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0-070-01
犹太人智慧全书《塔木德》上说:“一位百发百中的神箭手,如果他漫无目标地乱射,也不能射中一只野兔。”成功的犹太人非常重视明确的奋斗目标的重要性。爱因斯坦的一生所取得的成功,是世界公认的,他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他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绩,和他一生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是分不开的。在人生的竞赛场上,没有确立明确目标的人,是不容易得到成功的。许多人并不乏信心、能力、智力,只是没有确立目标或没有选准目标,所以没有走上成功的道路。
目标是前进的方向,也是前进的动力。在班级管理中应设立“合理”的目标,包括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目标给人的心理效应是:“这是我自己的目标,我要尽可能地完成。”因此,在设立目标时宜根据个人及班级具体情况设立“跳一跳,够得着”的可行性合理目标。这样的目标易于实现,而每一个小目标的实现都使他们产生自信心,产生成就感,激发他们朝更高的目标奋进。班主任应经常引导学生品尝战胜自我的快乐,体验自我放纵的痛苦,从感情上激起自我教育的欲望;同时帮助学生制定具体有效的自我教育计划,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向成功的彼岸。
在世界最伟大的推销员,也是全球最受欢迎的演讲大师乔?吉拉德的办公室的墙上贴着这样一句话:“生活的秘诀在于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把它写下来,然后付诸行动。”他不仅把这句话贴在办公室的墙上,而且贴在汽车的遮阳板上,以便时时激励自己。大部分的书籍、课程都会教学生设定目标,都会教学生要有梦想,可是被多数人所忽视的恰恰是“白纸黑字”的力量,记住,当学生把目标“白纸黑字”写下来的那一刻,他会开始启动潜意识,开始采取行动,制定计划,而且去实践他的计划,人会用视觉的力量来影响头脑和行动。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逐一引导,让每个学生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期个人目标,明确落实的措施。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告诉学生千万不要忘记,把想的说出来,把说的写出来,把写的做出来。如开学初,教师与学生一起布置教室,可以在黑板报上方装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格言警句,可以在教室前门旁布置“我的目标”栏,让每个学生写出自己学习生活的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再在目标旁署上名字,贴上照片,以此达到激励目的。还可与学生一起挑名人画像、名人名言贴在教室的四周……所有这些都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促成学生自我教育。教师之后的工作就是处处关注,时时提醒,经常总结,让学生时刻处于不懈怠状态。
对班级来说,设立集体目标的主要途径是利用校内外的各项活动进行。如:学校的量化评比,过程检测,运动会,跑操,歌咏比赛,诗朗诵比赛等等。班主任应利用好这些契机,实行“群体”目标决策,与学生一起制定目标,然后一起向即定目标努力。这样的管理活动,既有利于增强集体目标落实的内在驱动力,更有利于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应把学生作为班级目标管理活动的主体,有利于学生自主、自律及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班主任可鼓励学生做班级的主人,积极主动地为争创文明班级、先进集体出谋划策,多做实事、好事。如:开学初,可组织学生开展“三个一”活动:每人为搞好班风学风建设出一个好点子;每人设计一套班级常规执行方案;每人给任课老师提一条好建议等。另外诸如班级的出勤、纪律、卫生、文体等各方面的管理都可以下放给学生,从而调动广大学生参与班风建设的积极性。我国著名教育专家魏书生对班级的管理就是实行“群体”决策。他认为班级学生人人都是副班主任,个个都是助手,“力求使每一位学生对班级的各项制度,每件比较重大的事,在确定之前都要有一个商量的过程,大家分别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集体或举手或投票表决。”注意的问题是,集体目标的制定要避免强加式的目标,班级管理必须突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因为这种管理模式往往采用“保姆式”、“警察式”的管理方式,与现代学生独立意识的觉醒,自主意识的确立和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极不适应,强加目标难以真正激发学生内在动力。在集体目标管理中,班主任承担的角色是队长也是队员,发挥的作用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当然,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使目标教育即行之有效又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些困难。中学生心理普遍具有成熟前的动荡性,表现为:思维敏锐,但片面,容易偏激;热情豪爽,但容易激奋,有极大的波动性;意志品质也在发展,但克服困难的毅力还不够;认识上的独立性,但普遍存在逆反心理。这些特点使目标教育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是:目标来的快,去的也快;定的高,跌的也深。解决之道,要求教育者给予学生持之以恒地关注、理解和引导。要重视信心教育,信心是实现目标的原动力、推动力。要懂得感情投入,奉献一颗爱心。爱心,是人生的导师,至善的良友,罪恶的劲敌;爱心,犹如温暖生命的阳光,恰似滋润心灵的甘露。它帮助学生开启心灵的门,打开智慧的窗,让我们的学生认识自我,把握未来,面对挫折能够战胜,面对机遇懂得珍惜。
目标是无声的导师,它微笑地注视学生,说:“来吧!让我带你去看一个新世界,访问一种新生活。”
