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人海流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jie3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宪民,中国当代摄影史上不可绕过的摄影师。他用长达30年的生命记录了一条河一中国的母亲河黄河。1987年,布列松看到他的画册,写下了题词:“真理之眼,永远向着生活。”其作品《黄河百姓》收录了1968年至1998年拍摄的480幅照片,被誉为“是迄今为止以影像方式全面表现‘黄河人’生存状态的、时间跨度最大的摄影专著”。
  要想对黄河有真正的了解,除了探访她的生命之源,更应该看看她的终点。
  李白有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但李白看到的应该不是今天的黄河。俗话说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现在的黄河下游河道,是清朝在河南兰考县决口,由南向北夺大清河河道,在山东东营流入渤海,距今已100多年了。
  早期我拍黄河的时候,集中在自己的山东故乡,没想到去拍人海口。拍的多了,有朋友提醒我,应该用宽阔的胸怀拍摄黄河,整个黄河流域的民众都应该是你关注的。我想也应该拓展我的拍摄了,而且一个季节也不行,应该春夏秋冬都拍。
  东营我去了几次,那里虽然是个石油城,但它靠近内地的一侧地区与工业没太大关联。那里黄河两岸的百姓并没有受到胜利油田的影响,生活方式还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生活水平也没有因此提高。他们和河南、山东其他地方的百姓一样辛苦劳作,一样质朴淳厚。
  那个区域的黄河以前经常泛滥,所以大堤外还有一道金堤,算是最后的防线。一般黄河涨水时只涨到大堤处,声势不大,漫到金堤就危险了。
  我家就在聊城地区金堤与黄河大堤之间住,夏天黄河涨水的声音都能听见。记得我小时候,一到七、八月份大人就四处打听黄河发水了没有,有时候还到黄河岸边去看。
  在东营,黄河是“天河”,河床离地平线几十米高,站在金堤里看黄河都要仰头往上看。我拍了很多住在黄河与大堤之间地带的人们。他们耕作的土地都是滩涂,一旦河水涨起,庄稼就都被淹了。他们的房子建在差不多一层楼高的土层上,所以水通常淹不到房子。
  因为土地不固定,他们的生活一直很动荡,有时候庄稼说没就没了。但大家又都不愿离开,在里面居住土地能得的多些。比如在大堤外面每人分半亩地,在大堤里面就能分四五亩。所以如果侥幸没发水,这一年就是大丰收,一年的收成就够好几年吃的了。
  我去拍摄的那些年,每年河汛来时政府都劝他们赶紧转移,但没几个人走。水涨起来后,每天都有渡船在水面上等着,摆渡村里人到大堤外面去。
  这些年各地有引黄工程,到处截流,很少再发水了。我印象中只有1996年下游地区发生凌汛,河水夹着冰凌漫过了黄河大堤。那次我特意赶回去拍照片,看到马路都被淹了,两边的树都立在水里,人们又重新起用渡船才能过河。
  前两年我又回这些地方看过,完全不一样了。因为改革开放,那里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巨大变化,吃穿住行都比以前提高了档次,但我觉得人们还保持着原来的生活习惯和淳朴民俗。
  比如过年的时候,这些地区的农村里还保留着给老人磕头的习惯。乡里乡亲的,尽管没有血缘关系,初一互相串门拜年时见到老人就会跪下磕头,以表示对长辈的尊敬。这是黄河中下游农村里特有的习俗。
  黄河日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以前黄河一来时时存在威胁,二来人们往返都需要渡河,生活中处处充满着黄河的影子和气鼠。现在黄河不再发水了,交通上也有了黄河大桥,不需要靠渡船来回,日常生活越发失去了与黄河本身的关联。
  两三年前我再去济南、聊城地区的时候,看到渡口已经荒废,摆渡的人也几乎没有了。只不过20年前的生活,现在已毫无踪影。有时候,我很庆幸自己用相机记录了一些历史。这个时代变化很快,有些事物一旦消失就再也不会出现了。
其他文献
对我来说,这几年冲过去也就过去了,冲不过去我就是历史的罪人,贷了那么多款,如果留下一个半拉子工程,不可想象。    文化是吃不穷用不尽的    《瞭望东方周刊》:从灵石一路走来,为什么你总从恢复古城和打造文化产业下手?  耿彦波:我们从“五四”开始,就认为中国文化有劣根性,打倒孔家店;解放后批判《红楼梦》、《水浒》,拆城墙,破四旧,一直到改革开放后大规模推倒重来,建设性破坏。至今我们很多人没有认识
