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1996年以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稳步推进,给银行的经营和风险管理带来了挑战。为此,银行需通过积极发展中间业务、加强利率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等对策来应对挑战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改革;渐进路线;银行;挑战
中图分类号:F8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5.36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5-86-02
2011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纲要会议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强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央行行长周小川近期发表署名文章《关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思考》中,指出“要有规划、有步骤、坚定不移地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至此,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取得阶段性成功,并在2012年又迈出重要一步——存款利率上限设定为1.1倍。“十二五”时期,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稳步推进,将给银行带来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研究我国银行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情况
(一)利率市场化的定义及改革目标
利率市场化是指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经营融资利率水平的利率运行机制。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强调了市场在利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明确了政府(中央银行)由直接调控者转变为间接调控者的定位。
(二)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自1996年以来,我国先后实现了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债券市场利率和银行间市场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的发行利率市场化;实现了境内外币贷款和大额外币存款利率市场化;试办人民币长期大额协议存款;逐步扩大人民币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特别是2004年,利率市场化迈出了重要步伐:1月1日再次扩大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3月25日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10月29日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限(城乡信用社除外)和存款利率下限,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顺利实现了“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阶段性目标。
二、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渐进路线分析
目前,我国的宏观经济金融环境和体制机制仍不符合完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但随着“十二五”时期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日益完善,银行的财务硬约束条件和市场退出机制逐步成熟,存款保险制度逐步建立,基于我国“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现状,遵循渐进式改革的基本思路,我们对利率市场化改革“十二五”时期的渐进路线做出如下分析:
(一)贷款利率市场化将率先推进
“十二五”时期,央行有可能试行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以下简称Shibor)为贷款利率定价基准,选择符合财务硬约束条件的银行试点Shibor加点的贷款利率定价方式。
首先,宏观经济政策要求利率市场化改革有明显的进展。早在2003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就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央行根据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明确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先贷款、后存款;今年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再次提出、央行高层的积极表态,表明利率市场化改革“十二五”时期向前迈进一大步的可能性很大。
其次,银行财务重组和股份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符合财务硬约束条件的银行日益增多,为贷款利率市场化试点营造了较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我国2003年开始推进国有银行改革,截至2011年12月末,已有17家中资银行成功实现财务重组和股改上市,总资产规模约75.75万亿元,占全国银行业总资产规模约68.24%,平均资本充足率12.37%,公司治理得到很大的改善,为试点Shibor加点的贷款利率定价方式奠定重要基础。
第三,Shibor在货币市场中基准利率地位日益稳固,为央行建立以Shibor为基准的贷款利率定价机制创造了条件。隔夜、7天品种与拆借、债券质押式回购利率变动趋势一致、相关系数一直保持在0.9以上。
最后,相关机制和体系改革同步进行,为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提供有力保障。一是银行将实施新监管标准。2011年4月27日,银监会发布《中国银监会关于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银监发[2011]44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高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贷款损失准备等监管标准,增强银行财务硬约束。二是相关替代性金融产品‘I谛场化定价体系改革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利率市场化和相关替代金融产品市场化定价体系改革须同步进行,否则会出现新的价格扭曲。三是开始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十二五”规划中明确要求“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后因经营不善、需要退出市场的银行的储户利益提供保护。
(二)存款利率市场化审慎试点
“十二五”时期,央行有可能选择符合财务硬约束条件的银行,进一步深化有浮动的存款上限管理。与贷款利率市场化相比,存款利率市场化更为审慎,要求银行必须具备健全的产权约束机制和经营机制,否则一旦引起高息揽储、存款搬家,将扰乱金融秩序,影响金融体系安全。
从央行思路看,央行明确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先贷款、后存款,存款先大额长期、后小额短期”。在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未取得明显成绩前,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原则上会保持审慎稳健。
