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媒体2017年3月17日报道,一篇名为《校长怒了!还有多少“假课文”在侮辱孩子的智商?》的帖子在网上广泛流传。在这个网帖中,罗列了不少现在正在使用的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具体错误。比如人教版二年级语文课本中的课文《爱迪生救妈妈》,说的是爱迪生7岁那年,妈妈得了阑尾炎,由于来不及上医院,家里灯光又昏暗,他就想出了用镜子反光的办法,使妈妈手术成功。而根据历史资料,爱迪生7岁那年是1854年,而世界上第一例阑尾炎手术是1886年。面对舆论质疑,3月21日,人教社发布了相关声明:“关于这篇文章(《爱迪生救妈妈》),社会上有人曾对其中某些细节提出过质疑,我们专门听取了有关专家意见,大家对此有不同的看法。针对近日的争议,我们正在征求更多专家意见。”与此同时,《爱迪生救妈妈》所在的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今年9月将被新版教材替换,新版教材没有选用有争议的文章。
多维解读
用“假课文”教育学生贻害无穷
有人可能会说,对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挑刺,未免太小题大做了。毕竟我们学的是语文,不是历史。编撰者将其选入语文课本,应该是为了向小学生阐述“勤于钻研问题,善于动脑筋”的道理。诚然,该故事的本意是好的,但孩子们不需要善意的谎言。老一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如果语文老师把《爱迪生救妈妈》当成真人真事来讲授,学生也把它当成真人真事来学习,当他们知道这原来只是“真人假事”的时候,会不会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与此同时,语文课本想要阐释的道理、传递的价值观恐怕也要大打折扣了吧?
要知道,教科书是孩子文学启蒙的工具,来不得任何虚假。当看到我们的小学生每天捧着课本,用稚嫩的声音认真朗读这些文章,还把那些有可能是杜撰的故事背下来时,我们能安心吗?与此同时,任由“假课文”错将语文课当作思想品德课,对文章思想内涵过度挖掘,显然也偏离了教育的正轨。当下小学语文课文说教的多,充满童趣、让孩子们快乐的课文却非常少,课文中的儿童形象也大多是成人化的。课文有赞美母亲的、提倡发明的、歌颂伟人的,却极少有富有童趣、符合少年儿童心理特点的课文。有的价值观陈旧,用美德“绑架”孩子,已经不能让孩子们信服。长此以往,其结果必然贻害无穷。
如今,在很多中小学教室的墙上都挂着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而学校和教师却用连学生都能看出来的“假课文”,来振振有词地试图给学生以教诲,这在当代语境下着实是一件荒谬的事情。无论一篇课文试图表达和传递给学生的“教育意义”有多大,但实际上,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要教给孩子们最核心、也是最重要的价值意义之一应该是——诚实。一个不诚实的人,无论被灌输了多少天花乱坠的大道理,他对于社会及他人都是潜在的危害。
当我们指责现代社会中的人素质不高、不诚信的时候,我们的语文教育,尤其是小学语文教育难辞其咎。因此,也由衷地希望人教社做出不再收录“假课文”的声明,不是为了应付舆论压力,更是真的痛定思痛,认真反思和检讨教材编纂的价值观是否已经过时。
——摘自《南方都市报》
点 评
“假课文”之争的本质是价值观之争,是“只要课文内容具有教育意义,故事是真是假其实并不重要”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是否适应于时代发展、适应于文明进步之争。作者先列举了一个“假课文”的例子来说明其荒谬性,再详细分析了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假课文”根本无从躲藏的现实,最后阐述了诚实对教育、对学生,乃至对社会风气的重要意义。文章论据充分、论点突出、逻辑清晰、说理深刻,是一篇优秀的时评文章。
多维解读
用“假课文”教育学生贻害无穷
有人可能会说,对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挑刺,未免太小题大做了。毕竟我们学的是语文,不是历史。编撰者将其选入语文课本,应该是为了向小学生阐述“勤于钻研问题,善于动脑筋”的道理。诚然,该故事的本意是好的,但孩子们不需要善意的谎言。老一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如果语文老师把《爱迪生救妈妈》当成真人真事来讲授,学生也把它当成真人真事来学习,当他们知道这原来只是“真人假事”的时候,会不会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与此同时,语文课本想要阐释的道理、传递的价值观恐怕也要大打折扣了吧?
要知道,教科书是孩子文学启蒙的工具,来不得任何虚假。当看到我们的小学生每天捧着课本,用稚嫩的声音认真朗读这些文章,还把那些有可能是杜撰的故事背下来时,我们能安心吗?与此同时,任由“假课文”错将语文课当作思想品德课,对文章思想内涵过度挖掘,显然也偏离了教育的正轨。当下小学语文课文说教的多,充满童趣、让孩子们快乐的课文却非常少,课文中的儿童形象也大多是成人化的。课文有赞美母亲的、提倡发明的、歌颂伟人的,却极少有富有童趣、符合少年儿童心理特点的课文。有的价值观陈旧,用美德“绑架”孩子,已经不能让孩子们信服。长此以往,其结果必然贻害无穷。

如今,在很多中小学教室的墙上都挂着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而学校和教师却用连学生都能看出来的“假课文”,来振振有词地试图给学生以教诲,这在当代语境下着实是一件荒谬的事情。无论一篇课文试图表达和传递给学生的“教育意义”有多大,但实际上,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要教给孩子们最核心、也是最重要的价值意义之一应该是——诚实。一个不诚实的人,无论被灌输了多少天花乱坠的大道理,他对于社会及他人都是潜在的危害。
当我们指责现代社会中的人素质不高、不诚信的时候,我们的语文教育,尤其是小学语文教育难辞其咎。因此,也由衷地希望人教社做出不再收录“假课文”的声明,不是为了应付舆论压力,更是真的痛定思痛,认真反思和检讨教材编纂的价值观是否已经过时。
——摘自《南方都市报》
点 评
“假课文”之争的本质是价值观之争,是“只要课文内容具有教育意义,故事是真是假其实并不重要”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是否适应于时代发展、适应于文明进步之争。作者先列举了一个“假课文”的例子来说明其荒谬性,再详细分析了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假课文”根本无从躲藏的现实,最后阐述了诚实对教育、对学生,乃至对社会风气的重要意义。文章论据充分、论点突出、逻辑清晰、说理深刻,是一篇优秀的时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