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情感的作用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aud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是爱的使者,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作为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通过创设情感交流的文化活动,营造情感交流的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得双方互相走进对方情感和整个心灵世界,并以此建树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情之互融的基础上,使教学能听之顺耳,理之达心,知之入脑。
  
  一、用爱和关注架起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
  
  “爱”,不仅是教育的一切,更是教育成功的保证。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的学说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被人爱和受人尊重的愿望。如果我们能让每个学生在爱的阳光中成长,学生的潜能就会被激发,奇迹就会出现。例如,我在语文教学中,坚持课前一分钟演讲,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展身手的机会。由于学生都能珍惜这样的机会,所以,每次演讲都是成功的,而且非常精彩。“目以传情,情以感人。”目光是教师激发学生兴趣、传递成功希望的情感信息,教师要恰当把握无声的语言——目光的运用,捕捉时机,适时向学生传递信息,进而给以激励,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例如,在语文课堂讨论中,有些胆小的同学不爱发言,这时,我就及时地用目光激励他们,即使他们在回答中出现错误,也首先肯定他们的大胆,同时,日记、作文批改中,多鼓励、少批评。
  
  二、教师要以情陶冶学生的情操
  
  课堂教学过程,是在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传输和情感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组织学生的智力活动,完成接受和储存信息的任务,而且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商因素,使学生态度积极、心情愉悦、思维活跃,这样就可以高效率地进行课堂教学,即以情感人,以心育人。
  在语文教材中,收录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它们有的忧国忧民,先天下而后个人,一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在教学中,我就更侧重于朗诵的运用,以自己所读引发学生的思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把家国之思放在心中的第一位。也有的表达对大陆的游子之思,一如余光中的《乡愁》,那种浓烈的思乡情结让人难忘,更让人感动。在上课过程中我便侧重于气氛的渲染,努力营造出一种浓浓的思乡情节,而后再将其主题思维引向对祖国的思念,由小思变为大思,由小题变为大题,使学生的情感在学习过程中得以升华。也有表达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一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那种古时的共产主义社会模式,的确令人向往。为此我便在讲课过程中对学生世界观与人生观进行教育,从而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中加强对前途理想教育,让学生在课堂上以绘画的方式展示桃源的美景,用故事描绘桃源人家,用评论述说这种社会的真实性,让一堂语文课变成了各学科的综合课。
  此外,教师还要善于调动电影、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手段,创设一个自然和谐、有利于身心开放的“心理场”,以情激情,以情传情,以情动人,激发并保护学生的想象力,激活学生的创造精神,使学生进入“妙悟”的自由状态,产生愉悦的审美体验。自己在教学《沁园春·雪》时,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借助声、光、影等手段,将词句融进课件之中,使学生对词句中的英雄豪情领悟得更深、更透,让教材提供的审美客体成为声、色、光、影彼此相通、交相辉映的动态世界,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通往深层的生命结构的审美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完美学生的人格构建,达到教学的理想境界。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想加深了认识,能力得到了提高,知识得到了巩固,学生的爱国主义、理想、情操都得以锻炼和提高。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用我们的热情、诚恳的胸怀,唤起孩子们的兴趣、激情,赢得孩子们的信任和全身心的参与,让师生彼此敞开心扉,去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让我们致力于探索、创造充满情感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使教师的劳动里呈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情的魅力。
  
  三、完善自我,用形象魅力吸引学生
  
  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的形象魅力直接影响学生健康的灵魂和健全人格的养成。教师的仪表与风度、知识与才华、品格与修养往往成为能否吸引学生的重要因素。
  仪容整齐、端庄大方这些表层因素乃是先决条件。同时,由于物质生活的提高,知识追求中的竞争日益加剧,学生对老师的智慧日益崇拜,学生更偏于“交流型”、“亲切型”的教师。我在教学歌剧《白毛女》时,自己亲自扮演其中一个角色,和学生一起表演课本剧;在进行话剧《陈毅市长》时,又用浓郁的四川方言表演陈毅的台词;在进行小说《孔乙己》的教学时,特意绘制了一幅《孔乙己落魄图》。这些都无形中增强了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魅力。同时,教师还需要努力养成健康的个性品质、广泛的兴趣、坚强的意志、开朗的性格、平和的心态和健康的情绪,这些无疑成为教师形象魅力形成的关键。
  教师只有不断地完善自我,增强自己的形象魅力,才能以不可抵御的力量吸引学生、影响学生。
  
