底安置到戶;乾西移民新村四期6幢6万平方米安置房工程已加紧建设,预计在2017年6月可以安置农户。随着工作的深入推进,将从根本上改变山区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效地解决了山区群众“行路难、饮水难、就医难、就学难、娶亲难、发展难”等现实问题。
  扶贫创新,七手工作制 十促进法
  婺城区始终围绕“精准扶贫”为靶心,通过“省、市、区携手,群众伸手,政府牵手,部门联手,市场抓手,产业一手,社会帮手”七手工作机制,促进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区委书记王健强调,近年来,婺城区坚持同步小康统揽扶贫开发工作,以五大发展理念统领扶贫攻坚跨越式发展,以“绿色发展、生态富民”为理念,以“精准”为着力点,以三严三实促进结对帮扶干部到村到户;以增收促进产业发展;以服务到村到户;以“两山”论促进生态产业发展到村到户;以工匠精神促进职业教育培训到村到户;以安居促进危房改造到村到户;以城镇建设促进扶贫生态移民到村到户;以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基础设施到村到户;以互联网促进到村到户;以小额扶贫贷款促进自主创业到村到户;以草根文化和礼堂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到村到户;全力实施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推动扶贫开发由救济式向全面发展转变,由单一扶贫向集中连片开发转变,由资金分散向集中使用转变,由单一扶贫向综合扶贫转变,扶贫推动产业,促进美丽乡村建设、民俗文化观光体验、休闲养生等发展,同时为打造未来特色小镇夯实基础。
  同时,王健也指出,完善扶贫信息管理系统和统计监测制度,全面建立农村困难家庭基础数据库,建立健全扶贫工作各项长效机制,特别是在做好年收入4600元以下贫困现象消除后的巩固提升工作,确保贫困现象不出现反复的基础上,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工作重心转为增强帮扶农村困难家庭自我发展能力、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和民生基础设施建设,以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为抓手,以“七手制 十促进法”大力推进生态、电商、旅游、光伏扶贫等新兴产业扶贫,并充分利用西南山区生态经济示范区资源,持续推进“产业扶贫、下山移民、金融扶贫、结对扶贫、培训就业”,使其“五指成拳”“拳拳”精准,从而大力提升“精准扶贫” 美丽乡村的相关产业。力争“十三五”期间全区低收入农户年人均纯收入增幅达15%以上,为婺城区持续发展增添绿色新动力。
其他文献
“我活到45岁,终于有了自己的银行卡!”河南省汝阳县刘店镇红里村村民王忙菊告诉《民生周刊》记者,她最远只去过县城,很少去银行,别人问她要卡汇钱,她傻眼了,问啥是银行卡。  身为多个孩子母亲的王忙菊已步入不惑之年,是个不具备外出打工条件的贫困户家庭妇女,此前几乎没有收入。如今,她却能在政府创办的扶贫车间工作,在家门口就业。这看似对平常人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却让王忙菊感慨萬千,她也因此拿到了人生第一份“
2016年5月27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今年71岁的黄秀兰,和她那辆装满蜂窝煤的人力三轮车,是南宁市淡村路西社区的一道风景。一年四季,这个清瘦的老人每天都准时出现,穿行在高楼大厦和疾驰的车流里。  黄秀兰到燃气公司送蜂窝煤已20年。她的身子骨很硬朗。一件蜂窝煤有15公斤重,她一弯腰就能端起来;装满蜂窝煤的三轮车,她踩起来也非常轻快。见她岁数这么大了,总有人劝她别干这个又累又脏的活了,可谁也劝不
4月的历阳湖,是清丽的。  历阳湖,位于济南市千佛山之阳,昔日的历阳湖是济南的一条泄洪沟。据悉,这里曾经几近干涸。如今的历阳湖,湖水清澈,水下的鱼群欢快地游着,偶有水鸟掠过水面,水面惊起一片波纹。看着水波粼粼,实在难以想象它干涸的景象。  历阳湖今天为济南建成海绵城市绘下了濃重的一笔。  历阳湖所在地属强渗漏带,通过对大明湖湖水进行“北水南调”后,通过渗漏,实现地表水转换地下水,补充泉城水源,推高
