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艾迪·戈登,一位常年在轻重量级拳坛征战 的MMA战士.小型格斗联盟的冠军,在2014年通过艰苦的降重历程参加了UFC真人秀“终极斗士”中量级的争夺,并在决赛中一举夺冠,顺利得到了UFC的合同。不过他的UFC征程并不像他想象般那么顺利。2015年6月,戈登决定不再忍受难熬的魔鬼减重历程,从而升级到轻重量级去比赛,结果怎样呢?
理想与现实
戈登的备战似乎比以往轻松了很多。他不再在赛前一周进行残酷的脱水减重,而是通过平时的训
练和饮食保持正常的体重水平。就这样,他轻松愉快地迎来了他的比赛周。在赛前的称重仪式上,每个
人都眼窝深陷、皮肤干燥、甚至还会因饥饿和干渴而双腿发抖,只有戈登看起来是那么地轻松愉快,脸上带着笑容,在观众面前炫耀着自己轻盈的体态。
但这种轻松愉快却并没有延续到最后。6月27日,戈登在UFC的轻重量级赛场上迎来了另外一个“终极斗士。的胜利者安东尼奥·卡洛斯。这看起来是势均力敌的一场比赛,但区别在于,卡洛斯是巴西版“终极斗士”重
量级的胜利者!
而这场比赛之前,卡洛斯通过了众所周知的脱水减重过程,成功来到轻重量级的赛场。当二人最终站到八角笼里的时候,卡洛斯在戈登面前显得异常巨大。因为比赛当日,他已经成功恢复到了212磅的日常体重,而不到190磅的戈登在他的面前显然是另一个级别的选手。
在明显的体重差别下,戈登没有任何悬念地输掉了比赛,他被卡洛斯完虐了3个回合后成为一记裸绞的牺牲品。几个月后,三连败的戈登没能获得新的比赛合同,他被开除了。现实就是这样的残酷,世界最优秀的舞台,能给你的表演时间转瞬即逝,绝没有重新来过的机会。
减重噩梦
自从1997年UFC成立以来,选手们通过疯狂减重以获得比赛的竞争优势就已经成为一种潮流。特别是在200磅以下的体重级别,这种做法就更为普遍。而在1997年之前,格斗比赛基本上都是重量级的选手,根本就不需要称重。随着MMA运动的逐渐正规化,不同的体重级别划分及高水平摔跤手的加入,使得减重越来越成为了一门学问。每到格斗周,选手们的噩梦便开始了:汗蒸、热水浴、忍渴挨饿……直到星期五的下午称重通过,他们才能重新恢复生机。
在有限的时间里快速脱水补水,这显然有悖于正常人的生理常识,是一种具有危险性的行为。多年来,在不同赛事中因为减重而使选手出现健康问题从而影响比赛的事件时有发生。临时退赛,对于一个关注度不高的垫场赛选手来说可能还不算是大事故,但若是对于一个万众瞩目的主赛选手来说,这会为他引来相当多的麻烦。
拳迷的抱怨、赛事主办方的损失,赞助商的不满,这一切都要算到你的头上来。2014年10月,雷南·巴郎因为减重导致健康问题入院,从而错过了与泰伦·伍德利的冠军战就为他招致了很多的骂声。还有一个最著名的例子,2008年,作为北京奥运会美国摔跤队队长的丹尼尔·科米尔因为赛前减重导致了急性肾衰竭,从而与奥运金牌失之交臂。
甚至,还会有选手因为减重不当而付出生命的代价。2015年12月11日,年仅21岁的中国格斗小将杨建兵在赛前减重期间猝然离世。无独有偶,2013年,巴西选手莱昂德罗·桑托斯在一次赛前减重过程不幸死亡。尽管尚无有力医学证明认定,上述选手的去世与过度减重具有直接的关系,但健康强壮的选手在这个特殊时期离世足够引起业界的重视和深深的反省。
业界反思
杨建兵事件迅速获得了业界的普遍关注,大家抨击最多的也是脱水减重这个一直以来没受到足够监管的敏感问题。杨建兵所在的ONE冠军赛在悲剧发生后第一时间修改了参赛选手的减重规则,该规则的主题就是禁止拳手在赛前进行脱水减重并建立一套完整的规则制度来监督和约束整个称重过程,通过引入“日常体重”的概念并加上赛前几周的频繁称重和检查(包括赛前3小时)来保证运动员的安全。具体细则如下:
1.运动员必须定期提交自己的日常体重和训练体重,他们将通过在线的平台来输入和跟踪自己的体重变化,可以进行每周输入体重数据但是必须包含日常体重。
2.运动员要根据系统数据的分析来参加某个级别的比赛,运动员不能在赛前的八周之内通过降重来更换级别。
