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3月2日,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万寿论坛”系列活动之“当今世界安全局势及其特征”主题对话会在北京万寿宾馆举行。来自欧洲五国和周边六国的和平安全组织领导人、智库学者代表,围绕当前国际安全局势及其特点、国际安全局势复杂动荡的成因等问题,与中央党校、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防大学、北京大学等单位专家学者及青年师生深入互动交流。
不确定性增加是当今世界安全面临的重要挑战
在与会代表发言过程中,各国代表均多次提及“不确定性”(uncertainty)一词。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副校长钟志强指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7年世界经济增速将进一步下降,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将面临更多的挑战,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强。此外,特朗普的上台使美国的内外政策更具不确定性,而美国的一举一动都将直接影响到世界政治、经济和安全局势的发展演变。随着极端民族主义兴起,“本民族利益为先”思潮不断蔓延,美国退出TPP,英国退出欧盟等事件反映出越来越多的国家更加关注本国本民族的利益,并以此作为内政外交政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国际多边合作机制受到冲击,国际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全球治理面临“资源赤字”,未来世界安全形势发展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强。
捷克查理大学安全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帕维尔·米契卡指出,目前美国和英国都在调整政策,重心“内顾”趋势日益显著。陷入困境的欧盟自顾不暇,而俄罗斯通过不断介入叙利亚、乌克兰局势力图重返世界舞台中心。大国内外政策的剧烈调整成为影响世界安全局势发展变化的主要不确定性因素。
印尼科学院政治中心高级研究员伊莉妮·希拉斯瓦里·贾娅特丽指出,目前,传统以国家为中心的世界安全格局正受到挑战,但大国因素对于世界安全格局的塑造仍有重要影响。在亚太地区,随着中国的崛起,包括印尼在内的中小国家都在激烈讨论:一个日益崛起的中國对它们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一些国家认为一个日益强大的中国对它们而言意味着巨大的“不确定性”。面对这些疑问和忧虑,中国需要与印尼等周边国家加强思想和战略沟通,做好增信释疑工作。
思维与认知差异是导致不安全的重要因素
伊莉妮·希拉斯瓦里·贾娅特丽指出,中国和印尼两国关系近年来发展迅速,双边各领域合作不断加深,但并非所有印尼人都将中国视为朋友,部分印尼精英和智库甚至对中国的“海上扩张”表示忧虑,而两国之间的彼此认知差异是造成这种误解的一个重要原因。
钟志强指出,许多国家的民众在社交媒体影响下,更多关注与切身利益相关的信息,而不能以更加开放、客观、全面的思维正确认识周遭事物的发展变化。比如,东盟内部有些人认为“一带一路”构想是“中国版马歇尔计划”,担心中国的真实动机在于“扩展海外利益”。在马来西亚,不同社会群体对于中国的态度不尽相同,部分人认为中国投资兴建的项目(例如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建设项目)目的在于控制马来西亚的经济命脉。但事实上,中国与马来西亚在各领域、各层次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此外,面对不断拉大的经济发展差距,部分国家弱势民众的心态逐渐失衡,由“你这么富,我这么穷”的艳羡心理向“因为你这么富,所以我这么穷!”的“被害人心态”转变,从而无法理性看待中国等外部力量在本国投资兴业的重要意义,甚至导致一些不必要的摩擦和冲突屡屡发生。
缅甸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觉觉昂认为,当今世界安全诸多问题的根源在于“仇恨”二字。不同宗教、文化背景的人们难以相互理解与包容,习惯性地把不同文化、宗教、民族背景的人视为“他者”,甚至因相互仇恨、相互歧视而兵戎相见、大打出手。
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对世界安全是一把“双刃剑”
菲律宾战略研究基金会研究员丹尼斯·蒙特梅雅尔·拉拉塔认为,跨国犯罪、恐怖主义、海盗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成为人类关注的焦点,而随着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非传统安全主体特别是恐怖组织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和平台扩散极端主张、招募成员、筹措活动经费、策划恐怖行动,给世界安全形势带来了巨大威胁。
帕维尔·米契卡指出,在西方,民粹主义浪潮再度来袭。并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不断散布虚假信息或夸大事实,从而人为放大民众心中的恐惧和不满,并以此来吸引眼球、提高支持率、招募追随者。这种“饮鸩止渴”之举扭曲了民众对世界安全局势发展变化的认知,导致各国政府面临来自民众的巨大压力,增加了各国政党和政府在战略决策、政策制定方面出现失误的可能性。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高祖贵教授在评论外方发言时指出,技术进步在给人类带来许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麻烦。人们之所以感到现在的世界“不安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高度发达的互联网和传媒将信息尤其是负面信息传播得太快,使我们对于“危险”的感知力和敏感性大大增强,而事实上真实情况与我们所感知到的情况之间存在巨大差距,人们对事实的误判加剧了内心的恐惧心理,从而加速一系列问题和矛盾的爆发。
中国领导人对世界安全局势的判断具有深刻的历史洞察力
在发言中,各国代表多次引用中国领导人的有关论断,作为描述当今世界安全局势特征的重要论据。钟志强指出,中国领导人邓小平认为和平与发展两者之间存在重要联系,和平能为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只有保证和平,才能促进发展。当前,由于中国与东盟在政治安全领域的合作滞后于经济合作,导致部分东盟民众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真实目的产生怀疑。从这一点来看,“先和平、后发展”的观点具有一定的预见性。
