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与对话塑造世界未来安全与繁荣

来源 :当代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szsh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3月2日,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万寿论坛”系列活动之“当今世界安全局势及其特征”主题对话会在北京万寿宾馆举行。来自欧洲五国和周边六国的和平安全组织领导人、智库学者代表,围绕当前国际安全局势及其特点、国际安全局势复杂动荡的成因等问题,与中央党校、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防大学、北京大学等单位专家学者及青年师生深入互动交流。
  不确定性增加是当今世界安全面临的重要挑战
  在与会代表发言过程中,各国代表均多次提及“不确定性”(uncertainty)一词。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副校长钟志强指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7年世界经济增速将进一步下降,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将面临更多的挑战,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强。此外,特朗普的上台使美国的内外政策更具不确定性,而美国的一举一动都将直接影响到世界政治、经济和安全局势的发展演变。随着极端民族主义兴起,“本民族利益为先”思潮不断蔓延,美国退出TPP,英国退出欧盟等事件反映出越来越多的国家更加关注本国本民族的利益,并以此作为内政外交政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国际多边合作机制受到冲击,国际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全球治理面临“资源赤字”,未来世界安全形势发展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强。
  捷克查理大学安全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帕维尔·米契卡指出,目前美国和英国都在调整政策,重心“内顾”趋势日益显著。陷入困境的欧盟自顾不暇,而俄罗斯通过不断介入叙利亚、乌克兰局势力图重返世界舞台中心。大国内外政策的剧烈调整成为影响世界安全局势发展变化的主要不确定性因素。
  印尼科学院政治中心高级研究员伊莉妮·希拉斯瓦里·贾娅特丽指出,目前,传统以国家为中心的世界安全格局正受到挑战,但大国因素对于世界安全格局的塑造仍有重要影响。在亚太地区,随着中国的崛起,包括印尼在内的中小国家都在激烈讨论:一个日益崛起的中國对它们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一些国家认为一个日益强大的中国对它们而言意味着巨大的“不确定性”。面对这些疑问和忧虑,中国需要与印尼等周边国家加强思想和战略沟通,做好增信释疑工作。
  思维与认知差异是导致不安全的重要因素
  伊莉妮·希拉斯瓦里·贾娅特丽指出,中国和印尼两国关系近年来发展迅速,双边各领域合作不断加深,但并非所有印尼人都将中国视为朋友,部分印尼精英和智库甚至对中国的“海上扩张”表示忧虑,而两国之间的彼此认知差异是造成这种误解的一个重要原因。
  钟志强指出,许多国家的民众在社交媒体影响下,更多关注与切身利益相关的信息,而不能以更加开放、客观、全面的思维正确认识周遭事物的发展变化。比如,东盟内部有些人认为“一带一路”构想是“中国版马歇尔计划”,担心中国的真实动机在于“扩展海外利益”。在马来西亚,不同社会群体对于中国的态度不尽相同,部分人认为中国投资兴建的项目(例如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建设项目)目的在于控制马来西亚的经济命脉。但事实上,中国与马来西亚在各领域、各层次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此外,面对不断拉大的经济发展差距,部分国家弱势民众的心态逐渐失衡,由“你这么富,我这么穷”的艳羡心理向“因为你这么富,所以我这么穷!”的“被害人心态”转变,从而无法理性看待中国等外部力量在本国投资兴业的重要意义,甚至导致一些不必要的摩擦和冲突屡屡发生。
  缅甸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觉觉昂认为,当今世界安全诸多问题的根源在于“仇恨”二字。不同宗教、文化背景的人们难以相互理解与包容,习惯性地把不同文化、宗教、民族背景的人视为“他者”,甚至因相互仇恨、相互歧视而兵戎相见、大打出手。
  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对世界安全是一把“双刃剑”
  菲律宾战略研究基金会研究员丹尼斯·蒙特梅雅尔·拉拉塔认为,跨国犯罪、恐怖主义、海盗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成为人类关注的焦点,而随着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非传统安全主体特别是恐怖组织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和平台扩散极端主张、招募成员、筹措活动经费、策划恐怖行动,给世界安全形势带来了巨大威胁。
  帕维尔·米契卡指出,在西方,民粹主义浪潮再度来袭。并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不断散布虚假信息或夸大事实,从而人为放大民众心中的恐惧和不满,并以此来吸引眼球、提高支持率、招募追随者。这种“饮鸩止渴”之举扭曲了民众对世界安全局势发展变化的认知,导致各国政府面临来自民众的巨大压力,增加了各国政党和政府在战略决策、政策制定方面出现失误的可能性。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高祖贵教授在评论外方发言时指出,技术进步在给人类带来许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麻烦。人们之所以感到现在的世界“不安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高度发达的互联网和传媒将信息尤其是负面信息传播得太快,使我们对于“危险”的感知力和敏感性大大增强,而事实上真实情况与我们所感知到的情况之间存在巨大差距,人们对事实的误判加剧了内心的恐惧心理,从而加速一系列问题和矛盾的爆发。
  中国领导人对世界安全局势的判断具有深刻的历史洞察力
  在发言中,各国代表多次引用中国领导人的有关论断,作为描述当今世界安全局势特征的重要论据。钟志强指出,中国领导人邓小平认为和平与发展两者之间存在重要联系,和平能为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只有保证和平,才能促进发展。当前,由于中国与东盟在政治安全领域的合作滞后于经济合作,导致部分东盟民众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真实目的产生怀疑。从这一点来看,“先和平、后发展”的观点具有一定的预见性。