犹太人智慧全书《塔木德》上说:“一位百发百中的神箭手,如果他漫无目标地乱射,也不能射中一只野兔。”成功的犹太人非常重视明确的奋斗目标的重要性。爱因斯坦的一生所取得的成功,是世界公认的,他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他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绩,和他一生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是分不开的。在人生的竞赛场上,没有确立明确目标的人,是不容易得到成功的。许多人并不乏信心、能力、智力,只是没有确立目标或没有选准目标,所以没有走上成功的道路。
目标是前进的方向,也是前进的动力。在班级管理中应设立“合理”的目标,包括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目标给人的心理效应是:“这是我自己的目标,我要尽可能地完成。”因此,在设立目标时宜根据个人及班级具体情况设立“跳一跳,够得着”的可行性合理目标。这样的目标易于实现,而每一个小目标的实现都使他们产生自信心,产生成就感,激发他们朝更高的目标奋进。班主任应经常引导学生品尝战胜自我的快乐,体验自我放纵的痛苦,从感情上激起自我教育的欲望;同时帮助学生制定具体有效的自我教育计划,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向成功的彼岸。
在世界最伟大的推销员,也是全球最受欢迎的演讲大师乔?吉拉德的办公室的墙上贴着这样一句话:“生活的秘诀在于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把它写下来,然后付诸行动。”他不仅把这句话贴在办公室的墙上,而且贴在汽车的遮阳板上,以便时时激励自己。大部分的书籍、课程都会教学生设定目标,都会教学生要有梦想,可是被多数人所忽视的恰恰是“白纸黑字”的力量,记住,当学生把目标“白纸黑字”写下来的那一刻,他会开始启动潜意识,开始采取行动,制定计划,而且去实践他的计划,人会用视觉的力量来影响头脑和行动。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逐一引导,让每个学生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期个人目标,明确落实的措施。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告诉学生千万不要忘记,把想的说出来,把说的写出来,把写的做出来。如开学初,教师与学生一起布置教室,可以在黑板报上方装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格言警句,可以在教室前门旁布置“我的目标”栏,让每个学生写出自己学习生活的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再在目标旁署上名字,贴上照片,以此达到激励目的。还可与学生一起挑名人画像、名人名言贴在教室的四周……所有这些都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促成学生自我教育。教师之后的工作就是处处关注,时时提醒,经常总结,让学生时刻处于不懈怠状态。
对班级来说,设立集体目标的主要途径是利用校内外的各项活动进行。如:学校的量化评比,过程检测,运动会,跑操,歌咏比赛,诗朗诵比赛等等。班主任应利用好这些契机,实行“群体”目标决策,与学生一起制定目标,然后一起向即定目标努力。这样的管理活动,既有利于增强集体目标落实的内在驱动力,更有利于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应把学生作为班级目标管理活动的主体,有利于学生自主、自律及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班主任可鼓励学生做班级的主人,积极主动地为争创文明班级、先进集体出谋划策,多做实事、好事。如:开学初,可组织学生开展“三个一”活动:每人为搞好班风学风建设出一个好点子;每人设计一套班级常规执行方案;每人给任课老师提一条好建议等。另外诸如班级的出勤、纪律、卫生、文体等各方面的管理都可以下放给学生,从而调动广大学生参与班风建设的积极性。我国著名教育专家魏书生对班级的管理就是实行“群体”决策。他认为班级学生人人都是副班主任,个个都是助手,“力求使每一位学生对班级的各项制度,每件比较重大的事,在确定之前都要有一个商量的过程,大家分别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集体或举手或投票表决。”注意的问题是,集体目标的制定要避免强加式的目标,班级管理必须突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因为这种管理模式往往采用“保姆式”、“警察式”的管理方式,与现代学生独立意识的觉醒,自主意识的确立和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极不适应,强加目标难以真正激发学生内在动力。在集体目标管理中,班主任承担的角色是队长也是队员,发挥的作用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当然,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使目标教育即行之有效又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些困难。中学生心理普遍具有成熟前的动荡性,表现为:思维敏锐,但片面,容易偏激;热情豪爽,但容易激奋,有极大的波动性;意志品质也在发展,但克服困难的毅力还不够;认识上的独立性,但普遍存在逆反心理。这些特点使目标教育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是:目标来的快,去的也快;定的高,跌的也深。解决之道,要求教育者给予学生持之以恒地关注、理解和引导。要重视信心教育,信心是实现目标的原动力、推动力。要懂得感情投入,奉献一颗爱心。爱心,是人生的导师,至善的良友,罪恶的劲敌;爱心,犹如温暖生命的阳光,恰似滋润心灵的甘露。它帮助学生开启心灵的门,打开智慧的窗,让我们的学生认识自我,把握未来,面对挫折能够战胜,面对机遇懂得珍惜。
目标是无声的导师,它微笑地注视学生,说:“来吧!让我带你去看一个新世界,访问一种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