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楚墓神秘脚印的文化蕴涵

来源 :寻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bo_s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1月,湖北荆门市沙洋县后港镇松林村的獾子冢战国楚墓中出土一具棺材,主棺黑色的棺盖上印有一只红色脚印,是一名成年男性所留,长约25厘米,大体相当于现在的42码,位置对应于墓主胸口处。这只神秘的脚印传递着什么信息?目前有各种各样的猜想。有人认为是报复墓主的黑巫术,表示“在胸口踩上一脚,让其永远不能翻身”;有人认为是制作棺木的工匠或是下葬人员不小心踩到里层,刷油漆后就显现了出来;还有人猜测是盗墓贼作案时留下的。
  上面这些猜想都难以成立。根据墓中出土竹简的记载,墓主是楚怀王时期的大司马悼滑。大司马是朝中武职的最高长官,除了楚王,谁敢公开对大司马实施黑巫术?悼滑并没有冒犯楚怀王或获罪下狱的记载,其高规格的墓葬也表明葬礼十分正常,不存在怀王对他实施黑巫术的可能性。至于制作棺木的工匠或是下葬人员更不可能留下他们的脚印,丧葬是一件极其严肃的大事,岂容他人在棺材顶上随意踩踏?连普通人的棺材都不可能如此随便,别说是朝廷高官的棺材了。盗墓贼所留说纯属异想天开,没听说哪里的盗墓贼赤脚盗墓,而且脚底还涂着红色的漆。
  另有一些人猜测这是当时的丧葬习俗,但并不清楚这一习俗有何寓意。脚印无疑是举行葬礼的时候留下的,因此推测它是当时的一种丧葬习俗应该不会有问题,关键是我们要弄清楚这脚印背后的文化蕴涵是什么。
  脚印在古代文化中与生儿育女、传宗接代有密切的联系。《诗经·大雅·生民》是周人传述他们的始祖后稷的史诗,诗中对后稷的诞生是这样说的:
  厥初生民,时维姜螈。生民如
  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
  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
  时维后稷。东汉郑玄解释说:“帝,上帝也。敏,拇也。介,左右也。夙之言肃也。祀郊谋之时,时则有大神之迹,姜螈履之,足不能满,履其拇指之处,心体歆歆然,其左右所止住,如有人道感己者也,,于是遂有身,而肃戒不复御。后则生子而养长,名之日弃。”意思是说姜螈在祭祀郊禖(郊襟为古代求子所祭之神)的时候,踩到天帝留在地上的一只巨大的脚印上,于是便怀孕生子了。姜螈履迹生子的传说在其他典籍中也有记载,如西汉刘向《列女传》卷一、《吴越春秋·吴太伯传》、东汉王充《论衡·吉验篇》等。《史记·周本纪》中记载说:“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可见这是一个流传久远的祖源故事。
  古代社会有“因生以赐姓”的传统,即始祖是因某物感生的,就用其物作为氏族之姓。如朝鲜半岛新罗王室朴氏的祖源神话中说,新罗开国国王朴赫居世是从天上飞来的白马生下的形似葫芦瓢的大卵中生出来的,故姓朴(“瓢”和“朴”在朝鲜语中同音)。驾洛国始祖首露王的诞生神话中说首露王是从黄金卯中生出来的,故姓金。周人姓姬正是来源于足迹之迹。王充在《论衡·诘术篇》中就指出了这一点:“古者因生以赐姓,因其所生赐之姓也。若夏吞薏苡而生,则姓苡氏;商吞燕子而生,则姓为子氏;周履大人迹,则姬氏。”相传鲧的妻子修己因吃了薏苡而生大禹,所以夏王室姓姒;帝喾的妃子简狄吞食燕子(卯)而生契,所以殷王室姓子;姜螈履足迹而生弃,所以周王室姓姬。这充分表明周人相信他们的始祖是脚印感生的。
  无独有偶,相传伏羲也是履迹而生的。《山海经·海内东经》有“雷泽中有雷神”,郭璞注:“《河图》曰:‘大迹在雷泽,华胥履之而生伏羲。”’《太平御览》卷七八引((诗含神雾》:“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牺。”“华”与“化”读音近似,化的本义为生育。胥是疋的后出分别文,本义指足。《说文》:“疋,足也……或日胥字。”所以“华胥”的字面意思是因足迹生子者。华胥因足履大迹而生伏羲,故称华胥。这也表明古人确有履迹生子的信仰。此外,宋代罗泌《路史·后纪》卷九引《帝王世纪》说帝喾之父“侨极取陈丰氏日裒,履大人迹而亿(妊娠)生喾”,典籍中仅此一见,当为后人比附后稷的传说而编,并非渊源有自,但这也反映了履迹生子传说的深远影响。