伊莉妮·希拉斯瓦里·贾娅特丽指出,1984年邓小平提出世界主要面临和平和发展两大问题,和平问题主要指东西关系,发展问题主要指南北关系,邓小平的这一论断对于把握当今世界安全局势的发展变化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不确定性增加是当今世界安全面临的重要挑战
在与会代表发言过程中,各国代表均多次提及“不确定性”(uncertainty)一词。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副校长钟志强指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7年世界经济增速将进一步下降,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将面临更多的挑战,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强。此外,特朗普的上台使美国的内外政策更具不确定性,而美国的一举一动都将直接影响到世界政治、经济和安全局势的发展演变。随着极端民族主义兴起,“本民族利益为先”思潮不断蔓延,美国退出TPP,英国退出欧盟等事件反映出越来越多的国家更加关注本国本民族的利益,并以此作为内政外交政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国际多边合作机制受到冲击,国际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全球治理面临“资源赤字”,未来世界安全形势发展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强。
捷克查理大学安全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帕维尔·米契卡指出,目前美国和英国都在调整政策,重心“内顾”趋势日益显著。陷入困境的欧盟自顾不暇,而俄罗斯通过不断介入叙利亚、乌克兰局势力图重返世界舞台中心。大国内外政策的剧烈调整成为影响世界安全局势发展变化的主要不确定性因素。
印尼科学院政治中心高级研究员伊莉妮·希拉斯瓦里·贾娅特丽指出,目前,传统以国家为中心的世界安全格局正受到挑战,但大国因素对于世界安全格局的塑造仍有重要影响。在亚太地区,随着中国的崛起,包括印尼在内的中小国家都在激烈讨论:一个日益崛起的中國对它们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一些国家认为一个日益强大的中国对它们而言意味着巨大的“不确定性”。面对这些疑问和忧虑,中国需要与印尼等周边国家加强思想和战略沟通,做好增信释疑工作。
思维与认知差异是导致不安全的重要因素
伊莉妮·希拉斯瓦里·贾娅特丽指出,中国和印尼两国关系近年来发展迅速,双边各领域合作不断加深,但并非所有印尼人都将中国视为朋友,部分印尼精英和智库甚至对中国的“海上扩张”表示忧虑,而两国之间的彼此认知差异是造成这种误解的一个重要原因。
钟志强指出,许多国家的民众在社交媒体影响下,更多关注与切身利益相关的信息,而不能以更加开放、客观、全面的思维正确认识周遭事物的发展变化。比如,东盟内部有些人认为“一带一路”构想是“中国版马歇尔计划”,担心中国的真实动机在于“扩展海外利益”。在马来西亚,不同社会群体对于中国的态度不尽相同,部分人认为中国投资兴建的项目(例如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建设项目)目的在于控制马来西亚的经济命脉。但事实上,中国与马来西亚在各领域、各层次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此外,面对不断拉大的经济发展差距,部分国家弱势民众的心态逐渐失衡,由“你这么富,我这么穷”的艳羡心理向“因为你这么富,所以我这么穷!”的“被害人心态”转变,从而无法理性看待中国等外部力量在本国投资兴业的重要意义,甚至导致一些不必要的摩擦和冲突屡屡发生。
缅甸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觉觉昂认为,当今世界安全诸多问题的根源在于“仇恨”二字。不同宗教、文化背景的人们难以相互理解与包容,习惯性地把不同文化、宗教、民族背景的人视为“他者”,甚至因相互仇恨、相互歧视而兵戎相见、大打出手。
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对世界安全是一把“双刃剑”
菲律宾战略研究基金会研究员丹尼斯·蒙特梅雅尔·拉拉塔认为,跨国犯罪、恐怖主义、海盗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成为人类关注的焦点,而随着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非传统安全主体特别是恐怖组织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和平台扩散极端主张、招募成员、筹措活动经费、策划恐怖行动,给世界安全形势带来了巨大威胁。

帕维尔·米契卡指出,在西方,民粹主义浪潮再度来袭。并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不断散布虚假信息或夸大事实,从而人为放大民众心中的恐惧和不满,并以此来吸引眼球、提高支持率、招募追随者。这种“饮鸩止渴”之举扭曲了民众对世界安全局势发展变化的认知,导致各国政府面临来自民众的巨大压力,增加了各国政党和政府在战略决策、政策制定方面出现失误的可能性。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高祖贵教授在评论外方发言时指出,技术进步在给人类带来许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麻烦。人们之所以感到现在的世界“不安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高度发达的互联网和传媒将信息尤其是负面信息传播得太快,使我们对于“危险”的感知力和敏感性大大增强,而事实上真实情况与我们所感知到的情况之间存在巨大差距,人们对事实的误判加剧了内心的恐惧心理,从而加速一系列问题和矛盾的爆发。
中国领导人对世界安全局势的判断具有深刻的历史洞察力
在发言中,各国代表多次引用中国领导人的有关论断,作为描述当今世界安全局势特征的重要论据。钟志强指出,中国领导人邓小平认为和平与发展两者之间存在重要联系,和平能为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只有保证和平,才能促进发展。当前,由于中国与东盟在政治安全领域的合作滞后于经济合作,导致部分东盟民众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真实目的产生怀疑。从这一点来看,“先和平、后发展”的观点具有一定的预见性。
伊莉妮·希拉斯瓦里·贾娅特丽指出,1984年邓小平提出世界主要面临和平和发展两大问题,和平问题主要指东西关系,发展问题主要指南北关系,邓小平的这一论断对于把握当今世界安全局势的发展变化仍然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