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联系 厘清脉络 提炼方法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caodou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总复习“平面图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面图形的特征,能依据图形的特征沟通各图形之间的联系。
  2.引导学生将分散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归纳和沟通,促进知识的系统化和结构化,并从中领悟整理知识的方法。
  3. 体会分类、集合等数学思想。
  【教学过程】
  一、点明课题,引发回忆
  师:上节课我们复习了有关线和角的知识,今天我们继续整理和复习有关平面图形的知识。(板书课题:“平面图形的认识”整理与复习)
  二、分类梳理,构建联系
  (一)引导整理三角形
  1.从“角”的角度整理
  (1)出示:
  师:如果在这个锐角上再添一条线段围成一个三角形,想一想,可以围出哪些不同类型的三角形? 在作业纸上画一画。
  生: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课件演示,黑板贴出三类三角形)
  (2)出示:
  师:如果在直角和钝角上也添一条线段能围出什么三角形呢?在头脑中画一画。
  师:为什么直角和钝角只能画一种三角形,而锐角能画三种呢?
  师生小结:应用了三角形内角的特点,由于内角和是180度,一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锐角,最大角的类型决定了三角形的类型。(板书:内角和180度,至少2个锐角)
  (3)三角形分类
  师:三角形按角的特征分类,有这样三类,我们可以用这样的关系图表示它们的关系(板书如下图):
  (设计说明:复习课教学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优质的教学材料能迅速勾起学生对旧知的记忆。本环节从“在角上再画一条边,能画哪些类型的三角形?”开始,引出按角分类的三类三角形,通过对不同角画出三角形类型的辨析,学生自觉应用了三角形角的特点。学生的思维也在这 “回忆—应用—整理”的过程中被调动起来。)
  2.从“边”的角度整理
  师:刚才我们从“角”这个角度整理和复习了三角形,那如果从边的角度去分析,该怎么去研究呢?
  出示:
  师:哪三根小棒可以围成三角形,并想象一下它的形状,想好后和同桌交流一下。
  生1:可以围成等边三角形,用三根3厘米的小棒。(黑板贴出:等边三角形)
  生2:还可以围成等腰三角形。(黑板贴出:等腰三角形)
  师:用哪几根小棒围成等腰三角形?
  生3:(4,4,3)、(3,3,4)和(4,4,6)。
  生4:还有(3,3,6)。
  生5:这个不行,因为3 3等于6。因为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要大于第三边。(板书:a b>c)
  生6:拼出锐角三角形,用(3,3,4)。
  师:你能确定吗?
  生6:我觉得可能性很大,但不能肯定。(课件演示结果)
  师:根据三角形的三条边的确可以判断它的类型,但这要等到初中再学习。
  师:刚才有同学能根据边的长度估计出它的类型,请你想象一下(4,4,6)和(4,4,3),这两个三角形的形状有什么不同?
  生7:(4,4,6)的形状有点矮,可能是钝角三角形。
  生8:(4,4,3)的形状有点高,可能是锐角三角形。
  (课件出示结果)
  师:刚才拼的三角形都是特殊的三角形,有没有围出一般三角形的?
  生:(3,4,6)可以围出一个普通三角形。(生说明理由)
  师:能否围成三角形的依据是什么?
  生: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板书:三边关系)
  师:三边的长度确定了,形状和大小就完全确定了(课件演示),所以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谁来举个生活中的例子?(板书:稳定性)
  3.整合三角形的关系
  师:如果把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也放进这个关系图里,应该放在什么位置?