从金融监管看,银监会发布《指导意见》,大幅度提高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要求最低资本充足率由目前8%提高到11.5%(系统重要性银行)和10.5%(非系统重要性银行),并分别于2013年底和2016年底达标。新监管标准和过渡期时间要求迫使银行融资需求增加,央行放开存款上限很有可能导致高息揽储等恶性竞争。
从相关机制看,不具备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的条件。一是Shibor基准利率体系还需进一步培育和完善,Shibor运行中3个月以上报价质量不高,中长期存款利率难以此为参考。二是银行退出机制和存款保险制度还不成熟,无法很好解决存款利率完全市场化后带来的银行倒闭、储户利益受损等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十二五”时期,存款利率有可能进一步深化基于央行存款基准利率的有浮动的存款上限管理;贷款利率有可能试点推广Shibor加点的定价方式,进而加快培育Shibor基准利率体系,引导金融机构提高风险定价能力,促进银行改进公司治理,为将来存款利率市场化推进奠定基础。
三、利率市场化改革带给银行的挑战
(一)净利息差收窄,利息净收入减少
利率市场化直接导致银行存贷款净利息差收窄,利息净收入下降。随着存款上限、贷款下限逐步放开,国内银行的自由竞争程度加大,其必然会通过下浮实际贷款利率和上浮实际存款利率的手段竞争优质客户。短期内利差的下降风险将使得单一依靠存贷利差的银行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
(二)利率波动加剧,利率风险管理难度加大
利率市场化将使存贷款利率的变化因素增多且复杂,既要考虑信贷需求变化,又要考虑货币市场利率的变动,资金在金融市场与银行之间的流动更加随机,使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更为困难,容易形成利率风险,相对于大型商业银行,那些定价能力弱、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差的中小银行将受到利率波动更为明显的冲击。
四、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挑战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发展中间业务
中间业务由于资本消耗少、对存贷业务依赖度较低,可以有效地调整和优化银行收入结构。随着利率市场化的稳步推进,银行净利息差不断收窄,将对银行的传统收入结构产生重大冲击。积极发展中间业务收入将成为我国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挑战的重大战略抉择。
(二)大力推进利率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在利率市场化之前,银行只需重点防范信贷违约风险,就可以实现银行整体风险基本可控。但随着利率市场化继续推进,银行将面对利率波动频率加大、幅度更广,期限结构更复杂的挑战,进而利率风险会日益突出,其风险管理的难度将快速上升。推进利率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一方面要制定与业务活动性质和复杂程度相一致的利率风险政策和程序,科学地识别、计量、监控和报告利率风险;另一方面要制定科学的利率研究与决策机制,实行以利率风险管理为中心的资产负债管理,并积极探索相关的新工具新方法。
(三)建立和完善产品定价机制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不可避免地出现银行上浮存款利率,上演“揽储”大战的情况,增大银行经营的成本压力,挤压利润空间。因此,贷款作为银行创造利润的核心,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其定价机制的科学性更将直接决定银行市场竞争的成败。银行有必要立足自身情况,结合成本收益分析、客户盈利分析等科学方法,不断探索能综合反映风险补偿、费用分摊、客户让利幅度、产品收益相关性、违约和展期等因素的贷款定价模型。
(四)培养和引进利率风险管理人才
要主动吸收国外先进的利率风险管理理念,引进高素质、有经验的利率风险管理人才。同时,立足本国国情,踏踏实实地培养适应银行自身文化特征的利率风险管理人才队伍,实现专业核心人才培养的本土化和人才内部支持的可持续化。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改革;渐进路线;银行;挑战
中图分类号:F8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5.36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5-86-02
2011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纲要会议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强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央行行长周小川近期发表署名文章《关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思考》中,指出“要有规划、有步骤、坚定不移地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至此,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取得阶段性成功,并在2012年又迈出重要一步——存款利率上限设定为1.1倍。“十二五”时期,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稳步推进,将给银行带来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研究我国银行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情况
(一)利率市场化的定义及改革目标
利率市场化是指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经营融资利率水平的利率运行机制。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强调了市场在利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明确了政府(中央银行)由直接调控者转变为间接调控者的定位。
(二)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自1996年以来,我国先后实现了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债券市场利率和银行间市场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的发行利率市场化;实现了境内外币贷款和大额外币存款利率市场化;试办人民币长期大额协议存款;逐步扩大人民币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特别是2004年,利率市场化迈出了重要步伐:1月1日再次扩大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3月25日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10月29日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限(城乡信用社除外)和存款利率下限,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顺利实现了“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阶段性目标。
二、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渐进路线分析
目前,我国的宏观经济金融环境和体制机制仍不符合完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但随着“十二五”时期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日益完善,银行的财务硬约束条件和市场退出机制逐步成熟,存款保险制度逐步建立,基于我国“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现状,遵循渐进式改革的基本思路,我们对利率市场化改革“十二五”时期的渐进路线做出如下分析:
