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士力寻根

来源 :经济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ca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阳春三月,细雨霏霏。桥山凝翠,圣地生辉。一年一度的陕西清明公祭轩辕黄帝陵典礼活动,总会引起海内外炎黄子孙格外的关注。4月5日,规模盛大的壬午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陵典礼在陕西黄陵县轩辕庙隆重举行。桥山之巅,沮水之畔,前来拜祭“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炎黄子孙人如潮涌。
  轩辕庙内,一幅新落成的全景透视喷绘画赫然矗立,分外引人。在它前面的特制展柜里,摆放着一幅长达40米的《中华医药图》绢质画卷。画面构图栩栩如生,把上下5000年的中医药文明史娓娓道来:从神农尝百草、伏羲制九针,到吴谦受命编修《医宗金鉴》,再到新中国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华医药图》荟萃了《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千金方》、《本草纲目》等医学典籍28部,记载了医学史上的重大事件16个,生动描绘出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132位深受后世敬仰的神医圣手光照千秋的艺术形象。
  这部将在黄帝陵轩辕庙内永久陈列展出的《中华医药图》绢质画卷,是以生产现代中药“复方丹参滴丸”而饮誉海内外的天津天士力集团有限公司敬献给黄帝陵的一份至诚。
  炎黄子孙的情,书写在这方圣土上。
  4月4日,公祭黄帝陵的前一天,天士力总裁闫希军率领天士力集团高层管理人员、各部门负责人和所有下属企业的老总一行50多人,踏一路风尘,来到黄帝陵。他们此行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献礼”,把《中华医药图》绢质画卷捐赠给黄陵县政府和黄帝陵管理局;二是“寻根”,代表公司全体员工前来拜祭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轩辕黄帝陵。


  天士力集团的前身是一家年产能力只有800多万元的军队医院制药厂。经过7年的发展,企业现有员工2100多名,专业人员占80%,资产总额15亿元,累计创利税10亿元,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滴丸剂型生产基地。天士力集团独家研究、生产的“复方丹参滴丸”,先后被列入科技部“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划”重中之重项目、九五重大科技成果推广项目、973基础科学研究项目,以及国家计委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中药现代化重大专项项目计划。
  天士力总裁闫希军认为,中医药是无数代人呕心沥血研究的成果,我们的饭碗是老祖宗给的,我们今天是站在古人的肩膀上走路。所谓中药现代化,就是要依托传统中医原理,用现代技术对中药进行二次开发。为了让天士力的员工更真切的感受中化民族的悠久历史,天士力集团决定集体到黄帝陵寻根、祭祖,并把公司珍藏的《中华医药图》绢质画卷敬赠给黄陵县政府和黄帝陵管理局。
  黄陵县长姜文华说:“黄帝是中化民族的共同祖先,一脉同根,系出轩辕。黄帝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其中也包含震古铄今的中华医药文化。《中华医药图》以轩辕黄帝作为开篇,总结了中医药文化五千年的发展历程,彰显了中华文明辉煌悠久的医学史、医药史及医学教育史,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将深深地震撼海内外每一位炎黄子孙的心。”
  
  中医药的根,连着五千年的文明史
  
  一直以来,天士力集团以“追求天人合一,提高生命质量”为企业理念,努力在汲取传统中医药精髓、容纳百家之长的基础上,将中药发扬光大、造福万众健康。去年5月,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天津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天士力成功策划并承办了中国(天津)首届中医药文化节,各界人士1200多人与会,在海内外产生了很大反响。
  《中华医药图》是由闫希军总裁亲自构思策划,凝聚着无数雕塑家、艺术家和中医药界著名专家学者的智慧和汗水,历时两年方才完成的一座大型浮雕巨制。2000年12月,当长达1.50米、高1.8米的我国第一座反映中医药文明史的花岗岩浮雕——《中华医药图》,在天津市北辰区天士力产业园内宣告落成的时候,立刻以其恢弘的气势和深遂的内涵引起社会各界的瞩目。2001年3月,它以“最大的浮雕”而荣获“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称号;2001年4月,《中华医药图》被中宣部命名为“中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一年来,慕名来到天士力产业园参观《中华医药图》巨型浮雕的各界人士达数万人次。
  天士力总裁闫希军认为,中医药的“根”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天士力将中华医药文化的千秋功绩凝聚成这样一座历史丰碑,就是要让世人更真切的了解传统中医药文化的源远流长的博大精深。
  “这座浮雕还有另一层用意,”闫希军意味深长地说,“这几年来,天士力集团不断发展壮大,但在中药进入国际市场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难题,其中最大的阻碍是国外人士对中医药的历史缺乏基本的了解。通过这座浮雕,可以让外国客商直观地感受到中华医药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巨大魅力。”
  闫希军总裁认为,我国制药行业在中药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技术、经验、方法都可以效法西方,但文化一定要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沃土。天士力寻中华文化之根,就是要在历史的土壤中汲取营养,感悟传统中医药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以更坚定的信念发展现代中药事业。
  
