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栏目编辑、执行 鲍 爽
每年的菜德杯就像是一首制作恢弘的史诗,唱述着欧美两大洲的高尔夫精神。赛事运作者也显然把这场赛事当成本年度高尔夫赛季的最后一场狂欢,开幕式的红地毯、奢华的劳斯莱斯、华丽的晚礼服及镶了金扣子的队服,爱尔兰传统的风笛和两群斗志昂扬的明星球员。现场的观众甚至在比赛结束前,就能从空气中嗅出获胜队伍的味道。如果说,莱德杯是秋日唱颂丰收的诗篇,那群星璀璨的圆石滩职业/业余对抗赛就是一首欢快的四季歌,拉开了一年一度美巡赛春的序幕。不论是球员还是运作者,每个角色都将在赛事中尽情发挥想象,上演出一幕幕王子复仇记之类的精彩演出。高尔夫赛事在欧美可以像一个个舞台剧散发缤纷的色彩,本期《楼市·高尔夫》也将邀请高尔夫业内人士述说自己的高尔夫梦想和高尔夫赛事在中国的现在和将来。
赛场中的主流艺术
对于高尔夫赛事运营总监和球场总监而言,一场高尔夫大赛的来临就是一场战争,他们得在自己的地盘上想尽办法拦截入侵的球手。球场总监们开着推土机,脸上带着邪恶的笑,在球道与果岭之间设置层层障碍。球手与球场设计师永远是一对相互依存的对手。
每一场经典赛事都会让球员们记住一个让他们痛恨的球场设计师或者球场总监的名字,以及他们精心布下的令人深恶痛绝的陷阱。看看球员们给这些球场/球道起的名字就知道了:海妖(皇家伯克代尔球场用其美人腹部般柔韧而平坦的球道吸引来球员,但当海风漫起时,他们才意识到自己是遇上了美丽海妖的船员);汽车城妖怪(这里有像u形滑板道的果岭,有复杂得需要花上半小时才能看清楚的推杆线,奥克兰山对于球员而言是有些不怀好意的险恶了);教堂座椅(奥克蒙特球场第3洞与第4洞之间,沙坑中间有一条条排列整齐的草皮陇,因酷似教堂座椅而得名);奥古斯塔的阿门角(奥古斯塔球场南边的第11、12、13洞,在这里你需要点运气,有时候你会不由自主地祈祷自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安然走过这3个洞)……
英国公开赛的球员中有人曾扬言要把卡诺斯蒂球场总监约翰·菲尔普送进地狱,正是他蓄意把狭窄的球道塞到半人高的杂草丛中,让1999年的卡诺斯蒂成为不可打的球场。在此获得自己首个大满贯冠军头衔的苏格兰球员保罗·劳里也并未因此赢得荣誉和尊重,反被一些记者嘲讽为“末代皇帝”。奥克蒙特球场总监约翰·齐默在跟会员们聊天时说:“每次我带客人来这里打球,我都要让他们一场球打完后,回到自己车里时还浑身发抖。我要让他们为自己的失败而号啕大哭。”
赛场中的行为艺术
高尔夫历来是绅士的、优雅的运动,但越是传统就越会被一些反禁忌者盯上,以突破球场的种种禁忌实现自己的破除偶像、破除传统的艺术青年般的理想。史上最为古老的英国公开赛,一边是球迷们跋涉千里到圣地安德鲁斯、皇家利物浦、皇家圣乔治的朝拜,一边是裸奔者光着身子空披着一个外套,等待着在比赛最精彩的瞬间,骗过保安的眼睛,将自己真实的身体与圣者摆在一起。马克·罗伯茨参加过各种大型体育赛事的裸奔,被冠为“裸奔之王”,曾3次光临公开赛。最为得意的一次是1995年在达利即将赢得第124届公开赛冠军,妻子上前与其拥抱的同时,罗伯茨光着身体飞奔出去,背上写着“第19洞”并有一个箭头指向屁股。