3.进入比赛周后,运动员每天都要接受检查。尿检也要在到达比赛地和比赛前3个小时进行。运动员体重必须要控制在参赛级别之内而且要通过特殊的重力水化检查,而这需要在一周和赛前3小时完成。如果运动员体重或者检查不合格,官方将会取消其比赛资格,医生也会根据选手意愿进行进一步检查。
4.无差级别的比赛仍然允许。不过,重的一方运动员不能超出轻的一方体重的105%。
5.ONE冠军赛会根据需要进行随机的体重检测。
6.运动员可以在赛前8周以上的时间内申请改变自己理想的参赛级别,而且他们还要在申请体重的前提下通过特别的重力尿检,医生有权在特定时间进行额外的相关检测。
7.将不再允许选手使用注射补水。
这个规则按照计划在2016年1月正式生效。如果选手们都能够做到以日常体重走进赛场,那么他们在比赛中将会表现得更加强壮并具备持久的战斗力。当然,比赛的场面也会更加精彩。但当前的情况是,每个人都想利用规则的漏洞尽可能获得更大的体重优势,这本就违背了当初设定体重级别的初衷。
ONE冠军赛的减重新规尚未受到世界范围内的仿效,不过其影响力已经开始慢慢渗透。杨建兵事件发生的第二天,美国加州运动委员会的行政官安迪-福斯特言辞犀利地指出,在这个悲剧事件发生以前,运动员的减重问题就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他发起了一次峰会,将医生、选手、格斗组织官员以及赛事推广组织的代表汇聚一堂,来共同探讨格斗选手减重的规则问题。在这次紧急会议上,福斯特指出,根据2013年的一项调查,有390的选手在进入比赛现场的时候身体的水分还没有完全补充到正常状态,这个时候,搏击比赛中的KO或者是对头部的重拳会对身体器官尤其是大脑产生非常大的长久伤害。 不过,尽管种种数据已经显示出了过度脱水的危害,但想要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个新的统一的运动员健康保障体系显然是难度巨大。相对于美国的UFC而言,ONE冠军赛有着他自己的优势,那就是它完全可以不受制于任何体育委员会,从而能够自由规范自己的赛事规则。而包括UFC等美国各大格斗联盟均要受到不同州之间不同的法令法规的限制问题。毕竟,要想让一个法规被所有州的体育委员会共同认可所需要花费的精力不言而喻。
“大一统”的阻力
也有人指出ONE冠军的称重新规存在着一个明显的不足之处。它应该适当改变一下体重级别的划分,以便让现有的冠军们能够顺利地以自然体重继续捍卫在本级别的荣誉。这样,所有关于减重的纠结才能迎刃而解。不过,让每一位选手在比赛的时候都能够以自己的自然体重去面对体重相仿的对手,这种完美的场景在具有不同体重级别的竞技性运动中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所以,似乎大家都对如何创造出这种公平性没有信心,也不得要领。
根据加州运动委员会的那项调查数据,如果有39%的选手在赛前24小时或者32小时称重之后仍然无法确保以正常的健康状态进入擂台,那么有关在比赛当天进行称重的提议,尽管听起来很公平,但是还是有一定的风险存在,这也是委员会迟迟不能做出改变的原因之一。
著名的MMA裁判约翰·麦肯锡曾经提议,让选手们在格斗周的前两天进行称重,以便给他们足够的时间恢复体内的水分含量,然后在临上场比赛之前进行第二次称重,并且只允许选手的体重增幅控制在10%以内。不过这种方式也有漏洞,如果两位选手的减重幅度不大,这种方式会很有效,但如果其中一方想要获得较大的体重优势,他会在第二次称重之前仍然想办法脱水降重,而后再迅速补水,这样还是没有办法保证赛事的公平性。
另外还有一个关乎重要赛事经济利益的问题。如果一位领衔重大PPV赛事的冠军选手顺利通过第一次称重,却在第二次称重时仅差一点点的重量未能达标,这个时候比赛的门票已售,各种电视宣传以及转播费用已经产生,数十万乃至百万的PPV用户正在等着比赛的开始,谁能承担得起选手退赛的损失昵?
