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当下,修行眼前

来源 :全国新书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mputer29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生命相约》
  一行禅师著明洁 明尧译
  紫禁城出版社2010.9
  定价:38.00元
  
  一行禅师是世界著名的佛教大师、当今社会最具宗教影响力的僧人之一,以禅师、诗人、人道主义者闻名。马丁·路德·金曾评价他:“我不知道还有谁比这位温良的越南僧人更堪当诺贝尔和平奖。”他的书关注人类的存在状况、心灵的苦难与疗救,加之他对佛法的深刻体验和深入浅出的诗意表达,其著作被翻译成30多个国家的文字,深受读者欢迎。
  
  时隔多年,我非常高兴看到自己更多的书被翻译成中文出版,并且这次出版的选集中有许多作品都是第一次以中文的形式与读者见面,我的书也是首次这么大规模地在中国出版发行。这对我个人来说,是莫大的荣耀。
  中国是佛教的第二故乡,在两千五百多年的传承和发展中,佛教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中国佛教文化对世界文明有着非常大的贡献。在我的祖国越南,早期我所受到的佛陀教育,就是从中国的文言文开始的,我的第一个佛教课本也是用这种语言写成。自从受戒之后,我从未停止阅读中文经籍。这些年,我坚持做一些翻译的工作,把许多中文经籍翻译成越南文。在我讲课的时候,也常常用到中文。我喜欢中文的优美流畅,意蕴深远,并终生难忘从中国历代宗师那儿受到的启迪和教诲。因此,在这里我要向给予我无限恩惠的中国先师们表达永远的感恩之情。
  我从16岁出家,至今算来已有70年,在经历战争与无数的苦难之后,更加相信自己年轻时的选择,是佛法给予我无穷的力量与强大的时间抗衡,佛法让我变成一个冷静的观察者,它让我能够时刻保持清醒,观察自己以及周围的生命。在我还是一个沙弥的时候,就受到中国近代佛教大德太虚法师人间佛教之理念的激发。那个时期的越南,和太虚法师所处的中国时代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我的祖国被卷入战争、暴力、贫困之境地,面对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同胞,作为一名出家人,如果仅仅是安静地修习禅法或者研究律典,而对于周围其他一切无动于衷,那一定不是佛法的真正精神。所以,那个时候的我,开始积极加入到维系和平的活动之中。我和我的师兄们当时要做的,就是把佛教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去,引导我们的社会朝向正义、自由和慈悲的方向转变。因为心存这样的信念,所以尽管那个时候困难超乎想象,但我们一直坚持到了最后。
  我告诫自己:你必须帮助他们提出一套能够适应我们这个时代的佛教教法和修行方法,它能够与现代科学、民主主义、人道主义、生态学以及社会正义之理念相并而行。
  1982年,我在法国南部建立禅修基地——梅村,它是信念的一种延续,也可以说是一个新的开始。因为即使在没有战火的年代,人们依然摆脱不了痛苦与悲伤的困扰,人类习惯陷于内心的争斗。这种精神的挣扎远比肉体的磨难要痛苦得多。而只有透彻地理解痛苦的本质,才能真正找到出离痛苦的方法。这些,在佛陀的教义中早已有了答案。我要做的,就是像年轻时一样:提供一套能够适应我们这个时代的佛法教法和修行方法,转化内心的痛苦,疗愈心灵的创伤,让人们真正安享当下的美好。
  在此之后的30年间,我写了很多关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习佛法的书籍,像《与生命相约》、《你可以,爱》、《你可以不生气》、《一心走路》等,在欧美世界受到普遍的认可,事实上,这也印证了人类精神的困境,是多么迫切地需要通过佛法来完成对心灵苦难的疗救。
  与此同时,我游走于世界各地,在不同的国家举办正念禅修活动,人们通过禅修活动接受有关修行的教导,练习观察和拥抱他们的内心,把痛苦的情绪转化掉,恢复身心内部的平静与和谐。无论是坐禅、行禅还是正念呼吸、行走,这些都是祛除烦恼,让内心获得平静的基本练习,通过拥抱、转化的过程,最终达到解脱,回归到真实而安详的生命状态当中。
其他文献
《张迁碑》,隶书,现藏山东泰安岱庙。  此碑字形结构、运笔技法,皆全力突出 “敛”的效果。即使稍欲纵逸,亦仅示意而已,仍以擒敛收笔。  此碑骤然观之,“笨拙”得很,细审则具大巧若拙之美。这种粗犷古拙之书,出于当时底层书佐之辈,加以凿刻匆促,有很多生硬方笔产生在石凿下,更觉此碑“稚气满纸,逸气横生”,显示出极强的生命活力。  《张迁碑》为典型的方笔,取势平直,运笔劲折,其落笔如昆刀切玉,方折凝重。结
