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运动员最大摄氧量和无氧功的初探

来源 :体育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furongya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4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1-000-02
  摘 要 目的:对足球队员在训练中的最大摄氧量及其无氧功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8名足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经功率车测试及数据分析等方法,采用最大摄氧量及无氧功指标对足球运动员进行综合的评价分析。结论:利用最大摄氧量及无氧功综合分析足球运动员的机体耐力,发现最大摄氧量及通气无氧阈的相关指标对评价足球运动员的训练强度贡献率较大,且优势明显。
  关键词 最大摄氧量 无氧功 足球运动员
  足球运动是一项具有高强度、长时间特点的运动,这就决定了足球运动员不仅要具有良好的无氧代谢的水平,更要重视提高有氧耐力的水平。最大摄氧量是反映机体在极限负荷运动时心肺共能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评定运动员有氧代谢能力重要依据,受测试时运动方式,受试者机体状态和主观努力程度等因素影响 [1],无氧阈理论中的无氧功,目前已成为了组成运动生理学体系的重要基础部分,被广泛用于实践指导体育的运动[2]。当无氧功结合最大摄氧量来反映运动员的耐力能力能取长补短,有效准确地反应运动员训练的强度,是综合评价运动员运动的重要指标。但目前对于这两项指标和有氧耐力相关程度的研究还较少,难以准确体现它们之间与运动员的关系,现对足球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及无氧功进行初探,以探讨出其之间相关因素,指导体育的实践。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江苏省某成年足球队的28名男子足球队运动员,其中前锋、前卫、后卫各8名,门将4名,年龄25.5±3.6岁;身高182±6.1厘米;体重77±7.9千克;所有队员均为二级运动员,无任何身体疾病及身体不适等。
  (二)研究方法
  1.功率自行车测量法
  使用韩国inbody3.0体成分仪、瑞典生产的monark834E无氧功测试功率车及美国AEI的MAX-Ⅱ运动心肺测试系统,德国的ergoline功率车对各指标进行测试。
  2.最大摄氧量及无氧功的测试
  准备活动:要求所有运动员在测试前不能进行剧烈运动,先慢跑做5分钟柔韧热身运动,进入实验室后,再静坐10分钟,测试体成分,分批在功率车上进行热身活动。正式试验:无氧功采用wingate测试软件,按照体重的7.5%加负荷,测试时间30秒;最大摄氧量测试每分钟递增负荷法,起始功率100W,每分钟递增负荷20W,直至运动员力竭为止。
  (三)统计学数据
  采用SPASS13.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进行比较评价足球运动员的有氧、无氧的能力。
  二、结果
  由上表可见,所选的足球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相对均值在50 ml/kg·min以上,且其无氧功均值也在900W以上(因呼吸商RER均在1.1以上,只作为判断力竭依据)综上分析不难发现:结合最大摄氧量及通气无氧阈的相关指标对评价运动员的训练强度贡献率较大,且优势明显。比以单纯用乳酸阈来评价训练强度能获得更全面的评价指导作用。
  三、讨论
  无氧阈是指在递增运动负荷过程中,人体运动达到某一强度后,机体内出现氧需要量大于氧供给量,细胞进入无氧氧化过程,体内的供能方式由有氧代谢为主向无氧代谢转换的临界点[1]。通气无氧阈是用通气及气体的交换量改变来表示。而最大摄氧量的上限是在递增的运动实验中,受试者运动至极限,出现力竭,心肺功能达到最大输出表现时,每分钟内所能摄取的氧气量。
  人体内直接供能的物质是ATP,在人体运动时,大大消耗其体内能量,故ATP也被大量消耗。但由于体内的ATP储量不多,不能及时给运动机体提供ATP,成为了运动员在体育运动中的供能关键的问题。对于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由于其运动的方式和特点都不同,所以运动时体内供能的方式和比例也各有特点[3]。对于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各供能代谢系统的参与比例及方式不一样。如本文研究的足球类运动,属于运动时间持续较长,每场比赛场均时间至少为90分钟,且比赛过程中是属于对抗的项目,需要要求全身协调性用力,很多时候还需运动员有爆发力,比如起动或者是带球过人的时侯,这就要求了运动员需具有高有氧代谢供能及无氧代谢供能。
  当运动员经过长期的针对性体育训练后,运动员身体内的代谢特点会与进行的运动项目的特点所相适应。随着持续运动运的动强度逐渐递增,经有氧代谢的途径供能已不能完全地满足机体的能量需要,为急需维持适当的运动强度,无氧代谢功能就随着运动加强而增多,导致缺氧无法酵解的乳酸就越来越多,导致最后堆积在体内[4]。当体内堆积的乳酸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就表示体内供能的方式已由有氧供能为主转换为无氧的代谢供能为主,此时乳酸的无氧阈就代表了体内最大的有氧代谢能力及运动的强度。