金远志/口述 刘芳/整理  我的大半生是随着时代巨变而探索变化的。父母是他们那代人里的高级知识分子,又是老革命干部,他们的文化修养、政治意识、行事作风都给我潜移默化的影响,而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也使我能接触到一些普通家庭难以触及的资源和信息。  我的大爷爷是国民党高级将领,杨虎城身边的少将,其实是中共西北特别支部的地下党员,隐蔽战线的信息一南没有公开,所以我的家人经常受到“军阀后代”的历史问题牵连
最早知道曹锦清,是因为《黄河边的中国》。  该书学承人类学民族志的写法,势接社会调查的做法。浓墨重彩中,田园牧歌式民族志个案的渐隐和系统工程式社会学调研共性的凸显所记录的,正是变革中的中国农村  时隔十年,如果说当年融人人文关怀的社会学调查和中国农村研究《黄河边的中国》是浓墨重彩的油画,那么不久前出版的集曹锦清历年讲座、访谈、论文和报告的《如何研究中国》就是“深描浅绘”的工笔画。而其中一以贯之的。
养要养戏,不能养人!  我们的文化人,尤其是艺术家,已经逐渐地忘了自己是干什么的了。写的都不是自己想写的东西,演的也都不是自己最想演的东西。  我们已经成了一个国家干部,我们已经成了一个坐在空中的艺术家,忘了我是演员,演员是要到舞台上去演出的。  日本的四季剧团,2003年全年的演出收入,纯利润相当于14亿人民币,是当年的2500个中国国有剧团的全部收入的一倍。体制不动,这种差距必然加大。    
陈锦 口述 刘芳 整理  成都人性情随意,不讲究面子,觉得只要让自己舒服了就行。    成都是一座市井生活味道非常浓厚的平民化城市。由于地形的关系,这里自古以来就有较为自足的自然经济,所以这里的人都相对封闭,容易自得其乐,容易满足。成都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轻松享受,而不愿意把自己弄得太辛苦。  比如我拍了很长时间的茶馆专题。喝茶是成都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从中也能反映出他们的生活态度。在传统的
7月28日,为期两天的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S
孟德斯鸠自己似乎更喜欢被人称作“院长”——他当过波尔多高等法院的院长,后来他把这个由他祖父买来的院长头衔卖掉了,换了一笔钱到国外旅行和在巴黎居住、写作  斯塔尔夫人曾说了一句著名的话:“自由是传统的,专制才是现代的。 ”这话在今人看来殊为可怪,传统不是“封建专制”吗?“自由、平等、博爱”不才是现代的东西吗?更为可怪的还有呢——法国启蒙大家孟德斯鸠(1689~1755)的名著《论法的精神》对今人可谓
摘要:如何使教师由被动接受培训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索,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形成主动应用的机制,是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面临的关键问题。柳州课件中心组,作为一个地处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教育信息化草根共同体,不仅基层教师在参与中获得发展,更以民间骨干教师团队为主体,推动了区域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组织结构的半开放性、强烈的主体性、成员的差异性、活动参与的自发性、专业成长的可见性、思
1018  未来10年间,每秒钟可运算100亿亿次(10的18次方)的超级计算机就将出现。  这是什么概念?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总工程师徐志伟解释说,把超级计算机的发展史稍作梳理,或许更能明白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  1987年,第一台大规模并行处理超级计算机CM-1公布,标志着超级计算机进入了“十亿次时代”;  当时的《时代》杂志打了这样一个比喻:“传统计算机之于CM—1,就像自行车之于喷气式
意识源自何处,知觉怎样产生,记忆的机制是怎样的,孤独、抑郁、精神分裂以及老年痴呆症,这些疾病的病因隐藏在哪里——借助蓝色大脑的模拟,这些难题可能被攻克  数千颗高性能中央处理器(CPU)组合在一起,使得旨在探索大脑奥秘的蓝色大脑计划取得了初步成果。  蓝色大脑已呱呱坠地。  2009年7月22日,瑞士洛桑联邦高等理工学院的神经科学家亨利·马克莱姆(Henry  Markram)在科技、娱乐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