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应用计算机立体视检查系统研究随机点大小和密度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患者立体视功能的测定,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患者立体视功能.方法 应用计算机随机点立体视检查图(random-dot stereogram,RDS)对78例双眼白内障超声乳化并Acrysof单焦人工晶状体(美国ALCON公司型号SN60WF,非球面组)或Restor+3 D多焦人工晶状体(美国ALCON公司型号SN6AD1,非球
【机 构】
:
瑞安市人民医院,310009浙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应用计算机立体视检查系统研究随机点大小和密度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患者立体视功能的测定,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患者立体视功能.方法 应用计算机随机点立体视检查图(random-dot stereogram,RDS)对78例双眼白内障超声乳化并Acrysof单焦人工晶状体(美国ALCON公司型号SN60WF,非球面组)或Restor+3 D多焦人工晶状体(美国ALCON公司型号SN6AD1,非球面渐进衍射型多焦点组)植入术后患者进行立体视功能测定,分别按3种不同密度和4种不同随机点大小的检查并比较其差异,同时结合植入人工晶状体的类型不同予以进一步分析.结果 (1)多焦组的裸眼中距离视力和裸眼近距离视力均显著好于单焦组.(2)当随机点的大小固定而密度不同时,患者立体视锐度检查结果没有统计学差异.(3)当随机点密度相同而大小不同时,患者立体视锐度检查结果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4)多焦组立体视锐度显著优于单焦组.结论 计算机随机点立体视图是一种可靠的测量立体视功能的方法,可以用于白内障患者术后立体视觉功能的检测.立体视觉功能可能牵涉到复杂的神经学机制,视力可能并不是决定白内障术后患者立体视觉功能优劣的最主要因素。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PASCAL激光与氪离子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 对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在唐山市眼科医院就诊的200例增殖前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378只眼;另外选取200例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296只眼,以上患者按就诊时间随机分为PASCAL激光治疗的1、3组和氪离子激光治疗2、4组,治疗3个月后复查FFA、矫正视力、填写舒适度问卷调查.结果 PASCAL激光与氪
目的 探讨LAISK对近视患者水平隐斜度的影响.方法 对行LASIK术患者45例(90只眼),应用综合验光仪用Von Grafefa法分别测量手术前、后视远及视近的水平隐斜度,将所得数据用单因素方法及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前戴镜与术后1月、3月裸眼的水平隐斜度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术前戴镜视近时,中、低度近视组与高度近视组相比较,水平隐斜度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目的 观察1例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患者的诊治病情变化,结合文献分析其临床特点.方法 对2013年6月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海南眼科医院确诊的1例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患者,分别于首诊时、发病25 d行最佳矫正视力、前置镜眼底检查,眼底照相,OCT、FFA与ICGA、视野及ERG检查,给予泼尼松片40 mg/d治疗.结果 患者视力逐步提高,于45 d时矫正视力达1.0.眼底白点改变逐步消失,于发病
目的 探讨泪道逆行置管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在沈阳七三九医院眼科收治的慢性泪囊炎患者58例(74只眼),采用泪道逆行置管术进行治疗,并观察最终的治疗效果.结果 58例(74只眼)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20~35min,术中及术后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随访3~6个月,最终的总有效率为98.6%.结论 泪道逆行置管术是一种较为安全、高效地治疗方
目的 通过对重庆市城区小学生视力状况调查,分析近视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 横断面调查研究.采用分层整群抽样原则,于2012年5~7月抽取重庆市三个城区小学各一所,对1~6年级1100名小学生进行横断面调查,调查内容包括问卷调查和眼科检查.近视与影响因素的关系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 重庆市城区7~12岁小学生近视患病率为32.91% (362/1100)(95%可信区间
目的 分析间歇性外斜视斜视角与辐辏各因素的关系,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斜视角与辐辏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对48例不同程度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根据斜视角的大小分三组,分别进行斜视角、正负融合范围、正负聚散幅度、辐辏近点、调节性辐辏与调节的比值检查,将各项检查结果与间歇性外斜视斜视角进行相关性统计学分析.结果 48例间歇性外斜视5 m远距离斜视角的平均值为(-13.19±8.40)△,33 cm近距离平均值(-
目的 观察应用25G玻璃体切割联合扩大内界膜剥离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效果.方法 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中心视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及眼底照相等检查诊断为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20例20只眼,均接受25 G三通道玻璃体切割术,术中在吲哚菁绿的辅助下以25 G内界膜镊行扩大内界膜剥离,所有患眼行C3F8气体填充,对手术时间、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中心视野、黄斑裂孔愈合情况进行观察,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结
目的 探讨不同微创手术方式对恶性青光眼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2011年8月至2012年5月在成都爱尔眼科医院就诊的6例6只眼恶性青光眼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方式、术后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只眼有晶状体眼恶性青光眼经药物治疗无效,给予个性化微创手术治疗.术前视力:LP~0.6,眼压23~60 mm Hg.术后随访8~14月,术后视力0.25~1.0,眼压10.7~20 mm Hg,前房深度2.11~4
2011年3月至2012年11月,我科收治19例下眼睑及周围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颞区眼轮匝肌蒂复合组织瓣修复下眼睑及周围皮肤软组织缺损,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其2例的典型病例报道如下.手术方法:在局部浸润或全麻醉下手术.操作中对基底细胞癌要距离肿物周边0.5~0.8 cm、深度达深筋膜及眼轮匝肌平面.术中要将切除的完整组织送病理检查,用冷冻切片检查监测切除标本边缘,以确定癌肿细胞已切除干净.如有
目的 探讨伴有脉络膜脱离的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术前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确诊为伴有脉络膜脱离的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68例(68只眼),分为术前激素治疗组29例(29只眼),按激素禁忌与否给予地塞米松15mg静脉滴注和(或)1%泼尼松龙滴眼液.另一组39例(39只眼)在术前不给予激素治疗.在玻璃体手术后比较二组一次性视网膜解剖复位率、视力和视网膜脱离再发情况.结果 29只眼激素治疗后1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