  学生出现两种方法,如下图
   方法一
其他文献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是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具体形象性矛盾的有效策略。一个好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它所蕴含的大量数学信息能给学生提供广泛的数学活动的机会。因此,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是广大数学教师的一贯追求。下面以北师大版教材三上“吨的认识”教学为例,来谈实践体会。  一、在新课引入时,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儿童认识需要的情趣表现,是儿童主动探索知识的心理
【教學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61~62页。  【教材解读】  首先,教材呈现生活中购买笔记本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数量的变化规律,并运用数量关系式进行抽象概括,初步体会反比例的意义;其次,通过“试一试”,借助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这两种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认识,引导学生在问题的解答中体验判断成反比例的量的思考方法,并通过比较,抽象出成反比例的量的字母表达式;最后,借助“练一练
“倍的认识”是学生学习相对数量比较的起点。前段时间,在俞正强特级教师工作室团队活动中,我们对“倍的认识”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师父的精彩演绎让我们叹为观止,师父的通理明法让我们豁然开朗。当我们读懂学生的明白,学生学习就自然发生,课也自然生动。  一、理解:倍是一种关系  “倍”代表着两个数量间的比较关系,它产生的前提和基础是两者比较,而关键是要把其中一方以另一方为标准,分成相同的几份。对于中高年级即将
【摘 要】在一般练习课教学中,教师往往会疏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那么,教师在教学中提升练习课的功效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以“解决问题之取商的近似值”练习课教学为例,教学可以从学生自主生成问题入手,以“思”引领“练”为主线,让学生充分经历解决问题的思辨过程,引导学生一方面作求同分析,另一方面作求异思维,突出学生问题意识和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总结出一般的、对于以后的学习有启发或帮助
一、理论上“再识”  众所周知,如今我们现用的教材,已经历了几番更新。印象最深的是2003年使用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在经过课程改革实施10年之后,2014年又迎来了修订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1~6年级)》。每次教材的修订对于我们这些一线教师来说,都是一个适应与挑战的过程,一次次经历着“疑惑陌生—逐渐适应—娴熟运用”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看似简单的教学内容,教师们总要花一定的时间与精
【摘 要】以“确定位置”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解读分析教材,探寻学生的认知起点,用“核心问题”定调,用“问题串”从结构、方法、本质上定序,深挖其“根”,从而寻找到一条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的建构之路。  【关键词】用数对确定位置;核心问题  “用数对确定位置”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笔者遗憾地发现,教学过程中就“数对”教“数对”的现象较为普遍,可以称为“只探其花”。却忽视了最为重要的两大问题
【摘 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温度有比较深的体会,对温度计有一定的认知,但是学生对温度单位的科学表达不够准确,对温度计的认识和使用方面的知识也比较欠缺。本文从科学教材的教学目标及要求出发,探讨温度单位的科学表述,让每个学生都亲历“观察—比较—纠正”的过程,体验自主探究科学的乐趣,并进一步思考如何在科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及利用“资料库”开拓学生视野的做法。  【关键词】温度 温度计 教学设计 反
[摘要]幼儿园教学观摩活动中存在不少问题,缺乏幼儿园课程标准是问题丛生的根源。幼儿园课程标准包含国家标准与地方标准、内容标准与执行标准、领域课程标准与综合课程标准。幼儿园课程标准的建立需要各方通力合作。  [关键词]课程标准;幼儿园;观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4604(2010)03-0020-04    幼儿园教学观摩活动有许多不同的说法,如“观摩
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因此表象是外物的呈现方式,它不同于知觉,知觉只有当对象作用于感官时才存在,表象则可以在这种作用消失后继续存在,而表象在人的头脑中的建立是需要经历“感知—运用—积累”的过程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长度单位、重量单位、时间单位等的概念课都属于表象建立教学。其中长度测量因其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一直是测量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经
【摘 要】尽管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教学一线被高频地使用着,然而我们对其解读却存在着偏差,以为“最近发展区”是一个消极的限制,或者看成了既定的教学有效区,训诫着教学不能超越学生的认知,这样致使教师“教”的作用不能凸显。其实,教师终将成为学生成长的一部分,以二年级学生深度学习“认识线段”为例,教师让教学跑到学生发展的前面,帮助学生实现“最近发展区”从无到有的智力可能。  【关键词】最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