湖北省宜城市流水镇黄冲村的肖龙,牢牢抓住了这次村宅基地改革的机遇。  肖龙在深圳打工期间学会了开挖掘机,但挖掘机的高昂价格使肖龙的“老板梦”一度破灭,“买挖掘机的钱不够,只能干瞪眼继续打工。”肖龙告诉《民生周刊》记者。  村里实行宅基地改革后,村党支部书记王朝富上门宣传农房抵押贷款政策:以宅基地不动产权证为抵押,就可以从农业银行宜城支行贷款。肖龙很快就拿着宅基地产权证去银行进行抵押贷款,“贷了8万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是用陶瓷写成的。中国汝瓷故乡——河南省汝州市,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丰厚。汝瓷奇居其一,与千年古刹风穴寺及人文资源相映生辉,得天独厚。  千年汝瓷文脉传承,汝州是一个诞生大师的文化宝地。  2018年7月,带着对文化产业的浓厚兴趣,笔者走近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汝瓷烧制技艺)传承人——李廷怀。  廷怀梦  李廷怀,1952年出生于河南汝州市。1975年
2016年11月28日至12月2日,广州市白云区卫计局组织区内医疗专家对贵州省荔波县进行了为期5天的义诊活动及精准帮扶工作。白云区中医医院由周洪彬院长带队,组织内科、外科、康复科3名专家参加了此次帮扶活动。荔波山区百姓在家门口就享受到高水平专家的服务。  本次白云区中医医院专家服务团荔波之行,既是技术、发展学科思路的输血式医疗帮扶行动,也是该院继开展广东英德贫困地区对口帮扶工作两年后,再一次发挥中
在东莞处在这样一个转型期,莞商联合会将配合市委、市政府大力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特别是传统产业升级转型以及进行实业和金融相结合的创新尝试。  东莞文化务实低调,发展过程中不声不响,总是“闷声发大财”。以前这种做法是很好的,但是现在的情况下就需要做一些反思。部分传统企业利用原有资源来發展已经难以为继,借助资本市场力量是一个大方向。东莞的企业卧虎藏龙,如果能够打开观念,拥抱资本,会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当然这
四季都能收获瓜果蔬菜的农业大棚,在我国农村特别是城市近郊十分常见。但近年,这些本该用于发展农业、在耕地上建设的农业大棚,经过非法转卖、以租代售、违法增加居住功能后,摇身一变为私家庄园,大棚成了大棚房。  大棚房里配有卧室、厨房、客厅,甚至有的还建有游泳池、地下酒窖、会所,还有艺术家在房子里搞起了展览。  针对大棚房对耕地破坏和农业发展的影响,近日,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召开动员部署会,部署今年
位于湖北西北秦巴山区腹地,竹山县是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主战场,是全国贫困程度最深、贫困面最大、贫困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总规模为4.8万户、14.9万人,贫困发生率达36%。  过去几年间,竹山坚持抓党建、促脱贫,统筹推进“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四双帮扶”、精神脱贫等举措,累计出列省定重点贫困村40个,减贫2.7万户、9.1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2%以下。  “党的十九
华北制药先后选派近30名中青年干部深入扶贫一线,实施民生帮扶、产业帮扶、精准帮扶等驻村帮扶,在每个对口帮扶地区,华北制药的扶贫模式都得到了当地政府认可。  初夏的河北张家口,无疑是美丽的,无论是坝上草原风光,抑或坝下万亩良田,无不令人心醉。不过,在记者看来,比这初夏北国风光更美的,是那些为精准扶贫而无私付出的人。  6月7日,《民生周刊》记者前往国家级贫困县张家口阳原县及沽源县实地采访,见证了华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