最后,也是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监管。通常来说,如果是在拉斯维加斯举办的大型赛事,运动委员会的官员在星期二或者星期三出现在比赛的称重现场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在其他一些偏远的州,委员会基本上只能确保工作人员在星期五监管称重仪式,并且监督星期六的比赛。如果称重的时间提前了,势必会增加大量的时间和资本费用,这是一个以营利为目的的赛事所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另外我们再说说关于增加体重级别的问题。理论上这是行得通的。从竞技公平的角度,多一些体重级别当然会更好,但是从观赏者的角度,体重级别越多,冠军的数量越多,其含金量和吸引力就会大打折扣。这一点我们从职业拳击这么多年的发展就能够看出来。不同的组织,阶梯差距很小的体重级别,数不清的拳王……以至于拳迷们除了少数几位知名度高的拳王,对于其他的金腰带拥有者全无概念。
反观UFC,在最初只有五个级别的时候,拳迷们对仅有的五位冠军如数家珍。他们所在的级别,他们的奋斗历程、他们的经典战役,无一不是拳迷们津津乐道的谈资。而现在UFC发展到了10个级别,也更加趋于正规和专业化了。10位冠军的境遇却大大不同,“冠军”这一概念在更加现实的票房吸引力面前慢慢地淡化。并不是所有的冠军战都吸引人们的目光,而那些带有特殊争议的或者升级降级标签的大战更会让拳迷趋之若鹜。
回归降重这一话题本身。增加体重级别,从表面上来看似乎每个人都会少减一些体重。但是打个比方,原本在170磅级别征战的选手之前从未想过降重到155磅级别因为他做不到。但是一旦出现了160磅级别或者165磅级别,他肯定会动心思去这两个级别征战。无论如何,体重优势是赛场取胜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最为关键的一点,可能大多数人都知之甚少。很多的减重达人会在比赛初期显示出强大的统治力量,但是往往会很快就进入疲劳状态。如果不能够速战速决取得胜利,到最后被反转的可能性非常之大。原因很简单,过度地脱水减重不可能不影响身体的机能。
还有一点,大多数人并不清楚到底减重能对自己带来多大的优势,但是却坚定不移地在做这件事。现如今我们需要有人去做这项研究,研究如何合理利用规则减重,研究减重之后的比赛效果如何,减重达人在比赛中被KO与过度减重是否有直接的联系,减重之后在比赛中的胜率是否大大提高?