世上事什么最难?落实最难。你说“关键在于落实”,他说“要狠抓落实”,去年喊落实,今年还喊落实。但到底落实了没有呢?譬如植树,年年提出绿化目标,有人曾作过统计,如果每年提出的目标都能落实。那么我国早就满目青山、到处绿树成荫了。但现实却远非如此,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日益严重的沙尘天气。无不警示着我们,在落实上,我们还有大量的事情要做。  有感于此,中央党校刘玉瑛教授在其新著《关键在于落实》(新华出版社
徐义生以画名于世。他17岁被长安画派创始人石鲁看中,成了他的入室弟子,在“文革”风潮中也随着恩师一同受到冲击,恩师不忍心爱的弟子荒废学业,便把他转介到山水画大师何海霞门下,使他又成了何老的入室弟子。35岁那年,徐义生北上京都,投考李可染先生的研究生,成为李可染先生的关门弟子之一。以一身而兼为三位国画大师的入室弟子,这样的从艺经历,在当今中国画坛不说是绝无仅有,至少也可说是凤毛麟角。  徐义生为人低
第一次读刘宝莱大使的文字是在2007年,当时他的《侯赛因国王两次访华的趣事》一文被收入了新华出版社“新中国外交亲历”系列丛书的《礼宾: 鲜为人知的外交故事》一书。在他的文章中,叱咤中东的约旦国王侯赛因的形象生动而饱满,尤其是会见中国领导人邓小平的那一段描写,令侯赛因那毕恭毕敬的心情跃然纸上,令人动容。也正因此,刘大使的文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一名优秀的外交官,刘大使有着丰富的外交经验,在
“健康”与“竞争力”。在当下都是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话题。蒋泽先教授用“决定”这一动词,结合自己的医者经验与作家功力,把两者紧密联系起来,于是有了这部30余万字的《健康决定竞争力》一书。  竞争力决定一个人的成败,决定了一个企业的荣衰,决定一个国家的强弱。可以这样说,任何一个团队、任何一个人,其竞争力的强弱都源于健康,源于健康的体魄、健康的心理与健康的人格。生存、竞争需要健康,惟有健康的人才能参与竞
中国的文坛从来都不缺少“冤死者”,我指的是生前取得了莫大的成就,死后却始终享受着寂寞,像图书馆里被封存的文献一样,碰一碰就掉了页子,让人沾包。正如那个天才的李健吾,一个在小说、戏剧、散文、文学评论、法国文学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不朽功绩之人,直到公元1996年才有一位原来写小说后转到文学史研究的同乡为其写了一部近40万字《李健吾传》。不过比起冯沅君,李健吾还是幸运的,在比李健吾多寂寞了十年之后,她的第
认识姚摩缘于他的书,从激情飞扬的《阿×小姐》到沉着忧郁的《理想生活》再到我手头的这本古典厚重、透着文化遗民气息的《浮世欢》,每一本书都是他思想蜕变的过程。对于他本人,我了解有限,只听说他离开北京后四处游历,并于2005年在西南边陲之地的一个深山里独自离群索居起来,以后就彻底的失去了联络。直到《浮世欢》的消息传来,才知他还笃实地活着,活得欢欣。    关于姚摩,我是很矛盾的。我在认定他有着老者般平和
一直以来,科学家们都在尝试将人类所拥有的感官能力“复制”到机器上。今天,《自然—机器智能》杂志就报道了一则让机器拥有嗅觉的新进展:英特尔与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科学家共同构建了一种方法,让英特尔的神经拟态芯片Loihi掌握了10种危险品不同气味的神经表征。  人类的嗅觉识别看似只有闻一闻这个动作,但背后的机制非常复杂。如果你拿起一个葡萄柚闻一闻,水果分子就会刺激鼻腔内的嗅觉细胞。鼻腔内的细胞会立即向你的
历史研究具有多元化角度。比照千百年来学者在政治、文化、技术、思想等其他方面的研究而言,对中国经济史的研究,尤其是货币历史的研究还相对薄弱。货币经济史横跨历史学、经济学、法学等专业,算得上是一门交叉学科,要想充分、深入和全面地加以研究绝非易事。   经济的发展历史,首先就是一部货币的发展史。半两钱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统一的货币形态,而且也是纪重铜钱的重要代表,半两钱制度也是研究中国货币发展史的
邵逸夫已过百岁高龄,大名广播四海,“90后”应该熟悉校中的“邵逸夫教学楼”,“70后”和“80后”则是看着TVB剧集长大,怀旧一族更对邵氏电影青睐有加。  邵逸夫的成就当然不仅限于电影,但邵氏家族却是中国经营电影产业最久的私有企业。邵氏兄弟四人,自上世纪20年代在上海开创“天一”,后经“六合围剿”,转战东南亚及香港,分别经营戏院和电影制作,最终成就一个邵氏影视帝国,期间种种经历波折,着实难以一一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