  世界其他地方也曾流行过足迹崇拜。明代马欢《瀛涯胜览·锡兰国》中记载:“王居之侧有一大山,侵云高耸,山顶有人脚迹一个,入石深二尺,长八尺余,云是人祖阿聃圣人即盘古之足迹也。”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三“阿波逻罗龙泉及佛遗迹”条载:“阿波逻罗龙泉西南三十余里,水北岸大磐石上有如来足所履迹,随人福力,量有短长。是如来伏此龙已,留迹而去,后人于上积石为室,遐迩相趋,花香供养。”又卷八“如来足迹石”条:“寉堵波侧不远精舍中有大石,如来所履,双迹犹存,其长尺有八寸,广余六寸矣。两迹俱有轮相,十指皆带花文,鱼形映起,光明对照。”这三则记载虽然没有直接提到求子的事,但第一则记载将脚印视为人祖阿聃(有人认为即“亚当”的不同译法)的足迹,后二则将其视为佛祖释迦牟尼的足迹,祖先崇拜的意识是很明显的,而祖先崇拜源于生殖崇拜,所以说上引三例跟生殖崇拜仍有密切的联系。
  总之,足迹崇拜在古代社会不少民族当中曾经流行过,它是生殖崇拜或是祖先崇拜的反映,足迹可以使妇女生子是先民曾经有过的信念。
  古人崇拜的足迹不一定是人的足迹,大多数其实是远古时代的巨形野兽留下的脚印化石以及风剥雨蚀自然形成的人足形的凹坑,只不过古人们主观上认为是神灵或祖先的脚印而已。那么,使先民产生这类大迹能让人怀孕生子的信念的原因是什么?
  图腾说是目前用来解释履迹生子观念最为流行的观点。这些观点可以分作两类。一类直接把脚印视为图腾。如于省吾在《泽螺居诗经新证》中说:“在古代的人们看来,之所以能够生育子女,是由于图腾童眙入居妇女体内的结果。”“大迹’可能是伏羲先世和周人远祖的图腾”,所以能致孕生子。另一类观点把足迹看成图腾动物的一部分,而不是图腾本身。根据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弗雷泽(Frazer)揭示的巫术观念中的“接触律”(1aw of contact),在原始人的观念里,图腾接触过的东西仍能发挥图腾本身的作用,所以他们相信图腾留下的足迹可以使人孕育。
  图腾理论固然能轻松地说明古人为何会认为履迹可以怀孕的道理,但无论直接将“大迹”当做图腾还是认作图腾动物的一部分,都是缺乏根据的。弗雷泽在《图腾崇拜与外婚制》(Totemism andExogamy,1910)一书中指出:“一个图腾绝不能是个孤立的个体而总是一个‘类’的事物,在通常的情况下,它们或是某一种特殊的动物或某一特殊的植物,很少把无生命的自然物当做图腾,而人工制品当做图性的则更少。”脚印是一个孤立的无生命的个体,把它当做图腾,并不符合图腾的一般特征。
  脚印是脚的衍生物,要了解脚印的文化蕴涵,还得深入到古人对脚的民俗观念中去。在古代文化观念中,普遍都把脚与 性及生殖联系在一起。英国心理学大师霭理士(Ellis)在《性心理学》(Psychologyof Sex)中说:“把足和性器官联系在一起,原是中外古今很普遍的一个趋势。”德国心理学家艾格雷芒特(G,Aigremont)在他的经典性著作《脚与鞋子的象征意义及其色情性》(Foot and Shoe Symbolism and Eroticism)中说:“赤裸的脚是表现性魅力的一种方式,脚和有关性的事物有着密切的联系。”美国心理治疗家卡尔·默林杰尔(Karl A,Menninger)在其《人类心灵》(T11e Human Mind)中写道:“世界各国的神话和民俗里有大量的材料表明,脚与性观念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某些地方的某些时期,人们甚至觉得裸露脚比裸露生殖器更可耻。在世界很多地方,人们认为一个女人在大庭广众之中裸露出自己的脚是丢脸的,即使穿着鞋子也是如此。”心理学家伯纳·卢多夫斯基(Bernard Rudofsky)在他的著作《不时尚的人体》(The Unfashionable HumanBody)中写道:“脱掉异性的鞋袜是性占有的一种象征。