所以说,对于ONE冠军赛的减重新政,还需要大量的研究数据来证明其合理性和科学性。我们需要至少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去检验。
不得不说,现在的MMA减重规则还是处在一个混沌的时期,因为缺少相关的研究和可靠的科学依据,导致选手屡屡发生健康问题,导致大量的比赛被临时取消。ONE冠军赛能第一个对称重规则做出改变是一个可喜的进步,起码我们看到了想要改变的决心。也许我们根本找不到完美的方法来避免格斗选手所遇到的种种健康问题,但是我们通过不断地改变与调试,能够将危险性越变越小,那么这就是一种进步。
理想与现实
戈登的备战似乎比以往轻松了很多。他不再在赛前一周进行残酷的脱水减重,而是通过平时的训
练和饮食保持正常的体重水平。就这样,他轻松愉快地迎来了他的比赛周。在赛前的称重仪式上,每个
人都眼窝深陷、皮肤干燥、甚至还会因饥饿和干渴而双腿发抖,只有戈登看起来是那么地轻松愉快,脸上带着笑容,在观众面前炫耀着自己轻盈的体态。
但这种轻松愉快却并没有延续到最后。6月27日,戈登在UFC的轻重量级赛场上迎来了另外一个“终极斗士。的胜利者安东尼奥·卡洛斯。这看起来是势均力敌的一场比赛,但区别在于,卡洛斯是巴西版“终极斗士”重
量级的胜利者!
而这场比赛之前,卡洛斯通过了众所周知的脱水减重过程,成功来到轻重量级的赛场。当二人最终站到八角笼里的时候,卡洛斯在戈登面前显得异常巨大。因为比赛当日,他已经成功恢复到了212磅的日常体重,而不到190磅的戈登在他的面前显然是另一个级别的选手。
在明显的体重差别下,戈登没有任何悬念地输掉了比赛,他被卡洛斯完虐了3个回合后成为一记裸绞的牺牲品。几个月后,三连败的戈登没能获得新的比赛合同,他被开除了。现实就是这样的残酷,世界最优秀的舞台,能给你的表演时间转瞬即逝,绝没有重新来过的机会。
减重噩梦
自从1997年UFC成立以来,选手们通过疯狂减重以获得比赛的竞争优势就已经成为一种潮流。特别是在200磅以下的体重级别,这种做法就更为普遍。而在1997年之前,格斗比赛基本上都是重量级的选手,根本就不需要称重。随着MMA运动的逐渐正规化,不同的体重级别划分及高水平摔跤手的加入,使得减重越来越成为了一门学问。每到格斗周,选手们的噩梦便开始了:汗蒸、热水浴、忍渴挨饿……直到星期五的下午称重通过,他们才能重新恢复生机。
在有限的时间里快速脱水补水,这显然有悖于正常人的生理常识,是一种具有危险性的行为。多年来,在不同赛事中因为减重而使选手出现健康问题从而影响比赛的事件时有发生。临时退赛,对于一个关注度不高的垫场赛选手来说可能还不算是大事故,但若是对于一个万众瞩目的主赛选手来说,这会为他引来相当多的麻烦。
拳迷的抱怨、赛事主办方的损失,赞助商的不满,这一切都要算到你的头上来。2014年10月,雷南·巴郎因为减重导致健康问题入院,从而错过了与泰伦·伍德利的冠军战就为他招致了很多的骂声。还有一个最著名的例子,2008年,作为北京奥运会美国摔跤队队长的丹尼尔·科米尔因为赛前减重导致了急性肾衰竭,从而与奥运金牌失之交臂。
甚至,还会有选手因为减重不当而付出生命的代价。2015年12月11日,年仅21岁的中国格斗小将杨建兵在赛前减重期间猝然离世。无独有偶,2013年,巴西选手莱昂德罗·桑托斯在一次赛前减重过程不幸死亡。尽管尚无有力医学证明认定,上述选手的去世与过度减重具有直接的关系,但健康强壮的选手在这个特殊时期离世足够引起业界的重视和深深的反省。
业界反思
杨建兵事件迅速获得了业界的普遍关注,大家抨击最多的也是脱水减重这个一直以来没受到足够监管的敏感问题。杨建兵所在的ONE冠军赛在悲剧发生后第一时间修改了参赛选手的减重规则,该规则的主题就是禁止拳手在赛前进行脱水减重并建立一套完整的规则制度来监督和约束整个称重过程,通过引入“日常体重”的概念并加上赛前几周的频繁称重和检查(包括赛前3小时)来保证运动员的安全。具体细则如下:
1.运动员必须定期提交自己的日常体重和训练体重,他们将通过在线的平台来输入和跟踪自己的体重变化,可以进行每周输入体重数据但是必须包含日常体重。