  田淑新,教师,现居山东淄川。
其他文献
电影观后感到底怎么写?怎样才能写好?近几年,我在指导学生写观后感中“摸着石头过河”,渐渐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聚“睛”会神,观感共鸣    要写观后感,首先要“会看”电影。也许有人会发笑:只要眼不瞎耳不聋,谁不会看电影?可是为什么许多人看完影片留不下印象呢?更不必说写出感想了。因此,提醒学生在看电影时要“投入”,要让自己沉浸在影片所营造的情感世界里,与主人公同悲欢、共休戚。同时,
回眸近年来全国各地高考卷作文试题,虽然有“文体不限”的要求,可是,许多考生选择了议论文这种文体。阅读每年高考优秀作文,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材料典型,内容丰富充实。材料是文章的“血肉”,观点表达、情感抒发首先依附其上。高中作文教学重点内容之一就是议论文材料的积累,同时更要注重选择材料、组织材料。    一、积累材料    1. 归纳来自课本的材料  这是学生最熟悉的一座材料宝库。它有两个特点:一是
在《桃花源记》中,太守没有找到桃花源,品格高雅的名士刘子骥也没能找到桃花源,而台湾当代散文作家李乐薇找到了与世隔绝,清幽僻静的“世外桃源”,成为当代的“陶渊明”。  李乐微笔下的“空中楼阁”,是自己理想的栖身之所,它建在陶潜的“桃花源”里,坐落在山脊之上,是绿树掩映下的“青青美庐”,是花团簇拥下的“飘香雅舍”,是虚无缥缈的“蓬莱仙阁”。就是在这样一个理想的家园里,李乐薇把疲惫的心灵安放,从此心灵不
事例论据,同一素材,从不同的角度看,可以证明不同的观点。  李白的故事  ①证明“遭遇挫折,笑对痛苦”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浪漫诗仙李白,在遭遇仕途不顺的挫折后,他沉寂了吗?消沉了吗?没有。“长安市上酒家眠”,笑对痛苦,面对挫折他拂袖而去,遍访名山,终于成就了他千古飘逸的浪漫情怀!  ②证明“认清自我”  人生的意义难道只在于仕途,李白最终没有按世俗的期望去做,选择了自己的人
我们的学生对作文大都是十分畏惧,认为“作文猛于虎也”,不想去也不愿去面对,不得不面对时,也仅仅是对老师的敷衍,究其原因,我认为是学生缺乏写作材料来源,缺乏写作素材的积累。没有了源头的活水,哪来的“清如许的水渠”,想写好作文自然是难上加难。庄子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荀子也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可见,古人就已经很重视积累了,要
我们先来看一篇2007年在评分上饱受争议的江苏高考作文  怀想天空  春秋时节,天空显得非常的明净。在麦田上空,偶尔悠然地游过几朵白云。  麦收时节,中午常是热日当空。我们勤劳的父母,不得不在烈日下劳动。因为作为农民,这是他们的义务。  我是一个农家子弟。我明白我们乡下的家长们要靠田地来生活,供我们上学。他们为了子女辛勤地劳动,但没有半句怨言。在家,我常听到他们说:“只要孩子搞好了,再苦再累,我们
高中语文新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大纲还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如前所述,课本是纸介文化的精华,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  但是,由于大语文观念的提出,加之
秋树,不要伤感  因为篇幅的限制忍痛割爱  减掉果实、叶子  分发鸟鸣,嘱咐它们南飞  在这个强调廉政的季节  它们自律得只剩下躯干  还有一些合法的枝条  向天空呈报名下的资产  白霜与夜色从远处漫过来  树,俯首寻找残余的草料  或者那些遁入地下的虫鸣  曾经披头散发的书生驾船而去  那支笔的七寸泛出白光  幽暗的情思随水而逝  在你树下,秋风拂起徘徊的红衣  一管箫声若隐若现  泪水模糊了南
晓苏是故事大王,故事是晓苏小说的主要审美形式。无论是他的“油菜坡”系列,还是大学故事,都非常注重情节,一个个精致的故事,让人应接不暇。晓苏的故事比较中国化,也就是他更多地吸取了中国传统故事和民间故事的营养,不玩西方的那种叙事圈套,不设置迷宫,不故弄玄虚,让人读后不知所云。晚苏的故事很民间,既反映着日常的民间生活,又具有民间所喜闻乐见的风格。晓苏没有那些舶来的思想,他的思想和精神带着“泥土”气息,全
陈日晖,男,生于1964年11月,大学本科学历,中学数学高级教师,湖北省黄梅县第三中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从事高中教学与管理工作27年,2004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模范教师”称号。    “鄂东教育明珠”湖北省黄梅县第三高级中学,位于“鸡鸣三省”湖北省黄梅县小池镇,办学历史悠久,现有五十个教学班,学生4500多人,教师近200人。校园环境优美,教学质量长盛不衰,连续9年荣获黄冈市教育局颁发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