  中药现代化的梦,蕴藏在创新的步伐中
  
  4月7日,南国广州,天士力集团《以推进中药现代化为目标的管理》荣获第八届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据了解,这是第一家制药企业荣获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
  近年来,天士力集团在实施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进程中,秉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完善和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质量控制、安全性评价、临床应用和生产操作等标准规范,在推进中医药成为全人类共享医药的伟大实践中,孜孜以求,奋力拼搏,为中药走向世界、获得西方文化的认同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然面,中药现代化是一项把我国古老的中医药文化与西方现代科学精神实现“成功对接”艰巨工程,绝非人们想象地那么简单。为了早日实现中药现代化的梦想,天士力以“敢为天下先”的英雄气慨,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
  他们首先从源头控制产品的质量,建立现代中药生产第一车间——GAP药源基地。他们按照GAP(中草药种植规范)标准,在陕西商洛建起了丹参药源基地,在云南、湖南建立了三七和冰片基地,逐步达到对中药材重点品种集约化、规范化生产。
  与此同时,他们努力探索中药提取生产的标准化,建立现代中药生产的第二车间——GEP提取规范。经过多年研究,天士力首先提出了中药提取GEP概念,并制订了严格的GEP规则,解决了中药材本身所含有的毒性成份和重金属含量及农药残留量的纯化处理问题。
  另外,他们还严格实施GMP管理规范,建立起现代中药生产的第三车间。目前,天士力总投资2.5亿元建设的符合GMP要求的现代化中药生产示范基地已通过国家计委验收,为今后的发展建立了里程碑式的平台。
  中华医药文化走过五千年的烟尘古道,驶入了新世纪的航程。面对中国加入WTO的新形势,天士力坚定不移地把企业发展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大背景,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
  “轩辕良方代代传,天士名药人人享。”书写在黄帝陵轩辕庙广场两个高大立柱上的这两句话,寄托着天士力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推进中药现代化事业的一个梦——通过一代人甚至两代艰苦不懈的努力,要让中药真正成为全人类共享的财富!
  
  新闻背景:历史上的黄帝陵
  
  公祭黄帝陵是以官方名义组织,有严格规模、等级和仪式的大型祭祀活动。追溯历史,对轩辕黄帝的公祭,大致起于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
  黄帝陵园最早建于秦代。秦统一六国后,规定天子的坟墓一律称作“陵”,一般庶民坟都称作“墓”。汉代又规定天子陵旁必设“庙”。刘邦建立大汉后,汉朝初期就在桥山西麓建起“轩辕庙”。
  唐代宗大历五年至大历七年,对轩辕庙进行了历时二年重修扩建,并栽植柏树1140株。宋朝开宝二年,因沮河水连年侵蚀,桥山西麓经常发生崖塌水崩,威胁庙院存亡,地方官员上书朝庭,宋太祖赵匡胤降旨,将轩辕庙由桥山西麓迁移桥山东麓黄帝行宫。这就是当今人们前来拜谒的轩辕庙。
  此后,元、明、清各朝以及辛亥革命前后直至当今,都对黄帝陵庙进行过多次修缮和扩建。我们现在看到的黄帝陵庙的规模和范围,已远远超过历代。□
  
其他文献
“门前老树长新芽,院里枯木又开花……”《时间都去哪儿了》那舒缓的旋律、贴心的歌词,直抵人生岁月流转中的种种故事。  时间哪里去了?年轮一圈圈变大,皱纹一点点印刻。转过不惑,回望自己,每个生命都是大自然的孩子,自己也是岁月流转中的一棵树。  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吸纳、成长、奉献、反思,童年—青年—中年,教师—教研员—教师,每一个阶段的成长,如此相似,循环渐进。  初为人师,“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