  目前有氧耐力经典的评价指标为VO2max,评价了运动与遗传、年龄、高原环境等方面的相关因素,是评价运动员从初级到较高级水平的发展过程中有氧耐力灵敏的指标,当运动员的有氧耐力达到高的水平时,如对于具有优秀耐力的运动员之间,最大摄氧量就难以准确地反映出个体有氧耐力间的差异[5]。而对于无氧阈理论中的无氧功,目前已成为了组成运动生理学体系的重要基础部分,被广泛用于实践指导体育的运动[2]。但因无氧阈的应用较少考虑到个体间的差异、性别的差异,运动员的营养状况、训练的水平及情绪状况和环境差异等各种影响因素的变化,故在应用中会出现一定误导及不准确性[6],对评价运动员间的有氧耐力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对于指导运动员的体育训练产生不利。而无氧阈结合最大摄氧量来反映运动员的耐力能力将能取长补短,有效准确地反应运动员训练的强度,是综合评价运动员运动的重要指标。因此相对于一个优秀的足球运动员来说,不仅要具有良好的无氧供能能力,还必须要具有良好的有氧供能能力,才能在激烈的比赛中发挥出最好水平。
  参考文献:
  [1] 冯连世,冯美云,冯炜权.优秀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方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2] 徐光明,华岩.无氧阈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J].体育世界·学术.2008(1):26-27.
  [3] Noakes T.D,Pehonen JE&Rusko HK.Evidence that acentral governor regulates exercise perform ance during acute hypoxiaand hyperoxia[J].J Exp Biol,2001.204:3225-3234.
  [4] Hagberg JM,Moore GE&Ferrell RE.Specific geneticmarkersof endurance performance and VO2max[J].Exerc Sport Sci Rev.2001.29:15-19.
  [5] 席翼,张得保,王国军,等.跑节省化评价有氧耐力及其训练效果实验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8.27(1):15-19.
  [6] 陈小平.我国耐力训练存在的主要问题——对训练强度失衡的反思[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2(4):10-15.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82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1-000-01  摘 要 运动员在运动训练或者比赛时的心理训练很有必要,它可以增强运动员在竞技运动中的信心,以更完美的状态投入比赛。从短跑的生理机制来看,它要求人体肌肉活动达到最大强度,要求大脑皮质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因此,要使学生提高短跑成绩,在运用常规教学训练法的同时,辅之以各种心理教学训练手段。  关键词 心理素
中图分类号:G8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1-000-01  摘 要 本文根据暗示法的教学理论,结合田径运动项目的特点,将暗示手段运用于田径训练,事实证明:暗示手段的运用有利于开发运动员的潜能,发展思维,提高训练效率。  关键词 田径运动 暗示 训练 运用  在田径比赛中,激烈竞争的不仅是技战术与体力,同时也是心理的较量。心理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比赛成绩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1-000-01  摘 要 篮球运动是一项十分复杂多变的运动项目,需要我们的篮球运动员能够在比赛中灵活多变的运用技战术,能够正确反映篮球运动的规律性,篮球意识的培养需要长期的训练和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我们的篮球运动员应该主动的把对篮球意识的培养放在与其他专项能力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关键词 篮球运动 篮
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1-000-01  摘 要 2006年5月全国自行车场地冠军赛结束,四川自行车队中长组取得了男子40公里记分赛冠军;男子4公里个人追逐赛第4名;女子20记分赛第6名的成绩。面对取得的成绩,作为教练,我深刻反思近两年来自行车运动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中取得的经验。这对于以后自行车中长组的训练和突破都有首重大的意义。  关键
中图分类号:G87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1-000-02  摘 要 本研究以苏州市射击队10名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在业余射击队建立提高射击专项能力的心理训练方法、步骤和程序,进一步研究在业余队对专项射击运动员建立心理训练体系的可行性和效果。  关键词 业余射击运动员 心理训练 专项控制能力  作为国际上公认的提高竞技体育成绩的心理学方法——心理训练往往优势
中图分类号:G84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1-000-01  摘 要 随着乒乓球技术的一系列新规则的实施,对乒乓球运动员在比赛中无论从技术、心理、应变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采用无遮挡发球后,在原来的基础上发球的旋转、速度都有所下降,尤其在判断上相对容易,这就给接发球方在准备中更多的时间去判断和思考。本文系统阐述了接发球判断意识、技术动作、心理及对对手情况了解的
中长跑是一项吃苦、枯燥、难练并且不易取得成绩的项目,结合自己过去的训练实践,本文就如何搞好中长跑训练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粗浅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