的确,‘脚’(Feet)一字经常被用作生殖器的委婉说法。”韦莱特·卡林汉姆(C,Willett Cunnington)在《女人为什么穿衣服》(why womenWear Clothes)一书中表明了同样的看法:“女人的脚具有不同寻常的性魅力。”古代罗马人崇拜埃及的伊西斯(Isis)女神,他们认为她的脚印是神圣的,具有使不育的妇女恢复生育能力的神力。美国学者若斯(William A,Rossi)在((脚与鞋之性生活》(The Sex Life of tile Foot and Shoe)一书中说:“脚从来就是一种阴茎的象征,而鞋子则是阴道的象征。这样一种另性(脚)和女性(鞋子)的关系,既是古老的,又是普遍的。”“脚是人体中最常见而历史久远的阳具象征。这一点也不神秘。从进化论、心理学和历史等方面来看,人类的脚与另性生殖器的联系都是很有道理的。例如在东欧,历来有用脚和生殖器模拟的传统。在斯拉夫语中阴茎就被称为‘第三只脚’。在那不勒斯一带,每逢圣柯西莫节(St,Cosimo),人们就把一个被叫做‘圣柯西的大脚趾’的形似男性阴茎的巨大物品献给圣柯西莫。”《圣经旧约·以赛亚书》第7章第20节中说:“那时主必用大河外凭的剃头刀剃去(你们以色列人的)头发和脚上的毛,并要剃尽胡须。”霭理士认为所谓“脚上的毛”就是指男根阴毛。
  在华夏文化中,脚也具有性的象征意义。《旧唐书·棣王琰传》记载:“琰妃韦氏有过,琰怒之,不敢奏闻,乃斥干别室。宠二孺人,孺人又不相协。至十一载,孺人乃密求巫者,书符置于琰履中以求媚。”棣王李琰的一个孺人为了争宠,将巫师书写的符咒悄悄放在李琰的鞋中,以期得到李琰对她的宠幸。在这一巫术里,符咒作用于李琰的脚而引发其情欲,脚意味着男根,鞋则意味着女阴(至今仍有“破鞋”之语)。
  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中说:“今北方民间犹将鸟禽的交尾称为‘踩蛋’。这是以‘足代表雄乌的生殖器’,以用‘足’‘踩’代表交配……至今民间仍有将雄性动物的阳物称之为‘脚’的,如辽宁农村打种猪来给母猪配种,就是以‘脚’计价,一脚指交配一次。”他认为神话传说中三足乌的三足是男根的象征,男根由一阴茎二睾丸组成,其数为三,故有此称。这当然可备一说。英语中tread既有踩踏义,又有交尾义(copulate),跟汉语的“踩”相同。
  配种的公猪不少方言中称为“脚猪”。清刘省三编《跻春台·捉南风》:“人说嫖妓无过犯,依然还是罪滔天……男子去把脚猪变,女变母猪去填还。”又同书《南乡井》:“罪满投生人世上,去变脚猪又行房。”配种的猪何以称为“脚猪”?有人解释说:“大概供食用的猪平时豢养在猪圈里,以利长膘。而公猪则并非人人豢养,一般几百户甚至几千户才养一头,配种时要把公猪从猪主家赶到母猪的主人处,有时要走几里路程。故公猪的脚要比菜猪的脚健壮,为了突出脚的作用,故称为‘脚猪’。”这种解释未免牵强,公猪一般都比母猪雄壮,不独配种的公猪脚比母猪健壮。姜亮夫《昭通方言疏证·释博物》云:“昭人谓牡豕为脚猪,按《说文》:‘豭,牡豕也。’豭、脚一声之转耳。”此说也难通达,因为不光配种的公猪叫“脚猪”,配种的公牛也叫“脚牛”。《汉语大词典》:“脚牛:配种的公牛。”雄性的禽类也可称“脚”。《汉语方言大词典》:“角,后缀,用于禽类,表示雄性。闽语。福建厦门:鸡角(公鸡);即只鹅是角的。广东潮州:鸟角(雄鸟)。”“脚”、“角”读音相近,在不少方言中甚至读音相同,所以“脚猪”有些方言中写作“角猪”。雄性义的“角”本字应该是“脚”。面对这些语言事实,无论是配种公猪脚腿健壮说,还是豭、脚一声之转说,都是解释不了的。还有人这样解释“脚牛”:“公牛与母牛交配时,将前脚搭在母牛身上,称为‘搭脚’,故称。”这也是臆想。我们认为“脚猪”、“脚牛”的脚指阳物。《金瓶梅词话》第三十五回:“那怕蛮奴才到明日把一家子都收拾了,管人吊脚儿事!”“吊”就是“席”,与此并列的“脚”自然也是指性器。贵州桐梓话中把男孩的阴部称为“角角儿”,便是“脚”指男根的明证。
  晋语及西南官话中把盛大小便的瓦盆、尿罐称为“脚盆”,这里的“脚”当是泛指性器。
