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定西市半干旱区,进行了不同马铃薯品种对黑痣病的抗病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青薯9号、庄薯3号高抗黑痣病,发病率分别为0、6.00%,发病指数分别为0、1.78,但折合产量较低,分别为17 111、22 444 kg/hm2,较对照品种新大坪分别减产34.63%、50.16%。新大坪(CK)、陇薯8号较抗黑痣病,发病率分别为18.33%、21.00%,发病指数分别为6.28、6.06;折合产量高,分别为34 333、24 778 kg/hm2,且出苗率高,大中薯比例及重量均较高。综合分析认为,陇薯8号、新大坪适宜在定西市干旱半干旱区作为抗黑痣病品种推广种植。
关键词:马铃薯;品种;抗黑痣病;比较试验;定西市
中图分类号:S435.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1463(2018)02-0026-04
doi:10.3969/j.issn.1001-1463.2018.02.007
Study on Determination of Olive Leaf Polysaccharide Using Phenol Sulfuric Acid Method
YANG Doudou, TIAN Maolin, SU Manchun, WAN Ruibin, WANG Duliu, CHEN Haiming
(Longnan Normal College, Chengxian Gansu 742500,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established a phenol - sulfuric aci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method of olive leaf polysaccharide content,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optimized result shows that: A2B1C1D1, namely the best conditions is phenol 0.8 mLl, 4 ml of sulfuric acid, reaction temperature 20 ℃, the reaction time is 10 min. The recovery rate is 99.95%. The polysaccharide content is 12.064±0.265 mg/g.
Key words: Phenol sulfuric acid method;Polysaccharide;Olive leaf.
近年来马铃薯产业在定西发展迅速,随着马铃薯种植面积的逐年上升,重茬迎茬问题日益突出,其中马铃薯黑痣病是马铃薯生长期和贮藏期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是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tihn)引起的一种重要的土传性病害,种薯带病常常造成苗期植株早死,生长后期在薯块上形成病斑,影响商品薯外观,全国各马铃薯产区均有发生[1 ]。近年来,随着马铃薯种植面积逐年上升,黑痣病已上升为马铃薯的重要病害,已成为马铃薯种植的“头号杀手”[2 ]。我们于2012年在马铃薯采收期对定西市安定区、临洮县和陇西县3个县(区)的马铃薯黑痣病进行了调查,平均病薯率23.00%,病情指数最高达37.53,其中临洮县病薯率最高达77.32%,安定区病薯率最高达20.31%,陇西县病薯率最高达7.14%。据报道,一般年份黑痣病发病即可造成马铃薯减产15%左右,个别年份可达到毁灭全田,严重影响着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阻碍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3 ]。定西市由于马铃薯种植面积重茬现象普遍,黑痣病发生率有越来越重的趋势。其主要危害幼芽、茎基部和薯块。感病輕的在地下茎部产生凹陷的褐色病斑,植株矮小;发病严重的植株顶部叶片向上卷曲褪绿,茎上病斑环剥,使皮层坏死,地上部分枯萎。土壤湿度大时,在近地面和茎基部产生灰白色菌丝。我们于2016年选择定西市目前种植面积较大的部分马铃薯品种的原原种进行马铃薯黑痣病抗病性比较试验,对各参试品种的生育期、抗病性、商品性和产量等指标进行了比较,以期为选择优质、高产、抗黑痣病的马铃薯品种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
供试马铃薯品种分别为陇薯8号、陇薯6号、陇薯3号(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提供)、庄薯3号(庄浪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提供)、新大坪(定西市安定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提供)和青薯9号(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提供)的原原种。以新大坪为对照。
1.2 试验设计
试验在定西市农业科学院农场进行。试验随机区组设计,每个品种为1个处理,共6个处理,3次重复,随机排列,小区面积21 m2。马铃薯采用垄播覆膜种植。于2016年4月28日播种。马铃薯生长季节栽培管理水平一致,期间人工浇水2次。于10月13日收获。
1.3 调查方法
出苗后调查各小区的出苗情况,并计算出苗率。开花后(8月14日)每小区随机选择20株调查株高。收获时调查薯块黑痣病发生情况。黑痣病分级标准为:0级,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薯块的5%以下;2级,病斑面积占整个薯块的6%~10%;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薯块的11%~ 25%;4级,病斑面积占整个薯块的26%~50%;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薯块的51%~75%;6级,病斑面积占整个薯块的76%~100%[4 ]。每小区随机选100个块茎,调查马铃薯块茎病级,计算公式计算发病率及病情指数[5 - 6 ]。
病情指数 = ∑(各级严重度病株数×各级严重度级值)/(调查总株数×最高级值)×100
产量测定时,每小区挖9 m2单独收获、称重、测产,并根据马铃薯块茎重量的大小将马铃薯块茎分3个等级,分别为小薯(100 g以下)、中薯(100~250 g)、大薯(250 g以上)。
关键词:马铃薯;品种;抗黑痣病;比较试验;定西市
中图分类号:S435.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1463(2018)02-0026-04
doi:10.3969/j.issn.1001-1463.2018.02.007
Study on Determination of Olive Leaf Polysaccharide Using Phenol Sulfuric Acid Method
YANG Doudou, TIAN Maolin, SU Manchun, WAN Ruibin, WANG Duliu, CHEN Haiming
(Longnan Normal College, Chengxian Gansu 742500,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established a phenol - sulfuric aci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method of olive leaf polysaccharide content,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optimized result shows that: A2B1C1D1, namely the best conditions is phenol 0.8 mLl, 4 ml of sulfuric acid, reaction temperature 20 ℃, the reaction time is 10 min. The recovery rate is 99.95%. The polysaccharide content is 12.064±0.265 mg/g.