2.运动员要根据系统数据的分析来参加某个级别的比赛,运动员不能在赛前的八周之内通过降重来更换级别。
3.进入比赛周后,运动员每天都要接受检查。尿检也要在到达比赛地和比赛前3个小时进行。运动员体重必须要控制在参赛级别之内而且要通过特殊的重力水化检查,而这需要在一周和赛前3小时完成。如果运动员体重或者检查不合格,官方将会取消其比赛资格,医生也会根据选手意愿进行进一步检查。
4.无差级别的比赛仍然允许。不过,重的一方运动员不能超出轻的一方体重的105%。
5.ONE冠军赛会根据需要进行随机的体重检测。
6.运动员可以在赛前8周以上的时间内申请改变自己理想的参赛级别,而且他们还要在申请体重的前提下通过特别的重力尿检,医生有权在特定时间进行额外的相关检测。
7.将不再允许选手使用注射补水。
这个规则按照计划在2016年1月正式生效。如果选手们都能够做到以日常体重走进赛场,那么他们在比赛中将会表现得更加强壮并具备持久的战斗力。当然,比赛的场面也会更加精彩。但当前的情况是,每个人都想利用规则的漏洞尽可能获得更大的体重优势,这本就违背了当初设定体重级别的初衷。
ONE冠军赛的减重新规尚未受到世界范围内的仿效,不过其影响力已经开始慢慢渗透。杨建兵事件发生的第二天,美国加州运动委员会的行政官安迪-福斯特言辞犀利地指出,在这个悲剧事件发生以前,运动员的减重问题就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他发起了一次峰会,将医生、选手、格斗组织官员以及赛事推广组织的代表汇聚一堂,来共同探讨格斗选手减重的规则问题。在这次紧急会议上,福斯特指出,根据2013年的一项调查,有390的选手在进入比赛现场的时候身体的水分还没有完全补充到正常状态,这个时候,搏击比赛中的KO或者是对头部的重拳会对身体器官尤其是大脑产生非常大的长久伤害。 不过,尽管种种数据已经显示出了过度脱水的危害,但想要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个新的统一的运动员健康保障体系显然是难度巨大。相对于美国的UFC而言,ONE冠军赛有着他自己的优势,那就是它完全可以不受制于任何体育委员会,从而能够自由规范自己的赛事规则。而包括UFC等美国各大格斗联盟均要受到不同州之间不同的法令法规的限制问题。毕竟,要想让一个法规被所有州的体育委员会共同认可所需要花费的精力不言而喻。
“大一统”的阻力
也有人指出ONE冠军的称重新规存在着一个明显的不足之处。它应该适当改变一下体重级别的划分,以便让现有的冠军们能够顺利地以自然体重继续捍卫在本级别的荣誉。这样,所有关于减重的纠结才能迎刃而解。不过,让每一位选手在比赛的时候都能够以自己的自然体重去面对体重相仿的对手,这种完美的场景在具有不同体重级别的竞技性运动中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所以,似乎大家都对如何创造出这种公平性没有信心,也不得要领。
根据加州运动委员会的那项调查数据,如果有39%的选手在赛前24小时或者32小时称重之后仍然无法确保以正常的健康状态进入擂台,那么有关在比赛当天进行称重的提议,尽管听起来很公平,但是还是有一定的风险存在,这也是委员会迟迟不能做出改变的原因之一。
著名的MMA裁判约翰·麦肯锡曾经提议,让选手们在格斗周的前两天进行称重,以便给他们足够的时间恢复体内的水分含量,然后在临上场比赛之前进行第二次称重,并且只允许选手的体重增幅控制在10%以内。不过这种方式也有漏洞,如果两位选手的减重幅度不大,这种方式会很有效,但如果其中一方想要获得较大的体重优势,他会在第二次称重之前仍然想办法脱水降重,而后再迅速补水,这样还是没有办法保证赛事的公平性。
另外还有一个关乎重要赛事经济利益的问题。如果一位领衔重大PPV赛事的冠军选手顺利通过第一次称重,却在第二次称重时仅差一点点的重量未能达标,这个时候比赛的门票已售,各种电视宣传以及转播费用已经产生,数十万乃至百万的PPV用户正在等着比赛的开始,谁能承担得起选手退赛的损失昵?