在罗伯茨翻越了几个果岭,最终被警察带走时,他似乎看到坐在包厢里的亲王也在为他鼓掌。如果说这些擅自在果岭上创造自己行为艺术的家伙们让卫道的赛事组织者颇为憎恶,但也有一些赛事组织者会带着轻松心情,让自己创作的比赛显得更为贴近当代人的心理。圆石滩、FBR公开赛就是一个典范,巨大的宴席摆在第16洞果岭旁,这里容纳了近7000人。也许人们并不在意谁将赢得那个漂亮的凤凰奖杯,这里风和日丽、春意盎然,是人们聚会休闲的好地方。这里的赛事运营官会让大家别客气,就把这里的果岭当做自家的电视机,看比赛并不需要正襟危坐。
对于那些一直在兢兢业业卫护高尔夫历史与传统的高尔夫绅士们而言,现代高尔夫中充满妖孽:居然有人在果岭上扭着屁股,作着鬼脸大声喧哗;居然有人穿着圆领衫就登上神圣的发球台(当然还有人不穿衣服)。其他体育运动也一样,奥委会主席罗格不就曾批评博尔特只顾庆祝自己的胜利,只顾在赛场跳舞而忘记体育的基本精神、忘记了礼貌么。但更多的人认为,现代体育虽然还残留着古代祭祀仪式的一点影子,但其功能已经从对神的敬仰变成对自身的信仰上,变得更为娱乐化、功利化。BOB转播电视的许永先生则认为:现代体育就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谁有身份谁就能坐进赛场上最豪华的包厢。
Q 中国高尔夫赛事的方向在哪里?
A 许永:2004年中央电视台高尔夫顶级赛事栏目与太伟集团共同策划了大佛杯这个比赛。当时是参考了欧洲NBC电视台与EPT办的“四大天王挑战赛”,因为央视高尔夫转播急需在大赛中锻炼队伍。今年大佛杯的新闻发布会刚刚开完,我们看到大佛杯从我们最早设想的天王级别的比洞赛转成了中国本土职业赛,大牌球星年年高涨的出场费是很多国际赛事难以持续的重要原因。我认为国内运作大规模职业赛的时机远未到来。首先是国内的产业基础不够强大;其次是高尔夫选手的水平需要大幅度提高;再次是国内高尔夫的受众群体还太少。
目前在国内做比赛其实就要解决两个问题:1.这个比赛是做给谁看?2.赛事运作方如何帮助赞助商寻找到他们真正所需要的人群?比赛自然是要给高尔夫球迷们看。但对于一个高尔夫球迷来说,他们的高尔夫生活包含有打球、练球,其次才是观看比赛,一场比赛如何能让这些球迷们关注?有两个办法:其一,请神来,把球迷心中的偶像请过来。但神的问题是需要钱来解决的。其二,做属于球迷们自己的比赛。在我们整体经济实力尚未达到运作群星云集的比赛时,举办业余商业赛事是目前我们最佳的选择。比如说我们在2004年做的“李宁杯全国高尔夫城际对抗赛”,球迷们在我们制作的录像宣传片中找到了自己,找到了他们的朋友,他们会盯着屏幕时不时地发出欢呼声。我们在比赛中架起摄像机,进行直播,虽然只有3个洞的直播,但这足以让参赛者感到这是一场需要认真对待的赛事。而每个人都代表自己所在城市打球,你能感觉到这种荣誉感、归属感会弥漫在赛事始终。目前正在运作的“别克俱乐部邀请赛”也是这个思路,实践已经证明它是正确的,而这个赛事经过几年的磨合也越来越正规化,有点进入轨道的感觉。
Q 目前看来,资金不足肯定是在国内做比赛的一个重要症结,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因素吗?