Key words: Phenol sulfuric acid method;Polysaccharide;Olive leaf.
近年来马铃薯产业在定西发展迅速,随着马铃薯种植面积的逐年上升,重茬迎茬问题日益突出,其中马铃薯黑痣病是马铃薯生长期和贮藏期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是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tihn)引起的一种重要的土传性病害,种薯带病常常造成苗期植株早死,生长后期在薯块上形成病斑,影响商品薯外观,全国各马铃薯产区均有发生[1 ]。近年来,随着马铃薯种植面积逐年上升,黑痣病已上升为马铃薯的重要病害,已成为马铃薯种植的“头号杀手”[2 ]。我们于2012年在马铃薯采收期对定西市安定区、临洮县和陇西县3个县(区)的马铃薯黑痣病进行了调查,平均病薯率23.00%,病情指数最高达37.53,其中临洮县病薯率最高达77.32%,安定区病薯率最高达20.31%,陇西县病薯率最高达7.14%。据报道,一般年份黑痣病发病即可造成马铃薯减产15%左右,个别年份可达到毁灭全田,严重影响着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阻碍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3 ]。定西市由于马铃薯种植面积重茬现象普遍,黑痣病发生率有越来越重的趋势。其主要危害幼芽、茎基部和薯块。感病輕的在地下茎部产生凹陷的褐色病斑,植株矮小;发病严重的植株顶部叶片向上卷曲褪绿,茎上病斑环剥,使皮层坏死,地上部分枯萎。土壤湿度大时,在近地面和茎基部产生灰白色菌丝。我们于2016年选择定西市目前种植面积较大的部分马铃薯品种的原原种进行马铃薯黑痣病抗病性比较试验,对各参试品种的生育期、抗病性、商品性和产量等指标进行了比较,以期为选择优质、高产、抗黑痣病的马铃薯品种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
供试马铃薯品种分别为陇薯8号、陇薯6号、陇薯3号(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提供)、庄薯3号(庄浪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提供)、新大坪(定西市安定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提供)和青薯9号(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提供)的原原种。以新大坪为对照。
1.2 试验设计
试验在定西市农业科学院农场进行。试验随机区组设计,每个品种为1个处理,共6个处理,3次重复,随机排列,小区面积21 m2。马铃薯采用垄播覆膜种植。于2016年4月28日播种。马铃薯生长季节栽培管理水平一致,期间人工浇水2次。于10月13日收获。
1.3 调查方法
出苗后调查各小区的出苗情况,并计算出苗率。开花后(8月14日)每小区随机选择20株调查株高。收获时调查薯块黑痣病发生情况。黑痣病分级标准为:0级,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薯块的5%以下;2级,病斑面积占整个薯块的6%~10%;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薯块的11%~ 25%;4级,病斑面积占整个薯块的26%~50%;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薯块的51%~75%;6级,病斑面积占整个薯块的76%~100%[4 ]。每小区随机选100个块茎,调查马铃薯块茎病级,计算公式计算发病率及病情指数[5 - 6 ]。
病情指数 = ∑(各级严重度病株数×各级严重度级值)/(调查总株数×最高级值)×100
产量测定时,每小区挖9 m2单独收获、称重、测产,并根据马铃薯块茎重量的大小将马铃薯块茎分3个等级,分别为小薯(100 g以下)、中薯(100~250 g)、大薯(250 g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