  足和腿相连,所以人们也用腿指称男根。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这妮子是狐魅人,女妖精,缠郎君天魔祟,则他那裤儿里休猜做有腿。”清兰皋主人《绮楼重梦》第二回:“人家生孩子,人家讨老婆,与我的腿相干?”元无名氏《刘千病打独角牛》第二折:“打倒你老子,干我腿事。”《金瓶梅词话》第二十回:“见他房里两个丫头,你替他走,管你腿事!…‘腿事”犹“屌事”。《金瓶梅词话》第二十回:“我不好骂出来的,怪火燎腿三寸货,那个拿长锅镬吃了你!”第三十六回:“月娘道:‘我说你是个火燎腿行货子!这两三个月,你早做什么来?”’王利器主编《金瓶梅词典》解释说:“火燎腿三寸货,行动慌忙不成材料的人。三寸货,言其矮小,喻不成材。”白维国《金瓶梅词典》解释说:“火燎腿,形容急迫慌忙的样子,犹如火烧着腿似的。”二位都未得确解。这里的“腿”指另根,“火燎腿”犹言“火燎乌毛”。《水浒传》第一C四回:“段二又喊道:‘火燎鸟毛了,你每兀是不知死活!”…三寸货”也是指男根。元无名氏《逞风流王焕百花亭》第三折:“两军旗鼓倒也好相当,单则三寸东西不易降。因此无心演习孙吴法,专在花柳丛中作战场。”清李渔《肉蒲团》第十七回:“男女相交,定要这三寸东西进了皮肉,方才算得有情,不然终久是一对道路之人。”皆可为证。“火燎腿行货子”中 的“行货子”也指男根。《金瓶梅词话》第三回:“怎的是挨光?似如今俗呼偷情就是了。要五件事俱全,方才行的。第一要潘安的貌,第二要驴大行货。”此“行货”即指男根。“火燎腿”用来骂猴急火燎的人。男根义之“腿”也借用“颓”字。元马致远《耍孩儿·借马》:“有汗时休去檐下拴,渲时休教侵着颓。”元杜仁杰《耍孩儿·庄稼不识构栏》套曲:“刚捱刚忍更待看些儿个,枉被这驴颓笑杀我。”《汉语大词典》“腿”下收了这个义项。今天俗语中把男女之间有不正当的关系说成“有一腿”,当是来自“腿”的男根义。
  脚和鞋密不可分,所以脚的性意识也迁移到鞋上。反映鞋与男根的联系的例子如《管子·大匡》:“(齐)襄公田于贝丘,见豕彘,从者日:‘公子彭生也。’公怒日:‘彭生安敢见?’射之,豕人立而啼。公惧,坠于车下,伤足亡屦。反,诛屦于徒人费,不得也,鞭之见血。”作为一国之君,为丢失一只鞋子而大动肝火,严惩仆从,好像太不值得了。但如果明白了足和鞋在时人心目中跟男根的关系,跟命根子的神秘联系,襄公伤足亡屦就不是一件寻常小事了。刘道超《试论禁忌习俗》指出:“鞋与人是密切接触,与人的生命有不可分割的神秘联系,故古人非常忌讳踩践别人的鞋子或被别人踩践,更忌讳丢失鞋子。因为这很可能会被敌人或妖电所获,通过传染的魔术置自己于死地。”这一看法基本上是正确的,只是未能揭破鞋何以会跟生命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的道理。《金瓶梅词话》中潘金莲丢了鞋要千方百计找回来就有传统忌讳的因素。我国江南地区有“蹈婿鞋”的风俗,新娘下轿进夫家门时须换上新郎的鞋子走进去,这新郎的鞋很可能最初就是男根的象征。
  脚的性意识也迁移到脚印上。在氏族社会里,氏族内部严禁发生两性关系,为此男女之间便有种种禁忌。在美拉尼西亚的里皮斯岛(Lepers)上新海布里地(NewHehrides)族的男子到了一定年龄要避免与姐妹相见,“在野外兄妹不期而遇时,她必须跑开或躲起来。男孩若在路上认出他姊妹的足印,他便不再顺那条路走”。不少民族当中男子与岳母之间存在着防范乱伦的种种禁忌。“在Port Patleson的VanvaLaua,男人在其丈母娘的足迹未被潮水冲去之前便不敢走向同一个海滩。”(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男子怕犯性禁忌而不敢踩在女子的脚印上,则脚印在人们的意识中有性的含义是可以推断的。