A 荣实:正如许永在前面讲到,高尔夫赛事是做给高尔夫球迷看的。而如何能让球迷们真实地触摸到赛事本身是最为关键 的。我非常喜欢美巡赛的FBR公开赛,当然传统的四大赛我也看,但相比之下,FBR是能让球迷们感觉到真实的快乐的比赛。FBR公开赛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之势,比赛档期正好与超级碗的时间合拍,超级碗的球迷们从世界各地赶到亚利桑那州为自己的球队加油。在这个阳光之城聚集了成千上万的人,这也就是为什么FBR公开赛决赛那天可以有11~12万名观众的原因。也就是说,每个百十平方米的果岭周围都可能聚集着6000~7000名观众。围绕第16洞(162码3杆)果岭旁,设置着许多看台,那里经常人满为患。这些吵闹的观众经常唱大学的校歌迎接高尔夫球员,至于来自美国之外的球员,观众甚至会唱起国歌。大家是在看高尔夫吗?与其他赛事相比,FBR的赛事运营者也显得聪明、大方,他们让观众在这里尽情享受初春温和的阳光,享受这个大Party带来的欢乐。这样对参赛的球员公平吗?伍兹自从2001年就不参加FBR公开赛了,因为这位被神化了的人物在这里被他的子民们喝了倒彩。FBR没有巨星的照耀,其奖金也不是最高的,但它从1939年至今魅力未减。也许是球迷们在四大赛中受够清规戒律的约束,他们需要一个释放的地方。美巡赛为了打造一个自己的品牌,亲手炮制了选手锦标赛。这个被一些为了讨好美巡官员们的媒体称为“第五大赛”的美巡新宠,无论是奖金额还是赛事的权威性都占尽优势,却一直不能唤起球迷心中的共鸣。
一场赛事只有历经时间的磨砺才能从金钱上升到糯神的层面。正如一位高尔夫作家所说,高尔夫里除了奖金还应该有点别的东西。
Q 在高尔夫赛事方面,我们国内的球场能做什么?一旦有大赛就禁止观众带手机、相机等设备进入球场,在这种紧张的气氛下,观众是否能够充分享受比赛以及美丽的球场所带来的快乐?
A 林结鸿:要想成就一个顶级赛事,顶级的球场与顶级的观众是不可缺少的。做一个符合大赛要求并且景观宜人的球场,是鸿华一直在努力的事情。松林谷球场,只是看看照片就已经心旷神怡了,那是多少人梦想能去的地方。
荣实:我在想,什么是高尔夫的传统。是禁止穿圆领衫吗,是禁止带手机、相机看比赛吗?其实这都不是传统的本质。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才是这个传统的本质。而这并不排斥说,我们把高尔夫球场当成一个开大Party的地方。
每年的菜德杯就像是一首制作恢弘的史诗,唱述着欧美两大洲的高尔夫精神。赛事运作者也显然把这场赛事当成本年度高尔夫赛季的最后一场狂欢,开幕式的红地毯、奢华的劳斯莱斯、华丽的晚礼服及镶了金扣子的队服,爱尔兰传统的风笛和两群斗志昂扬的明星球员。现场的观众甚至在比赛结束前,就能从空气中嗅出获胜队伍的味道。如果说,莱德杯是秋日唱颂丰收的诗篇,那群星璀璨的圆石滩职业/业余对抗赛就是一首欢快的四季歌,拉开了一年一度美巡赛春的序幕。不论是球员还是运作者,每个角色都将在赛事中尽情发挥想象,上演出一幕幕王子复仇记之类的精彩演出。高尔夫赛事在欧美可以像一个个舞台剧散发缤纷的色彩,本期《楼市·高尔夫》也将邀请高尔夫业内人士述说自己的高尔夫梦想和高尔夫赛事在中国的现在和将来。
赛场中的主流艺术
对于高尔夫赛事运营总监和球场总监而言,一场高尔夫大赛的来临就是一场战争,他们得在自己的地盘上想尽办法拦截入侵的球手。球场总监们开着推土机,脸上带着邪恶的笑,在球道与果岭之间设置层层障碍。球手与球场设计师永远是一对相互依存的对手。