(一)贷款利率市场化将率先推进
“十二五”时期,央行有可能试行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以下简称Shibor)为贷款利率定价基准,选择符合财务硬约束条件的银行试点Shibor加点的贷款利率定价方式。
首先,宏观经济政策要求利率市场化改革有明显的进展。早在2003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就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央行根据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明确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先贷款、后存款;今年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再次提出、央行高层的积极表态,表明利率市场化改革“十二五”时期向前迈进一大步的可能性很大。
其次,银行财务重组和股份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符合财务硬约束条件的银行日益增多,为贷款利率市场化试点营造了较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我国2003年开始推进国有银行改革,截至2011年12月末,已有17家中资银行成功实现财务重组和股改上市,总资产规模约75.75万亿元,占全国银行业总资产规模约68.24%,平均资本充足率12.37%,公司治理得到很大的改善,为试点Shibor加点的贷款利率定价方式奠定重要基础。
第三,Shibor在货币市场中基准利率地位日益稳固,为央行建立以Shibor为基准的贷款利率定价机制创造了条件。隔夜、7天品种与拆借、债券质押式回购利率变动趋势一致、相关系数一直保持在0.9以上。
最后,相关机制和体系改革同步进行,为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提供有力保障。一是银行将实施新监管标准。2011年4月27日,银监会发布《中国银监会关于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银监发[2011]44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高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贷款损失准备等监管标准,增强银行财务硬约束。二是相关替代性金融产品‘I谛场化定价体系改革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利率市场化和相关替代金融产品市场化定价体系改革须同步进行,否则会出现新的价格扭曲。三是开始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十二五”规划中明确要求“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后因经营不善、需要退出市场的银行的储户利益提供保护。
(二)存款利率市场化审慎试点
“十二五”时期,央行有可能选择符合财务硬约束条件的银行,进一步深化有浮动的存款上限管理。与贷款利率市场化相比,存款利率市场化更为审慎,要求银行必须具备健全的产权约束机制和经营机制,否则一旦引起高息揽储、存款搬家,将扰乱金融秩序,影响金融体系安全。
从央行思路看,央行明确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先贷款、后存款,存款先大额长期、后小额短期”。在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未取得明显成绩前,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原则上会保持审慎稳健。
从金融监管看,银监会发布《指导意见》,大幅度提高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要求最低资本充足率由目前8%提高到11.5%(系统重要性银行)和10.5%(非系统重要性银行),并分别于2013年底和2016年底达标。新监管标准和过渡期时间要求迫使银行融资需求增加,央行放开存款上限很有可能导致高息揽储等恶性竞争。
从相关机制看,不具备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的条件。一是Shibor基准利率体系还需进一步培育和完善,Shibor运行中3个月以上报价质量不高,中长期存款利率难以此为参考。二是银行退出机制和存款保险制度还不成熟,无法很好解决存款利率完全市场化后带来的银行倒闭、储户利益受损等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十二五”时期,存款利率有可能进一步深化基于央行存款基准利率的有浮动的存款上限管理;贷款利率有可能试点推广Shibor加点的定价方式,进而加快培育Shibor基准利率体系,引导金融机构提高风险定价能力,促进银行改进公司治理,为将来存款利率市场化推进奠定基础。
三、利率市场化改革带给银行的挑战
(一)净利息差收窄,利息净收入减少
利率市场化直接导致银行存贷款净利息差收窄,利息净收入下降。随着存款上限、贷款下限逐步放开,国内银行的自由竞争程度加大,其必然会通过下浮实际贷款利率和上浮实际存款利率的手段竞争优质客户。短期内利差的下降风险将使得单一依靠存贷利差的银行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
(二)利率波动加剧,利率风险管理难度加大
利率市场化将使存贷款利率的变化因素增多且复杂,既要考虑信贷需求变化,又要考虑货币市场利率的变动,资金在金融市场与银行之间的流动更加随机,使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更为困难,容易形成利率风险,相对于大型商业银行,那些定价能力弱、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差的中小银行将受到利率波动更为明显的冲击。
四、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挑战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发展中间业务
中间业务由于资本消耗少、对存贷业务依赖度较低,可以有效地调整和优化银行收入结构。随着利率市场化的稳步推进,银行净利息差不断收窄,将对银行的传统收入结构产生重大冲击。积极发展中间业务收入将成为我国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挑战的重大战略抉择。
(二)大力推进利率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在利率市场化之前,银行只需重点防范信贷违约风险,就可以实现银行整体风险基本可控。但随着利率市场化继续推进,银行将面对利率波动频率加大、幅度更广,期限结构更复杂的挑战,进而利率风险会日益突出,其风险管理的难度将快速上升。推进利率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一方面要制定与业务活动性质和复杂程度相一致的利率风险政策和程序,科学地识别、计量、监控和报告利率风险;另一方面要制定科学的利率研究与决策机制,实行以利率风险管理为中心的资产负债管理,并积极探索相关的新工具新方法。
(三)建立和完善产品定价机制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不可避免地出现银行上浮存款利率,上演“揽储”大战的情况,增大银行经营的成本压力,挤压利润空间。因此,贷款作为银行创造利润的核心,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其定价机制的科学性更将直接决定银行市场竞争的成败。银行有必要立足自身情况,结合成本收益分析、客户盈利分析等科学方法,不断探索能综合反映风险补偿、费用分摊、客户让利幅度、产品收益相关性、违约和展期等因素的贷款定价模型。
(四)培养和引进利率风险管理人才
要主动吸收国外先进的利率风险管理理念,引进高素质、有经验的利率风险管理人才。同时,立足本国国情,踏踏实实地培养适应银行自身文化特征的利率风险管理人才队伍,实现专业核心人才培养的本土化和人才内部支持的可持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