  伊莉妮·希拉斯瓦里·贾娅特丽指出,1984年邓小平提出世界主要面临和平和发展两大问题,和平问题主要指东西关系,发展问题主要指南北关系,邓小平的这一论断对于把握当今世界安全局势的发展变化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北京建筑大学机关党总支第二退休党支部党员来自三个单位,原工作性质、学习情况、身体条件都不尽相同,但大家集体荣誉感强,是一个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集体。支部党员有近六成同志,被返聘回学校或到社会上工作。他们离而不休、老当益壮,为学校、为社会发挥余热,奉献力量。2011年,支部被评为学校先进党支部。  建设学习型党支部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支部坚持“二个结合”:一是集体学习与自学相结合。支部认真组织集体
在新中国60年光辉历程中,作为全国高等教育的领头羊,首都高等教育始终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的重任。它伴随着新中国一起成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回顾首都高等教育60年发展历程,总结其基本经验,有利于我们深刻认识和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对于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推进首都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60年首都高等教育发展
黄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竞争法中心主任、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专家咨询组副组长,民建中央法制委员会副主任,民建北京市委常委,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市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  参政议政回报社会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黄勇教授一直以来信奉的信条。黄勇教授长期以来致力于经济法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在反垄断法领域取得了重要影响。身为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专
大学生就业是否理想,就业的质量、水平如何,既关系到大学生的个人发展与家庭幸福,也关系到大学生对母校的认同与归属感,更关系到社会对高校的评价以及高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2009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北京外国语大学认清形势,上下齐心协力,以开展示范性就业中心建设工作为契机,结合“外、特、精”的办学特点,坚持“服务每个毕业生成长”的工作宗旨,努力确保毕业生就业率
李毓佩,1938年7月出生,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1998年9月退休。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名誉理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李毓佩教授退休后主要从事数学科普创作和研究。出版各类科普作品130余部,约1,500多万字。  走下讲台,拿起了笔  李毓佩教授1998年退休,他把科普创作看作是他教学工作的延拓,是教育工作的一部分。经过多年的摸索,李毓佩教授发现小读者最喜欢四类故事:童话故事、侦探
关键词:师资体系 人事聘用与考核 用人理念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高水平教育实施的基本保障。历史证明:教师在人类文明进步和科学文化发展过程中始终担负着传承与弘扬的重任,是继承者、传播者,更是实践者和推动者。笔者参加北京高校领导干部赴美教育管理培训,通过实地考察,对比我国高校现状,深感我们在师资队伍的体制建设、用人机制和管理模式等方面有必要进行探索与改革,以保障师资队伍的高
王新清,河南新野人,法学博士、教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现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常务副校长(法人代表)、党委副书记。兼任教育部法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研究方向是刑事诉讼法学、律师学,撰写著作30余部,发表论文70余篇。曾获“宝钢教育奖”“北京市青年优秀教师”“北京市优秀党务工作者”等光荣称号。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欢迎大家出席第十一届中美政党对话暨企业家圆桌会。很高兴结识来自中美两国的政党政要、智库学者和企业家朋友,同大家齐聚一堂,共商中美关系发展大计。  今年是中美建交40周年。40年来,中美关系历经风雨,既取得了历史性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40年后的今天,当中美关系再次面临何去何从的历史抉择时,我们可以从中美关系发展历
吴冠芸,女,离休干部,共产党员。1924年7月27日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生物化学家、医学教育家。自1961年以来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40余年,发表论文110余篇。曾赴美国、意大利、希腊、瑞士等国出席国际会议,做学术报告及参加访问近20次。  86岁高龄的吴冠芸是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教授,第一位开创产前基因诊断的老科学家。她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40余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遗传病基因分析和产
就在2013年春天悄悄来临之时,吴冬梅迎来了她的第30年教书生涯。桃李春秋三十载,甘洒热血育学子。吴冬梅说,我觉得好的老师要有深远的影响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教导学生。  初出校门 为人师表  1979年,吴冬梅是恢复高考后江西财经大学的第三届学生,1983年6月她以班级第二名的成绩毕业,那时正值国家改革开放、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经济学专业的吴冬梅本有很多机会凭借自己的才干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但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