每一场经典赛事都会让球员们记住一个让他们痛恨的球场设计师或者球场总监的名字,以及他们精心布下的令人深恶痛绝的陷阱。看看球员们给这些球场/球道起的名字就知道了:海妖(皇家伯克代尔球场用其美人腹部般柔韧而平坦的球道吸引来球员,但当海风漫起时,他们才意识到自己是遇上了美丽海妖的船员);汽车城妖怪(这里有像u形滑板道的果岭,有复杂得需要花上半小时才能看清楚的推杆线,奥克兰山对于球员而言是有些不怀好意的险恶了);教堂座椅(奥克蒙特球场第3洞与第4洞之间,沙坑中间有一条条排列整齐的草皮陇,因酷似教堂座椅而得名);奥古斯塔的阿门角(奥古斯塔球场南边的第11、12、13洞,在这里你需要点运气,有时候你会不由自主地祈祷自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安然走过这3个洞)……
英国公开赛的球员中有人曾扬言要把卡诺斯蒂球场总监约翰·菲尔普送进地狱,正是他蓄意把狭窄的球道塞到半人高的杂草丛中,让1999年的卡诺斯蒂成为不可打的球场。在此获得自己首个大满贯冠军头衔的苏格兰球员保罗·劳里也并未因此赢得荣誉和尊重,反被一些记者嘲讽为“末代皇帝”。奥克蒙特球场总监约翰·齐默在跟会员们聊天时说:“每次我带客人来这里打球,我都要让他们一场球打完后,回到自己车里时还浑身发抖。我要让他们为自己的失败而号啕大哭。”
赛场中的行为艺术
高尔夫历来是绅士的、优雅的运动,但越是传统就越会被一些反禁忌者盯上,以突破球场的种种禁忌实现自己的破除偶像、破除传统的艺术青年般的理想。史上最为古老的英国公开赛,一边是球迷们跋涉千里到圣地安德鲁斯、皇家利物浦、皇家圣乔治的朝拜,一边是裸奔者光着身子空披着一个外套,等待着在比赛最精彩的瞬间,骗过保安的眼睛,将自己真实的身体与圣者摆在一起。马克·罗伯茨参加过各种大型体育赛事的裸奔,被冠为“裸奔之王”,曾3次光临公开赛。最为得意的一次是1995年在达利即将赢得第124届公开赛冠军,妻子上前与其拥抱的同时,罗伯茨光着身体飞奔出去,背上写着“第19洞”并有一个箭头指向屁股。在罗伯茨翻越了几个果岭,最终被警察带走时,他似乎看到坐在包厢里的亲王也在为他鼓掌。如果说这些擅自在果岭上创造自己行为艺术的家伙们让卫道的赛事组织者颇为憎恶,但也有一些赛事组织者会带着轻松心情,让自己创作的比赛显得更为贴近当代人的心理。圆石滩、FBR公开赛就是一个典范,巨大的宴席摆在第16洞果岭旁,这里容纳了近7000人。也许人们并不在意谁将赢得那个漂亮的凤凰奖杯,这里风和日丽、春意盎然,是人们聚会休闲的好地方。这里的赛事运营官会让大家别客气,就把这里的果岭当做自家的电视机,看比赛并不需要正襟危坐。
对于那些一直在兢兢业业卫护高尔夫历史与传统的高尔夫绅士们而言,现代高尔夫中充满妖孽:居然有人在果岭上扭着屁股,作着鬼脸大声喧哗;居然有人穿着圆领衫就登上神圣的发球台(当然还有人不穿衣服)。其他体育运动也一样,奥委会主席罗格不就曾批评博尔特只顾庆祝自己的胜利,只顾在赛场跳舞而忘记体育的基本精神、忘记了礼貌么。但更多的人认为,现代体育虽然还残留着古代祭祀仪式的一点影子,但其功能已经从对神的敬仰变成对自身的信仰上,变得更为娱乐化、功利化。BOB转播电视的许永先生则认为:现代体育就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谁有身份谁就能坐进赛场上最豪华的包厢。
Q 中国高尔夫赛事的方向在哪里?
