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会“读不懂”与“误读”?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zsy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考古诗阅读题中,为何学生会“读不懂”与“误读”呢? 笔者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其一,重答案讲解,轻学生的原生解读。其二,重诗歌类型的共性分类,轻诗歌文本具体的个性解读。其三,重显性的意象与炼字,轻隐性复杂的情感内涵解读。并从名家的案例中提出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在于:读透诗思,打通意脉。
  【关键词】读不懂与误读;原生解读;个性解读;有机解读;诗思与意脉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教师在诗歌阅读指导的时候常常自认为已经系统化地复习了二至三轮,为何还是收效甚微?为何学生“读不懂”与“误读”的顽疾愈演愈烈呢?
  一、重答案讲解,轻学生的原生解读
  老师在诗歌阅读题的处理上,通常的做法是先让学生朗读下诗歌,自己再按着诗歌的参考答案,追溯解读答案的由来;只是在一个所谓正确答案的指引下对文本进行简单的思维演绎。但往往忽略了一个最为重要的环节:学生的阅读原生状态,他们是如何理解这首诗歌的?读懂了吗?看似读懂了,实则并未真正读懂?学生组织的答案与参考答案的差异在哪?学生的答案即便与参考答案不一样,有无合理的因素(有时是对参考答案的补充与完善)?即便学生误读了答案,为什么会误读?这些误读对于老师与同学有怎样的借鉴意义呢?如果认真思考这些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老师应该感谢这位同学提供的“有价值的误读”。只有明白学生在解读时问题出现在哪,才能更有效、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找到打开诗歌解读的钥匙。
  二、重诗歌类型的共性分类,轻诗歌文本具体的个性解读
  教会学生能判断基本的诗歌类型本无可厚非,有利于学生积累一定的感性经验和基本的诗歌内容判断力。但学生往往只是简单识记共性,识记一些相关内容情感的词汇术语,组织答案时往里填充;而没有尊重不同文本,真正扎实地进行具体化的解读。学生缺乏细读推敲能力,容易在解读时陷入“套板反应”的惯性联想与解读惰性。孙绍振先生说:“作品分析的最终目标不应该是这一作品与其他作品之间的共同点。而是其特殊点。对于作品分析来说,最为精致的分析就是把潜在的、隐秘的、个人的创造性风格分析出来。”①如此方为真正的解读能力。举个例子,譬如同为“登高望远”题材,杜甫的《望岳》与《登岳阳楼》就不同,前者为雄心勃发、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后者为老病孤舟,漂泊江湖、忧国伤时的家国情怀。如果再与不同作者进行比较,王勃的《滕王阁序》、曹操的《观沧海》等,王勃的少年才气,曹操的政治家气度,与杜工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平时就应该培养学生扎实的解读能力,重视诗歌文本的具体写作情境与不同诗人具体的生命情境,杜绝便捷式、标签式、套入式的阅读。
  三、重显性的意象与炼字,轻隐性复杂情感内涵的有机解读
  孙绍振先生曾对时人在解读古典诗歌时,对意象和炼字的解读误区有过精彩的论述,他认为“意象的整体之美,并不是意象的总和,而是意象群落之间的有机构成。有机结构的功能大于要素之和,故意象之美不等于意境之美。”②“(炼字)其失在于满足于个别句子精彩,与其他诗句缺乏内在融通”。③因此,诗歌的整体是有机的解读,而不是肢解式、片面式的解读。诚然,意象、炼字等无疑是解读古典诗歌最基本的抓手,但问题是学生能读懂每个意象,却往往不能有效地解读“意象群落间的有机构成”。因此在解读诗歌意象时,仅仅识别意象远远不够,还必须合理细致地连缀意象、勾连画面、补充想象、分辨虚实、合理还原。从炼字来说,仅仅读懂一篇诗歌的“警句”或“精句”是远远不够的,这样解读诗歌的语境是孤立断裂的,比如学生面对同样是一句“乐景”的句子,就必须思考到底是“乐景写乐情”还是“乐景写哀情”,只有借助于整体的诗歌语境才能做出合理准确的判断。从词义的理解上来讲,因为诗歌的含蓄性,词语呈现出丰富的层次结构,如字面义、语境义、联想义、象征义、比喻义等,从炼字角度,如字的常见义与陌生化等。因此,认识单个意象,读懂字的表面义或仅从精句中去炼字就以为必然抓住诗脉、诗歌的具体情境与诗歌的整体,都是值得警惕反思的。
  四、“读不懂”与“误读”的关键:读透诗思,打通意脉
  诗歌文本解读的难点在于诗歌复杂情感、矛盾情感、诗人表层与深层情感的错位以及情感上的起伏迂回变化。这也是学生“读不懂”与“误读”的最主要原因所在。陈日亮老师和孙绍振教授对此有着有效的案例实践与解读策略。陈日亮老师注重“诗思”。他在《如是我读》一书中有许多翔实的案例,比如《短歌行》诗绪的飘忽与连缀;《蜀道难》的奇想架构;《定风波》曲笔写直的范例等,他注重“诗思”,遵路识其真,在进行文本个案细读的同时,注重诗人的写作情境与写作路径的思考,注重对诗人复杂矛盾情绪的剖析与丰富情感世界的解读。孙绍振教授注重“意脉”二字。他认为“在意象群落(诗句)之间,表面上意象(诗句)若断若续,实质上有潜在的‘意脉’,故象断意连,高度统一。”④学生在解读整首诗歌时,确实会碰到诗句之间断裂或跳跃而“读不懂”或“似懂非懂”的状态,这时学生最需要的是找出若断实续的潜在“诗思”与“意脉”,这样才能真正打通诗句间的关联,从而有效地从整体上真正读懂整首诗歌。才能有效规避“读不懂”“读得表面”“误读”等问题,这样根据诗歌文本设置的题目才能有效地迎刃而解。
  注释
  ①引自孙绍振《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第17页,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
  ②③④引自孙绍振《谈古典诗歌分析基础:意脉·意境篇》,《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2年10期。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和写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两种重要技能。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将阅读和写作分开教学,不利于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全面提升。新课程改革后,重点强调了在语文教学中要协调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使语文学习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因此,教师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发展需要,以文本教材为契合点,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确保学生语文水平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