  佛经上常说佛迹有莲花,步步生金莲。如东汉时译的《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三中说,佛母摩耶为一母鹿所生,“年至十四,其父爱念,常使宿火不断绝。忽于一日心不谨慎,便使火灭。其父苦责数已,语其女言:‘……北窟有火,汝可往取。’尔时鹿女即随父教,往诣北窟,步步举足,皆生莲华。”后嫁波罗奈王,生子五百,皆使出家,修成辟支佛道。《大唐西域记》卷七的《千佛本生故事》与此大同小异:“昔有仙人,隐居岩谷,仲春之日,鼓濯清流,麇鹿随饮,感生女子,姿貌过人,唯脚似鹿。仙人见已,收而养焉。其后求火,至余仙庐,足所履地,迹有莲华。”后被梵豫王迎娶,“生一莲花,花有千叶,叶坐一子。余妇诬罔,成称不祥,投殑伽河(按:梵语Ganga的音译,即印度恒河),随波泛滥”。众所周知,莲花在古代印度是女阴的象征,上引故事中“迹有莲华”的鹿女生子五百、生子千人,也说明了莲花与生殖崇拜的关系。华夏民族也有用莲花喻指女阴及女性的习惯。王宁宇、党荣华在《陕西民间莲族艺术内涵初探》一文中说,陕西民间常用莲花象征女阴,办婚事时新房、花轿、婚服上布满“莲生子”的纹饰,常有婴儿坐卧于莲花中心的图案,表示对女阴生子的渴求。文中还介绍了大量用莲花象征女性(女阴)的民间美术作品。古代诗歌中也有不少用莲比喻女性的例子。如六朝民歌《读曲歌》:“千叶红芙蓉,照灼绿水边。余花任郎摘,慎莫罢侬莲。”《子夜歌》:“高山种芙蓉,复经黄蘖坞。果得一莲时,流离婴辛苦。”因此,说佛迹生莲花实际上是视佛迹为女阴。《南史·齐本纪下·废帝东昏侯》载,东昏侯萧宝卷在宫中“凿金为莲华以贴地,令潘妃行其上,日:‘此步步生莲华也。”’潘妃行走于莲花之上是为了祈求生子。凿金为莲花的行为固然是佛经故事的影响,但踩着莲花行走的做法不能不说是履迹生子传说的启示,所以潘妃的“履莲”行为应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互融合嫁接而开出的奇花。
  由于脚印有性的意味,所以男女都有迷恋对方脚印的心理。《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中张生初见莺莺时说:“休说那模样儿,只那一对小脚儿,价值百镒之金。”寺僧法聪问他:“偌远地,他在那壁,你在这壁,系着长裙儿,你便怎知他脚儿小?”张生唱道:“若不是衬残红芳径软,怎显得步香尘底样儿浅。且休题眼角儿留情处,只这脚踪儿将心事传。”“底样儿”、“脚踪儿”都是指脚印。张生从脚印想象到小脚,从脚印端详出女子的心事,这脚印无疑是饱含了“色”的魅力,要不怎么会“风魔了张解元”,使他“意马心猿”呢?若斯说:“在有关性的传说故事中,甚至连脚印都有着阳具的标记。印第安入尼族(zumiIndian)妇女在丈夫离家外出时把留有丈夫的脚印的泥土放在自己睡觉的地方,她们相传这样做能平息她们的丈夫们的性冲动,并保证丈夫们的忠诚。”澳洲的土人认为足迹代表男根。南斯拉夫的少女遇到其心爱的人走过时留下的脚印,便将这块带着印记的土挖去放在花盆中,再种上一棵万年菊,以使她心爱的人像万年菊一样永不凋谢。这脚印大约也有几分男根的意味。社会上流行的《周公解梦》一书中说,年轻女孩梦见脚印,就要小心贞操可能会被夺走,要保护好自己。这脚印也是男根的象征。
  结合脚印在古代文化中的民俗观念,我认为棺盖上的红色脚印应该是悼滑的儿子所留,是入殓时特意印上去的。脚印在这里有两层意义。一是象征死者的根苗在人间继续存在,死者的阴魂到祖先跟前去报到时可以以此为证,向祖先表明没有断子绝孙,祖先可以世代享受祭祀。二是作为死者与子孙相认的凭证,便于子孙与死者沟通,便于死者保佑子孙。脚印的这两层含义都源于足的男根意蕴。
其他文献
摘 要:“创设生活情境”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本文试图从创设生活情境的教学价值、创设有效生活情境的策略、创设生活情境的原则等三方面,对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情景展开阐述。  关键词:数学 生活 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及其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
<正>《孔子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此书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早已佚失。唐代颜师古在其所注《汉书》中说,《汉书·艺文志》"非今所有家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