A 许永:2004年中央电视台高尔夫顶级赛事栏目与太伟集团共同策划了大佛杯这个比赛。当时是参考了欧洲NBC电视台与EPT办的“四大天王挑战赛”,因为央视高尔夫转播急需在大赛中锻炼队伍。今年大佛杯的新闻发布会刚刚开完,我们看到大佛杯从我们最早设想的天王级别的比洞赛转成了中国本土职业赛,大牌球星年年高涨的出场费是很多国际赛事难以持续的重要原因。我认为国内运作大规模职业赛的时机远未到来。首先是国内的产业基础不够强大;其次是高尔夫选手的水平需要大幅度提高;再次是国内高尔夫的受众群体还太少。
目前在国内做比赛其实就要解决两个问题:1.这个比赛是做给谁看?2.赛事运作方如何帮助赞助商寻找到他们真正所需要的人群?比赛自然是要给高尔夫球迷们看。但对于一个高尔夫球迷来说,他们的高尔夫生活包含有打球、练球,其次才是观看比赛,一场比赛如何能让这些球迷们关注?有两个办法:其一,请神来,把球迷心中的偶像请过来。但神的问题是需要钱来解决的。其二,做属于球迷们自己的比赛。在我们整体经济实力尚未达到运作群星云集的比赛时,举办业余商业赛事是目前我们最佳的选择。比如说我们在2004年做的“李宁杯全国高尔夫城际对抗赛”,球迷们在我们制作的录像宣传片中找到了自己,找到了他们的朋友,他们会盯着屏幕时不时地发出欢呼声。我们在比赛中架起摄像机,进行直播,虽然只有3个洞的直播,但这足以让参赛者感到这是一场需要认真对待的赛事。而每个人都代表自己所在城市打球,你能感觉到这种荣誉感、归属感会弥漫在赛事始终。目前正在运作的“别克俱乐部邀请赛”也是这个思路,实践已经证明它是正确的,而这个赛事经过几年的磨合也越来越正规化,有点进入轨道的感觉。
Q 目前看来,资金不足肯定是在国内做比赛的一个重要症结,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因素吗?
A 荣实:正如许永在前面讲到,高尔夫赛事是做给高尔夫球迷看的。而如何能让球迷们真实地触摸到赛事本身是最为关键 的。我非常喜欢美巡赛的FBR公开赛,当然传统的四大赛我也看,但相比之下,FBR是能让球迷们感觉到真实的快乐的比赛。FBR公开赛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之势,比赛档期正好与超级碗的时间合拍,超级碗的球迷们从世界各地赶到亚利桑那州为自己的球队加油。在这个阳光之城聚集了成千上万的人,这也就是为什么FBR公开赛决赛那天可以有11~12万名观众的原因。也就是说,每个百十平方米的果岭周围都可能聚集着6000~7000名观众。围绕第16洞(162码3杆)果岭旁,设置着许多看台,那里经常人满为患。这些吵闹的观众经常唱大学的校歌迎接高尔夫球员,至于来自美国之外的球员,观众甚至会唱起国歌。大家是在看高尔夫吗?与其他赛事相比,FBR的赛事运营者也显得聪明、大方,他们让观众在这里尽情享受初春温和的阳光,享受这个大Party带来的欢乐。这样对参赛的球员公平吗?伍兹自从2001年就不参加FBR公开赛了,因为这位被神化了的人物在这里被他的子民们喝了倒彩。FBR没有巨星的照耀,其奖金也不是最高的,但它从1939年至今魅力未减。也许是球迷们在四大赛中受够清规戒律的约束,他们需要一个释放的地方。美巡赛为了打造一个自己的品牌,亲手炮制了选手锦标赛。这个被一些为了讨好美巡官员们的媒体称为“第五大赛”的美巡新宠,无论是奖金额还是赛事的权威性都占尽优势,却一直不能唤起球迷心中的共鸣。
一场赛事只有历经时间的磨砺才能从金钱上升到糯神的层面。正如一位高尔夫作家所说,高尔夫里除了奖金还应该有点别的东西。
Q 在高尔夫赛事方面,我们国内的球场能做什么?一旦有大赛就禁止观众带手机、相机等设备进入球场,在这种紧张的气氛下,观众是否能够充分享受比赛以及美丽的球场所带来的快乐?
A 林结鸿:要想成就一个顶级赛事,顶级的球场与顶级的观众是不可缺少的。做一个符合大赛要求并且景观宜人的球场,是鸿华一直在努力的事情。松林谷球场,只是看看照片就已经心旷神怡了,那是多少人梦想能去的地方。
荣实:我在想,什么是高尔夫的传统。是禁止穿圆领衫吗,是禁止带手机、相机看比赛吗?其实这都不是传统的本质。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才是这个传统的本质。而这并不排斥说,我们把高尔夫球场当成一个开大Party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