最后,也是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监管。通常来说,如果是在拉斯维加斯举办的大型赛事,运动委员会的官员在星期二或者星期三出现在比赛的称重现场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在其他一些偏远的州,委员会基本上只能确保工作人员在星期五监管称重仪式,并且监督星期六的比赛。如果称重的时间提前了,势必会增加大量的时间和资本费用,这是一个以营利为目的的赛事所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另外我们再说说关于增加体重级别的问题。理论上这是行得通的。从竞技公平的角度,多一些体重级别当然会更好,但是从观赏者的角度,体重级别越多,冠军的数量越多,其含金量和吸引力就会大打折扣。这一点我们从职业拳击这么多年的发展就能够看出来。不同的组织,阶梯差距很小的体重级别,数不清的拳王……以至于拳迷们除了少数几位知名度高的拳王,对于其他的金腰带拥有者全无概念。
反观UFC,在最初只有五个级别的时候,拳迷们对仅有的五位冠军如数家珍。他们所在的级别,他们的奋斗历程、他们的经典战役,无一不是拳迷们津津乐道的谈资。而现在UFC发展到了10个级别,也更加趋于正规和专业化了。10位冠军的境遇却大大不同,“冠军”这一概念在更加现实的票房吸引力面前慢慢地淡化。并不是所有的冠军战都吸引人们的目光,而那些带有特殊争议的或者升级降级标签的大战更会让拳迷趋之若鹜。
回归降重这一话题本身。增加体重级别,从表面上来看似乎每个人都会少减一些体重。但是打个比方,原本在170磅级别征战的选手之前从未想过降重到155磅级别因为他做不到。但是一旦出现了160磅级别或者165磅级别,他肯定会动心思去这两个级别征战。无论如何,体重优势是赛场取胜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最为关键的一点,可能大多数人都知之甚少。很多的减重达人会在比赛初期显示出强大的统治力量,但是往往会很快就进入疲劳状态。如果不能够速战速决取得胜利,到最后被反转的可能性非常之大。原因很简单,过度地脱水减重不可能不影响身体的机能。
还有一点,大多数人并不清楚到底减重能对自己带来多大的优势,但是却坚定不移地在做这件事。现如今我们需要有人去做这项研究,研究如何合理利用规则减重,研究减重之后的比赛效果如何,减重达人在比赛中被KO与过度减重是否有直接的联系,减重之后在比赛中的胜率是否大大提高?
所以说,对于ONE冠军赛的减重新政,还需要大量的研究数据来证明其合理性和科学性。我们需要至少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去检验。
不得不说,现在的MMA减重规则还是处在一个混沌的时期,因为缺少相关的研究和可靠的科学依据,导致选手屡屡发生健康问题,导致大量的比赛被临时取消。ONE冠军赛能第一个对称重规则做出改变是一个可喜的进步,起码我们看到了想要改变的决心。也许我们根本找不到完美的方法来避免格斗选手所遇到的种种健康问题,但是我们通过不断地改变与调试,能够将危险性越变越小,那么这就是一种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