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是心的流亡

来源 :作文通讯·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09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是叩问神迹的事情。
  安意如说:“写作之人,无论生存之世多么恶浊动荡,心底要有仙意,唯此,文字才能皎然出尘……写作之人心应似磐石,求证不息;生出文字却要似桃花嫣柔,能撩动人心柔软。”
  是的,写作之人的心必须是坚强的。因为写作就是对自己的怀疑、探索,它触发你对自己对世界最本质最深刻的思考。选择写作,就意味着选择无数次大大小小的难过与喜悦。
  还记得你自己的第一次写作吗?相信那时的你也不过六七岁,皱着眉头,咬着铅笔,终于写出了人生的第一篇日记,努力又茫然。其实所有的写作都像第一次,只不过茫然越来越少,文章越写越长。
  长大的你,应该渐渐爱上了写作。那是你与世界沟通的方式,那是成熟起来的你,用心灵对社会发出的疑问与呐喊。如蒋方舟所言,文学是你的阵地、你的堡垒、你所坚守的心中美好。写作亦可令你“把心沉静下来,投入邮筒,递送给茫茫无涯的未知”。
  我钦佩你,也钦佩忠于写作的每一个人。才华的进发和经典的诞生都非偶然。写作意味着漫长的建设,建立之后推翻,推翻之后再建立,其间充斥着对自己的否定。不过你是幸福的,在一遍一遍的推翻與重建中,被困多时的意念获得新的诠释,一如重获新生。我习惯叫它文字的放生,或者,心灵的流亡。
  把心从日复一日的庸常中捧出来,送它去精神世界流亡。去莎翁笔下的古希腊,去《神曲》中的天堂,去海明威战斗的大海,去汪国真笔下的远方……或者,让心在独属于你的理想国,自由吟唱。爱尔兰作家乔伊斯说:“流亡,是我的美學。”大抵如是。对每一个发烫的灵魂来说,写作,便是心灵最美的流亡。
  试试写作吧亲爱的,你会发现再缥缈的也可以追随,再虚无的也能被安放。躁动的心灵只有遇到文字才能舒缓。苏轼说:“此心安处是吾乡。”
  愿所有文字都能经久传唱,愿所有情感都会永驻心房。
  写作,是心的流亡。
其他文献
题目  根据下面的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错位,《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离开原来的或应有的位置。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错位”现象。错位,可能是失去正常的或应有的状态,也可能是收获意想不到的喜悦。  题目解析  “错位”一词的内涵十分丰富,它可以存在于绘画艺术中,可以存在于价值观念上,可以存在于社会发展中。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错
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40年来,高考为国选材,推动了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40年来,高考激扬梦想,凝聚着几代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饱含着无数家庭的泪珠汗水与笑语欢声。想当年,1977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点;看今天,你正与全国千万考生一起,奋战在2017的高考考场上……  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
当你一门心思朝一个方向走去,是否忽视了路旁盛开的鲜花?  当你快速浏览手机上各种八卦新闻时,是否忘了怎样深入思考一个问题?  当你热衷于打卡式的走马观花般的旅游,是否丢失了旅游的快乐和意义?  当你为理想目标奋斗时,是否只关注成败的结果,忽略了过程中的收获?  每个人都想讓自己走得远一些,走得快一些,于是低下头匆匆赶路,忽略了路途中的美好。是时候慢下来,等一等灵魂了!  人生变化莫测,没人能准确预
秦腔,面对这个陌生的词汇,我的大脑一片空白。作为一个中华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我有些惭愧。  不仅仅是秦腔,还有“春晚”上那惊艳了观众的华阴老腔,还有徽剧、黄梅戏、越剧……这些我们只知其名、不识其身的剧种,都是历史长河里的文化结晶。因为它们历史太过悠久,所以我们都敬而远之,把了解、传承和发展的责任推给别人。  打开年轻人的手机,里面可能存储了上百首音乐,涉及多种语言,但很少会有秦腔这类艺术形式。这一现
先说“消息”这个词吧,“消”是“灭”的意思,“息”在大家心目中,与“消”的意思大致相同,有“停息”“消除”之义。那么为什么“消”“息”两个字放在一起,就变成了“关于人或事物情况的报道”了呢?  其实,“消息”一词,不是现代生活的产物,它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存在了,而且这两个字在意义上是截然相反的,“消”字是“灭”的意思不错,但“息”字是“生”和“增长”的意思。  也就是说,“消息”叠加了“灭”和“生”
春风拂过老树的脸颊  斑驳的纹路诉说无尽的故事  伸展的枝丫上挂满翠绿的嫩叶  星星点点地钻出了栀子花月白色的芽  怀念的是夏日里的喧嚣  是你们带我走过的大街  是手捧一杯回忆的清茶  让思绪在嘎吱嘎吱扭着腰的旧风扇里  被空白浸染  不要留念春光尚好时  也不要在灿烂的夏日中流连忘返  令人难以忘怀的  是秋天校园中那棵鲜艳的芒果树  是在老师的怒喝下  齐刷刷站成一排的  心虛的少年们  当
题目  对悲伤的同情是生活中一种普遍而强烈的感情,然而旁观者眼里的悲伤未必是被同情者心中的悲伤。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800字。  题目解析  这是一个典型的现象类作文题目,引导学生关注并思考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旁观者眼里的悲伤未必是被同情者心中的悲伤”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将这一现象简称为“同情的错位”。  针对现象类作文材料,我们首先可以联系自身见闻
老王呆立桌旁,抿一口寡淡的清茶,盘算着退休后的每日余闲该如何打發。吧嗒吧嗒嘴,摸摸衣服口袋,不知不觉,警徽又钻回他的手心里,尖锐的棱角磨着他那布满老茧的厚实手掌。无数个清晨,他都如此爱抚过掌心里那枚闪着黄澄澄光芒的警徽,然后站起身,面向穿衣镜,将尖锐的细针规规矩矩地别在警帽上。这时,他感觉有种沉重而热烈的感情穿过胸膛,使他不由得昂首挺立、目光如炬、意气风发地直面一天的生活。  他回味着曾经上班的日
它发生在你的世界  ——素材A《一本好书》用好书带动大众阅读  前段时间,《一本好书》这样一档大型场景式读书节目火了,豆瓣评分高达9.3分。《一本好书》节目每期都选中一本好书(其中,第十期和第十一期讲了《尘埃落定》),将书的精华部分演绎成舞台剧,带动大众读好书。  把人们的注意力从游戏、抖音中拉回来,引导观众用心读好书,是这档读书节目的追求,同时也是挑战。节目一经播出,观众便反响强烈,有观众表示:
萧伯纳说:“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共享经济盛行的今天,精神共享也已经被提上日程,于是便有了“知识共享”这一说法。  很多人把在“得到”上听书称为一种知识共享。这些共享的知识来源是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他们在读完一本书后会写一篇文章,简单来说就是内容梗概加上自己的看法,然后把“工作成果”放在“得到”上让大家一起来听。这样做确实可以让我们在短时间内知道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