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分析
《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选自北京版语文第十册第三单元,其主旨是爱国。这篇课文讲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和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这篇课文本身的独特之处在于明线和暗线两线并行,相互交融。
明线:圆明园昔日辉煌与毁灭情景的对比。
暗线:作者字里行间起伏的情感线,即文首对“不可估量的损失”的痛惜—文中回顾圆明园昔日辉煌时的民族之爱—文末怒斥侵略者恶行时的痛恨。
整篇文章在双线并行中再现历史,学生在“辉煌与毁灭”“爱恨交织”中潜移默化地体验到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从而激发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知识面较宽,对新鲜事物的注意力持久,已具备丰富的想象能力和较强的理解能力,他们善于探索、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因此应为他们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使其在图、文、声、像等信息的刺激下充分感知,从而激发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语境、图片、动画、视频等手段,理解“不可估量”“众星拱月”“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等重点词语;了解圆明园结构布局、宏伟的建筑特点与珍贵的历史文物,再现圆明园被毁的历史沧桑;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会文章“过渡”与“前后对比,强化效果”的表达方法;紧扣关键词感悟文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字里行间爱恨交织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结合前置性学习任务单,紧扣关键词句体会圆明园结构布局、昔日辉煌与毁灭情景;了解文本表达方法。
难点:在品读文本的同时激发爱国情感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教学环境与准备
结合前置性学习任务单,提前做好相关预习工作;班级在“家校路路通”平台上建有班级博客、学校有开放的微课网站,为学生预习自学、互动交流提供载体;未来教室“白板”与“平板”的双板结合,能更有效地为课堂服务。
教学过程
1.信件导入,引出痛惜
教师出示维克多·雨果的信件片段: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
学生自读、交流,体会痛惜的情感。重点理解“不可估量”,体会圆明园在祖国文化史以及世界文化史上的卓越地位。
设计意图:雨果的信件,一方面表现了圆明园在世界上的地位,另一方面也阐述了对圆明园毁灭的痛惜,对欧洲英法强盗行为的谴责。这与文章第一自然段的内容相呼应。学生透过两个“不可估量”感悟文本的同时,也为下面“紧扣关键词”体会文本打下基础。
2.图文结合,触景生爱
(1)“众星拱月”突地位
①教师引导自学: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奇迹”,让我们走进圆明园,感受它昔日的辉煌。学生自读第二自然段,圈出表示方位的词语,结合前置性任务单,进一步完善圆明园布局示意图。
②学生交流反馈:展示设计的布局示意图(如右上图),并结合自己课前查看的网页资源具体说明。

③请学生谈谈对文中“众星拱月”一词的理解。
设计意图:前置性任务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提供的相关主题网页资源更让学生在文本的基础上,对课文的拓展资源有了更丰富的了解。对圆明园布局的学习,充分展现了学生在自我学习基础上的所思所解,教师只需适当点拨即可。
(2)“艺术瑰宝”显价值
①教师出示一句话: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个别学生读这句话,体会其“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②重点品读第三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交流圆明园这个宏伟建筑留给你的印象。
③流动图片展示各景致。适时结合图片理解“金碧辉煌”“玲珑剔透”。补充介绍“蓬莱瑶台”“武陵春色”。
设计意图:利用电子白板的放大、圈画功能,根据学生的交流,适时将重点词语进行圈画标注。引导学生“紧扣关键词”,理解文本的学习方法。
④品读第四自然段,运用前面“抓关键词、体会特点”的方法,说说这些历史文物的珍贵之处。学生抓关键词,体会这些文物的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无奇不有等特点。
⑤教师出示新闻材料,使学生感受文物价值,并流动展示各种精美的文物。所以,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⑥走进圆明园,我们感受着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圆明园不可估量的价值、人民智慧的骄傲、叹息圆明园的被毁等)
设计意图:在学习第三、四自然段整个环节中,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加入图片、文字资料、音乐等信息烘托情感,在想象、抒发心语、朗读等多种形式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前后对比,望“残”叹恨
师: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却在1860年,在两个强盗手中化成了一片灰烬。
①自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抓住动作描写说说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体会交流:从这些动作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侵略者贪婪野蛮、恶行滔天)
②欣赏视频《火烧圆明园》片段。
③对比式语言:
从前:雄伟的建筑(出示相应辉煌建筑图片)—现在:残垣断壁(出示圆明园残景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