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卫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分析与改革

来源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llj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知识经济时代,计算机技术在各个行业的普及与应用,已成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主题。中职院校作为培养专业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基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已成为必修课之一。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对中职卫校学生计算机应用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新课改所带来的新的教学方式和理念下,注重课堂教学中的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实效,是值得所有中职计算机教师探讨和重视的课题。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1(b)-0187-01
  
  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人类社会带入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它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思维等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医学领域更是掀起了计算机实践应用技术的浪潮。与此同时,新课改的春风给中职计算机教学注入了新的理念和活力。
  目前,教育部已把计算机应用基础列入中职学校公共基础课的范畴,在未来5~10年内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将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作为计算机基础课教师,担负著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的重任。为了教好这门综合性课程,根据我们学校现在使用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规划新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内容,结合计算机基础的学科特点,探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整体教学效果是一个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改体会提出以下建议和思考。
  
  1 中职卫生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就实际情况来看,中职学生在初中阶段普遍学习成绩较差,自主学习能力也较低,他们习惯的是基础教育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对于中职教育的技能性、灵活性大多不能够适应,缺乏时间观念,不能很好的安排学习时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1 学生入学前存在基础差异
  中职卫生学校学生主要是来自不同地方初中学校毕业的学生,虽然根据国家教育部的要求,大部分中小学都开设了计算机课程,但由于地区分布不同,学校之间教学设备的差异,各学校开设计算机课程的课时不同,甚至有偏远农村的学生根本没有学过计算机知识,而城市的学生又有部分只限于会玩游戏、聊天就认为自己对计算机很了解了,以上的这些原因导致了学生之间计算机基础技能和思维能力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1.2 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重视程度不够
  刚进入中职卫生学校的学生虽然感觉计算机比较先进、有趣,不像专业课那么古板,对计算机课程也有浓厚的兴趣,但是,他们大多心理上都认为自己是来学习医学知识的,毕业后主要从事医学工作,而医学专业科目多,课时安排也多,加上医学教材里面需要记忆的知识点较多,导致了偏科现象,表现在重视专业课,认为专业课是主要的,所有时间都花在专业课上,没有过多时间支配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上。其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设计与医学专业教材内容不相关联,教材里面涉及的内容多,而且比较分散,教材内容不容易整合,学校给安排的课时也有限,而这门课的可操作性比较强,传统教学的方式根本完不成任务,这需要我们老师合理组织教学活动。
  
  2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
  中职类卫生学校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满足工作的需要。本人结合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规划《计算机应用基础》新教材的内容及自己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经验,对课程改革做以下探讨。
  2.1 采用层次教学,优化课堂教学质量
  针对中职卫生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大纲要求,根据教学现状,安排教学内容,以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2.1.1 教学内容分层安排
  根据中职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分别安排难度较大、难度适中及最基础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来选择学习,避免出现基础差的学生听不懂,跟不上进程,基础较好的学生有不够学,无聊乏味的感觉,进而丧失学习的兴趣,导致教学内容无法顺利完成。在安排教学内容时,既不放弃基本技能教学,也要有所延伸递进,突出操作性和应用性,让学生不仅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技能,还培养了学生利用计算机实际操作技能解决工作与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2.2 成立互助小组,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教师可以成立互助小组,让优生帮助差生共同进步,尤其是在实际的上机操作中,教师可以把基础好和基础差的学生位置穿插安排,基础好点的学生也可以下位来帮助基础差的。另外,还可以组织一些小组之间的计算机技能竞赛,以起到激发优帮差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2.2.3 强化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教学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要通过已学知识加上一些现有工具软件,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充分挖掘计算机技术教育的特点,以顺应时代教育知识网络化、教材多媒化发展。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知识有限,而计算机软件的更新又是如此频繁,培养学生工具软件的实际操作技能,是培养学生计算机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如:聊天工具的使用、图形图像的制作、声音文件的处理、简单动画制作、网页制作、防毒杀毒使用等,拓宽这些知识面,对学生的发展能起到促进作用。因此,教学中要穿插工具软件教学,如:聊天工具软件QQ、MSM,图形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看图软件Acdsee,动画制作软件Flash,视频播放器MediaPlay,音频处理超级录音机,防毒杀毒瑞星、360软件等,不要求在教学上面面都要做到,只要让学生对每一个处理对象都有所了解即可。这些工具软件的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同时促进各种基本操作及应用能力的发展,有助于营造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教学情境,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2.2.4 合理安排学生上机操作的时间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实践性,要尽量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通过给学生安排足够上机实践时间,来寻找技能操作技巧,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熟悉已学知识,对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出的问题,应及时予于解决,在教学中把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内容讲完,就安排学生及时上机实践,边练习边发现问题,并及时做解答,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3 结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更新、进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任务更加艰巨,作为计算机教师应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技能,注意教学方法的改革,摸索总结,用智慧经营课堂,做到常教常新,提高教学质量,针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差异和不同,鼓励学生向个性化,创新性,技能性发展,培养合格的适合时代发展的医学专业实用技能型人才,为学生将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娟,庞荣波.独立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及教学方法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9.
  [2] 陈姊忆.中职学生计算机学习之我见[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
其他文献
摘要:变电站的蓄电池系统是直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设备。电力系统正常供电时直流系统的蓄电池组处于浮充电备用状态;当交流电失电时,蓄电池迅速向事故性负荷提供能量。如各类直流泵、事故照明、交流不断电电源、事故停电断路器跳合闸等,同时也必须为事故停电时的控制、信号、自动装置、保护装置及通信等负荷提供电力。显然在交流失电的事故状态下,蓄电池应作为变电站的备用能源,由此可见日常蓄电池维护的重要性。  关键词:变
目的建立献血者全自动核酸检测方法,探讨在我国血液筛查中引进全自动核酸筛查方法的可行性。方法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筛查血液基础上,选用全自动汇集仪进行血样汇集(24
<正>"人们往往是以企业形象战略(CIS)的实施为遵循的,由此,当企业完成了视觉识别、理念识别和行为识别之后,大家突然发现,企业文化不知道还应做什么。"在实践上,人们往往是以
随着半导体芯片制造业和液晶显示器(LCD)制造业向中国转移,中国将逐步成为全球较大的LCD产业基地,中国电子级磷酸的需求量将日益增长,发展电子级磷酸已成为当前精细磷化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