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专家认为,如果10多年前不与旧体制相妥协,中国证券市场就不会获准产生,妥协的结果则是证券市场的中国特色太多、太重,并且对于进一步健康规范发展构成了严重阻碍。燕京华侨大学校长、经济学家华生认为,证券市场的监管很必要,但还只是外因,触及证券市场的内在机制更为重要。
谈及在我国证券市场中起关键作用的“阿斗式”的证券公司,华生认为,其未来的命运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息息相关,尤其需改革市场准入的审批制度,通过降低“行政门槛”、提高“技术门槛”,让民营、外资等多种形式的证券公司都建立起来,形成充分有效、健康有序的竞争将极大地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经济》:伴随着证券市场的凄风苦雨,证券公司的各种深层次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请问是什么原因导致证券公司今天的命运?
华生:我们可以说这是发展中的问题,如证券公司治理结构需要健全,监管机制需要完善,但如果从各证券公司建立的背景来审视,问题就会更为具体,更为深入。由于我国的金融资源由中央控制,地方政府需要搭建一个融资平台,以尽可能多地争取金融资源,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建立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需要特别的审批,拥有行政权力资源的机构可以优先获得,中央部委背景及地方政府背景就成为我国证券公司的两大主要支撑。
在这种浓厚的行政化色彩下,政府尤其地方政府基本上将证券公司看成是自己的一个下属单位,证券公司的“国企病”十分突出,证券公司自由的操作空间很大,而证券行业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行业,并不专业的地方政府却仍像管生产企业一样去管理,相对而言出事的比例就会很高。
《经济》:证券公司这种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集于一身的局面如何才能破解?
华生:这与现行的金融审批制度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政府批文仍将作为设立证券公司的前提条件,这种局面很难改变;如果在设定一个较高的专业门槛之后面向社会开放,使证券公司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随着民营企业以及外资证券公司越来越多地进入,地方政府与证券公司之间的固有关系会逐渐瓦解。
《经济》:对于证券公司而言,如何才能形成有效的内部约束机制?
华生:最主要的是允许更多的股东进入证券公司,从而形成一种制衡的机制。我国证券公司也在纷纷增资扩股、推行股份制改造,但当绝大多数股东仍是国有企业的时候,后面的老板还是一个,还是政府,制衡就不起多大作用。因此,在引入股东、增加资本金的同时,还应坚持股权结构多元化,让民营和外资也拥有相应的话语权。
《经济》:那是不是意味着我国的证券公司也会重走国企改革之路?
华生:证券公司改制和重组是一条自救之路,现在也具备了相应的条件,实际上也已有改制的先例,但由于民营和外资证券公司还不成气候,基本上仍沿袭以前的经营模式,因此它们身上的弊病与国有证券公司也大同小异。
《经济》:随着民营和外资证券公司越来越多地出现,规范有序的市场氛围是不是就会逐渐形成?
华生:如果民营和外资证券公司的出现是因为管制放松,是因为它们具有很高的专业水准,那么它们就会经营得很好,就会成为市场的优胜者,原有的许多国有证券公司如果仍然维持原状,那么它们就会逐渐萎缩,经过这一轮“自然洗牌”之后,中国的资本市场会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是纯粹的自由竞争,还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市场约束机制,也就是说,监管体制也应当与时俱进。
《经济》:要达到这种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我国130家证券公司的数量将会增加还是减少?
华生:这不能简单地以数量多少而论。如果未来设立证券公司的行政门槛降低,市场准入的专业门槛提高,在注册资金、从业人员资质、信誉等方面严格把关之后面向社会开放,竞争的结果可能是证券公司的数量很多,但最后垄断这一市场、在市场上起主要作用的公司不多。这也是世界上普遍的现象,如在香港的证券公司就超过100家,但大证券公司并不多,能建立自己信誉、取得规模经济效益的龙头企业,可能就是三五家而已。因此,再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证券公司的数量可能还会增加,但会明显分化。
谈及在我国证券市场中起关键作用的“阿斗式”的证券公司,华生认为,其未来的命运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息息相关,尤其需改革市场准入的审批制度,通过降低“行政门槛”、提高“技术门槛”,让民营、外资等多种形式的证券公司都建立起来,形成充分有效、健康有序的竞争将极大地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经济》:伴随着证券市场的凄风苦雨,证券公司的各种深层次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请问是什么原因导致证券公司今天的命运?
华生:我们可以说这是发展中的问题,如证券公司治理结构需要健全,监管机制需要完善,但如果从各证券公司建立的背景来审视,问题就会更为具体,更为深入。由于我国的金融资源由中央控制,地方政府需要搭建一个融资平台,以尽可能多地争取金融资源,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建立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需要特别的审批,拥有行政权力资源的机构可以优先获得,中央部委背景及地方政府背景就成为我国证券公司的两大主要支撑。
在这种浓厚的行政化色彩下,政府尤其地方政府基本上将证券公司看成是自己的一个下属单位,证券公司的“国企病”十分突出,证券公司自由的操作空间很大,而证券行业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行业,并不专业的地方政府却仍像管生产企业一样去管理,相对而言出事的比例就会很高。
《经济》:证券公司这种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集于一身的局面如何才能破解?
华生:这与现行的金融审批制度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政府批文仍将作为设立证券公司的前提条件,这种局面很难改变;如果在设定一个较高的专业门槛之后面向社会开放,使证券公司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随着民营企业以及外资证券公司越来越多地进入,地方政府与证券公司之间的固有关系会逐渐瓦解。
《经济》:对于证券公司而言,如何才能形成有效的内部约束机制?
华生:最主要的是允许更多的股东进入证券公司,从而形成一种制衡的机制。我国证券公司也在纷纷增资扩股、推行股份制改造,但当绝大多数股东仍是国有企业的时候,后面的老板还是一个,还是政府,制衡就不起多大作用。因此,在引入股东、增加资本金的同时,还应坚持股权结构多元化,让民营和外资也拥有相应的话语权。
《经济》:那是不是意味着我国的证券公司也会重走国企改革之路?
华生:证券公司改制和重组是一条自救之路,现在也具备了相应的条件,实际上也已有改制的先例,但由于民营和外资证券公司还不成气候,基本上仍沿袭以前的经营模式,因此它们身上的弊病与国有证券公司也大同小异。
《经济》:随着民营和外资证券公司越来越多地出现,规范有序的市场氛围是不是就会逐渐形成?
华生:如果民营和外资证券公司的出现是因为管制放松,是因为它们具有很高的专业水准,那么它们就会经营得很好,就会成为市场的优胜者,原有的许多国有证券公司如果仍然维持原状,那么它们就会逐渐萎缩,经过这一轮“自然洗牌”之后,中国的资本市场会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是纯粹的自由竞争,还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市场约束机制,也就是说,监管体制也应当与时俱进。
《经济》:要达到这种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我国130家证券公司的数量将会增加还是减少?
华生:这不能简单地以数量多少而论。如果未来设立证券公司的行政门槛降低,市场准入的专业门槛提高,在注册资金、从业人员资质、信誉等方面严格把关之后面向社会开放,竞争的结果可能是证券公司的数量很多,但最后垄断这一市场、在市场上起主要作用的公司不多。这也是世界上普遍的现象,如在香港的证券公司就超过100家,但大证券公司并不多,能建立自己信誉、取得规模经济效益的龙头企业,可能就是三五家而已。因此,再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证券公司的数量可能还会增加,但会明显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