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问题提出
1. 教学硬件方面的问题
班级人数过多。山区学校存在大量的“留守儿童”,一般家庭会有3—4个孩子,有些家庭由于重男轻女思想比较严重,出现一家有11个兄弟姐妹的状况。学校基础建设设施有限,出现“僧多粥少”的情况,往往只能超大班上课。1989年兰卡斯特和利兹大学对大班型语言学习的研究项目,把大班定义为50人左右的班级。很多偏远的山区小学一个班级人数超过50—60人,更有70人挤在一个班的情况,噪杂拥挤的课堂,课堂效果大打折扣。
教学设备落后。农村小学没有现代化的教学工具(电脑,投影仪,多媒体教室等),所有英语教学仍停留在“教学=教师 粉笔 黑板 书本”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设备的稀缺和落后导致上课模式的单一和呆板,这对于更加需要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英语教学来说是一个致命的限制,造成英语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低下,甚至误导了英语学习的方法。
2. 教学软件方面的问题
专业英语教师匮乏、师资薄弱。在山区学校的师资队伍中,受过高等英语教育的几乎没有。出外读大学的年轻人觉得呆在这没发展前景,都不愿意回来教书。
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的单一和偏差。偏远山区中小学英语教学基本上以机械式的记忆为主。“听—读—背—做题”的应试模式不但增加学生的负担,打击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更使英语教学成为一潭死水,违背了语言教学的初衷,致使英语学习走向了畸形。农村中小学学生学习英语的渠道非常窄,大多数学生仅仅停留在课本学习。英语学习的方法不仅没有多元化,而且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初中生因为没有学过英语音标,不会英语单词的发音,便在单词表或者课文对话中用中文标记英语单词的读音,用中文的发音来记忆英语。
二、反思与改进
1. 提高师资素质
教师的素质得不到提高,农村孩子的英语教育现状便无法得以改善。我国广大农村的英语教育需要大量具有英语专业水平的大学毕业生,只有为农村注入新鲜的血液,英语教育模式才会有所创新,水平才会有所提高。由于小学、初中阶段教学对象认知能力不足,当代基础英语教育更需要高素质的英语教师加以启发和引导。他们必须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学习能力,良好的英语国家背景文化知识,具有良好的语言教学基本知识理论和相关技巧,富有创新意识,能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有利于儿童学习语言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当然,这些要求在目前多少显得苛刻,也需要当地政府制定相关的人才引进优惠政策,但这毕竟是一个明确的努力目标。
2. 改进教学方法
成立专门的英语小组。组员包括笔者在内均是大学英语专业在读生,而其他大学生义工协助我们开设英语课堂。在课程设计方面,我们安排了《疯狂英语系列》、《趣味学英语系列》《基础英语系列》三个系列课程。
实行课后一对一辅导。辅导包括课本学习和及课外学习。针对学生提出的课内知识问题,进行考试类的辅导与解答;针对课外的知识则提供各种英语学习的方法和渠道甚至是信息源。令人高兴的是,半年过去了,我们仍与学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和学习资源的交流与共享。另外,我们还注入教育心理学的一些方法,用讨论和沟通的形式让孩子逐渐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消除孩子对英语学习的恐惧感。这些,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3. 完善学校管理体制和教师评估体制
除了教学方法上的改进,偏远山区英语教育还需要学校科学管理的支持。英语在乡镇地区得不到学校的充分重视,大大挫伤了英语教师的积极性。最令人无奈的是学校的评价制度中,学生成绩成为考核学生和教师的唯一标准,这极大地打击了教师对英语教学方法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性。学校应该设立激励体制,并从各个方面考核教师,应更注重控制教学过程的质量,而不是一味顾及学生考试成绩。
责任编辑 邱丽
1. 教学硬件方面的问题
班级人数过多。山区学校存在大量的“留守儿童”,一般家庭会有3—4个孩子,有些家庭由于重男轻女思想比较严重,出现一家有11个兄弟姐妹的状况。学校基础建设设施有限,出现“僧多粥少”的情况,往往只能超大班上课。1989年兰卡斯特和利兹大学对大班型语言学习的研究项目,把大班定义为50人左右的班级。很多偏远的山区小学一个班级人数超过50—60人,更有70人挤在一个班的情况,噪杂拥挤的课堂,课堂效果大打折扣。
教学设备落后。农村小学没有现代化的教学工具(电脑,投影仪,多媒体教室等),所有英语教学仍停留在“教学=教师 粉笔 黑板 书本”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设备的稀缺和落后导致上课模式的单一和呆板,这对于更加需要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英语教学来说是一个致命的限制,造成英语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低下,甚至误导了英语学习的方法。
2. 教学软件方面的问题
专业英语教师匮乏、师资薄弱。在山区学校的师资队伍中,受过高等英语教育的几乎没有。出外读大学的年轻人觉得呆在这没发展前景,都不愿意回来教书。
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的单一和偏差。偏远山区中小学英语教学基本上以机械式的记忆为主。“听—读—背—做题”的应试模式不但增加学生的负担,打击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更使英语教学成为一潭死水,违背了语言教学的初衷,致使英语学习走向了畸形。农村中小学学生学习英语的渠道非常窄,大多数学生仅仅停留在课本学习。英语学习的方法不仅没有多元化,而且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初中生因为没有学过英语音标,不会英语单词的发音,便在单词表或者课文对话中用中文标记英语单词的读音,用中文的发音来记忆英语。
二、反思与改进
1. 提高师资素质
教师的素质得不到提高,农村孩子的英语教育现状便无法得以改善。我国广大农村的英语教育需要大量具有英语专业水平的大学毕业生,只有为农村注入新鲜的血液,英语教育模式才会有所创新,水平才会有所提高。由于小学、初中阶段教学对象认知能力不足,当代基础英语教育更需要高素质的英语教师加以启发和引导。他们必须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学习能力,良好的英语国家背景文化知识,具有良好的语言教学基本知识理论和相关技巧,富有创新意识,能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有利于儿童学习语言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当然,这些要求在目前多少显得苛刻,也需要当地政府制定相关的人才引进优惠政策,但这毕竟是一个明确的努力目标。
2. 改进教学方法
成立专门的英语小组。组员包括笔者在内均是大学英语专业在读生,而其他大学生义工协助我们开设英语课堂。在课程设计方面,我们安排了《疯狂英语系列》、《趣味学英语系列》《基础英语系列》三个系列课程。
实行课后一对一辅导。辅导包括课本学习和及课外学习。针对学生提出的课内知识问题,进行考试类的辅导与解答;针对课外的知识则提供各种英语学习的方法和渠道甚至是信息源。令人高兴的是,半年过去了,我们仍与学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和学习资源的交流与共享。另外,我们还注入教育心理学的一些方法,用讨论和沟通的形式让孩子逐渐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消除孩子对英语学习的恐惧感。这些,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3. 完善学校管理体制和教师评估体制
除了教学方法上的改进,偏远山区英语教育还需要学校科学管理的支持。英语在乡镇地区得不到学校的充分重视,大大挫伤了英语教师的积极性。最令人无奈的是学校的评价制度中,学生成绩成为考核学生和教师的唯一标准,这极大地打击了教师对英语教学方法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性。学校应该设立激励体制,并从各个方面考核教师,应更注重控制教学过程的质量,而不是一味顾及学生考试成绩。
责任编辑 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