【摘要】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是对传统阅读教学的创新尝试,它将阅读与写作以一种更为直接、更为明显的方式在课堂上相结合。但是根据学生学龄阶段的不同,中小学阅读教学的目标也不相同,小学阅读教学重在读和积累,所以指向写作教学仍要以“读”为重,而写作的重点则在“说”。  【关键词】阅读教学;写作特色;《司马光》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就低年级语文教材来看,老师一般不研究文章是写人的还是
【摘要】语文教学中容易忽视的朗读法,在本案例中得到最大程度的演绎。韩敏老师带领学生从朗读到体验,引导学生水到渠成地深层次理解文章的主旨,达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作品与师生之间的情感共鸣,是一堂不可多得的佳课。  【关键词】朗读 教学 感悟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主题描述】  不同的人生阅历的读者,对同一首诗会有不同的感悟。不同的读者在朗读过程中对同一句的节奏、语速、语调的处
【摘要】本论文着力研究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如何正确处理好运用多媒体与教材的关系、教师的角色转换与学生的关系、面向多数与个别指导的关系的途径,强调通过吃透教材、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和自制课件等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采用多种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化抽象为形象;教材处理;角色转换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把握学生的心智发展特征,探索能够刺激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方法,才能让语文课堂持续充满活力。本文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从营造有趣的氛围、设计巧妙的问题、借助多元化教具、设计创新型作业等四个方面探索情趣与智慧课堂的构建。  【关键词】情趣;智慧;语文课堂;参与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我们总是希望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上,学生能够对语文学习十分感兴趣,充分发挥他们
【摘要】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他的这种“生活教育”理论在指导低年级写话教学方面有着很大的启示。本文主要谈谈陶行知“生活教育”在语文低年级写话方面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语文低年级写话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他在《什么是生活教育》一文中曾明确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
【摘要】课堂提问是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课堂氛围的营造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对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有重要意义。教师在课堂提问过程中,应当抓住课文重点,提出巧妙的问题,吸引学生注意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课堂提问应当严格围绕课文内容进行,做到主次分明,层次合理,并通过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课堂提问;初中语文;课堂氛围;问题层次  【中图分类号
【摘要】中职生的基础较为薄弱,思维能力相对偏低,学习积极性有待提升,简单的“提问式”教学难以激发中职生的求知欲。语文课往往是学生“启而不发”,老师唱独角戏。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来代替“提问”,老师明确要求、做好示范、创造“抓手”,不运用“提问”这种形式,仍然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泉流奔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职语文;无提问式教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號】G712 【文献标识码】A  
【摘要】本文从当前中职学校语文教育教学现状出发,阐明了语文教育是学生终身教育的核心环节,是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必要条件。并根据自身多年经历,对加强中职学校语文教育提出了切实的建议和设想。  【关键词】语文教育;课时设置;教学能力;语文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一、中职学校语文教育的现状  语文教育是母语掌握水平和应用能力教育教学的综合体,融合了德育润华、美育熏陶、知识运
【摘要】在简单分析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教学语言应用情况的基础上,提出创新语文语言导入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注重课堂语言引导价值,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以及积极借助心理激励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通过有效的教学引导方式,用美的语言,塑造美的课堂。  【关键词】美的语言;美的课堂;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教学语言在一定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