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总复习“平面图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面图形的特征,能依据图形的特征沟通各图形之间的联系。
2.引导学生将分散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归纳和沟通,促进知识的系统化和结构化,并从中领悟整理知识的方法。
3. 体会分类、集合等数学思想。
【教学过程】
一、点明课题,引发回忆
师:上节课我们复习了有关线和角的知识,今天我们继续整理和复习有关平面图形的知识。(板书课题:“平面图形的认识”整理与复习)
二、分类梳理,构建联系
(一)引导整理三角形
1.从“角”的角度整理
(1)出示:
师:如果在这个锐角上再添一条线段围成一个三角形,想一想,可以围出哪些不同类型的三角形? 在作业纸上画一画。
生: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课件演示,黑板贴出三类三角形)
(2)出示:
师:如果在直角和钝角上也添一条线段能围出什么三角形呢?在头脑中画一画。
师:为什么直角和钝角只能画一种三角形,而锐角能画三种呢?
师生小结:应用了三角形内角的特点,由于内角和是180度,一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锐角,最大角的类型决定了三角形的类型。(板书:内角和180度,至少2个锐角)
(3)三角形分类
师:三角形按角的特征分类,有这样三类,我们可以用这样的关系图表示它们的关系(板书如下图):
(设计说明:复习课教学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优质的教学材料能迅速勾起学生对旧知的记忆。本环节从“在角上再画一条边,能画哪些类型的三角形?”开始,引出按角分类的三类三角形,通过对不同角画出三角形类型的辨析,学生自觉应用了三角形角的特点。学生的思维也在这 “回忆—应用—整理”的过程中被调动起来。)
2.从“边”的角度整理
师:刚才我们从“角”这个角度整理和复习了三角形,那如果从边的角度去分析,该怎么去研究呢?
出示:
师:哪三根小棒可以围成三角形,并想象一下它的形状,想好后和同桌交流一下。
生1:可以围成等边三角形,用三根3厘米的小棒。(黑板贴出:等边三角形)
生2:还可以围成等腰三角形。(黑板贴出:等腰三角形)
师:用哪几根小棒围成等腰三角形?
生3:(4,4,3)、(3,3,4)和(4,4,6)。
生4:还有(3,3,6)。
生5:这个不行,因为3 3等于6。因为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要大于第三边。(板书:a b>c)
生6:拼出锐角三角形,用(3,3,4)。
师:你能确定吗?
生6:我觉得可能性很大,但不能肯定。(课件演示结果)
师:根据三角形的三条边的确可以判断它的类型,但这要等到初中再学习。
师:刚才有同学能根据边的长度估计出它的类型,请你想象一下(4,4,6)和(4,4,3),这两个三角形的形状有什么不同?
生7:(4,4,6)的形状有点矮,可能是钝角三角形。
生8:(4,4,3)的形状有点高,可能是锐角三角形。
(课件出示结果)
师:刚才拼的三角形都是特殊的三角形,有没有围出一般三角形的?
生:(3,4,6)可以围出一个普通三角形。(生说明理由)
师:能否围成三角形的依据是什么?
生: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板书:三边关系)
师:三边的长度确定了,形状和大小就完全确定了(课件演示),所以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谁来举个生活中的例子?(板书:稳定性)
3.整合三角形的关系
师:如果把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也放进这个关系图里,应该放在什么位置?
学生出现两种方法,如下图
方法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面图形的特征,能依据图形的特征沟通各图形之间的联系。
2.引导学生将分散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归纳和沟通,促进知识的系统化和结构化,并从中领悟整理知识的方法。
3. 体会分类、集合等数学思想。
【教学过程】
一、点明课题,引发回忆
师:上节课我们复习了有关线和角的知识,今天我们继续整理和复习有关平面图形的知识。(板书课题:“平面图形的认识”整理与复习)
二、分类梳理,构建联系
(一)引导整理三角形
1.从“角”的角度整理
(1)出示:
师:如果在这个锐角上再添一条线段围成一个三角形,想一想,可以围出哪些不同类型的三角形? 在作业纸上画一画。
生: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课件演示,黑板贴出三类三角形)
(2)出示:
师:如果在直角和钝角上也添一条线段能围出什么三角形呢?在头脑中画一画。
师:为什么直角和钝角只能画一种三角形,而锐角能画三种呢?
师生小结:应用了三角形内角的特点,由于内角和是180度,一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锐角,最大角的类型决定了三角形的类型。(板书:内角和180度,至少2个锐角)
(3)三角形分类
师:三角形按角的特征分类,有这样三类,我们可以用这样的关系图表示它们的关系(板书如下图):
(设计说明:复习课教学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优质的教学材料能迅速勾起学生对旧知的记忆。本环节从“在角上再画一条边,能画哪些类型的三角形?”开始,引出按角分类的三类三角形,通过对不同角画出三角形类型的辨析,学生自觉应用了三角形角的特点。学生的思维也在这 “回忆—应用—整理”的过程中被调动起来。)
2.从“边”的角度整理
师:刚才我们从“角”这个角度整理和复习了三角形,那如果从边的角度去分析,该怎么去研究呢?
出示:
师:哪三根小棒可以围成三角形,并想象一下它的形状,想好后和同桌交流一下。
生1:可以围成等边三角形,用三根3厘米的小棒。(黑板贴出:等边三角形)
生2:还可以围成等腰三角形。(黑板贴出:等腰三角形)
师:用哪几根小棒围成等腰三角形?
生3:(4,4,3)、(3,3,4)和(4,4,6)。
生4:还有(3,3,6)。
生5:这个不行,因为3 3等于6。因为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要大于第三边。(板书:a b>c)
生6:拼出锐角三角形,用(3,3,4)。
师:你能确定吗?
生6:我觉得可能性很大,但不能肯定。(课件演示结果)
师:根据三角形的三条边的确可以判断它的类型,但这要等到初中再学习。
师:刚才有同学能根据边的长度估计出它的类型,请你想象一下(4,4,6)和(4,4,3),这两个三角形的形状有什么不同?
生7:(4,4,6)的形状有点矮,可能是钝角三角形。
生8:(4,4,3)的形状有点高,可能是锐角三角形。
(课件出示结果)
师:刚才拼的三角形都是特殊的三角形,有没有围出一般三角形的?
生:(3,4,6)可以围出一个普通三角形。(生说明理由)
师:能否围成三角形的依据是什么?
生: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板书:三边关系)
师:三边的长度确定了,形状和大小就完全确定了(课件演示),所以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谁来举个生活中的例子?(板书:稳定性)
3.整合三角形的关系
师:如果把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也放进这个关系图里,应该放在什么位置?
学生出现两种方法,如下图
方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