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非正式群体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对于班级、小组等学校教育中的正式群体,在学生中间还普遍存在着各种以情感成分为主要调节机制而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由于这些非正式群体对学生个体的成长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如何对待学生非正式群体就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容忽视的问题。
  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具体形成原因和影响是形形色色的。例如学习成绩的分化形成了两种非正式群体:成绩比较好、上进心较强的学生群体和学习困难的学生群体,前者相互之间很容易形成一种互相帮助、督促的良性竞争氛围,但同时也可能滋生骄傲自满、傲视他人的情绪,而后者则往往处于一种理想和现实的困惑中,容易自责自弃、自我封闭;由于早恋、家庭发生变故等原因,学生心中充满困惑,有许多“悄悄话”渴望交流,这些相同的处境和遭遇也常常使得有着共同语言的学生形成非正式群体,在群体中分享自己的苦恼和欢乐;如今学生的课余生活日趋丰富,家庭条件也允许学生有更多的爱好,不少学生因在体育、艺术、游戏等方面的“志同道合”而形成了各类非正式群体;由于籍贯、方言和家庭的经济、文化背景等的差异,也会在学生中间形成各种不同的非正式群体。
  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是一个客观事实,它既可能给班集体的管理带来一些困难,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班集体的功能的不足,因此教育工作者对此不应该采取不承认的态度无视它的存在,更不能想方设法地变相“取缔”。从个体的主观需要来看,学生的需求是千差万别的,仅仅依靠班级集体确实很难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于是情趣、需要相近的同龄人就很容易结为同伴,自发地组合在一起。
  对待非正式群体,教师发出的指令性信息(指挥、警告、说教等)往往无效,甚至还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因为学生需要的是老师的关心和尊重。而当学生乐于把自己的想法向老师表达时,沟通就成功了一半。
  案例一:去年我任高一(1)班班主任,为了使来自全市各乡镇的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的学习和生活,我一开学就在班内组织了各种活动。有的同学适应能力很强,很快融入班集体中,而有一部分来自农村的寄宿生,特别是女生,因为性格内向,看着别人大大方方地在活动中表演节目,在班会课上各抒己见,而自己就是不敢,在学习上也很不适应,感到很痛苦,甚至在宿舍里一起抱头痛哭。慢慢地,她们都或多或少地产生自卑感,觉得自己就是不如城里孩子,同病相怜使她们走近,有意无意地把自己同班级其他学生隔开。她们吃饭在一起,睡觉在一起,甚至提出来要把座位也要调到一起,几乎不跟其他同学交流。
  针对这一问题,我利用中午休息时间深入宿舍,通过聊天的方式,让她们说说初次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的感受,鼓励她们要在生活上学会相互帮助,相互容忍,因为宿舍就是一个小家。她们听过我的话后,都会心地表示她们相处得很愉快,我也对此表示了肯定。接着我便提醒她们宿舍小家固然重要,但班集体是个大家,我们到学校来不仅是学习文化知识,而且是学习一种人际交往的能力,所以跟班级内其他同学的交流与沟通也是很有必要的。她们听后就说,其实她们也懂这个道理,只是觉得城里同学见多识广,多才多艺,感到自己处处不如人,再加上自己来自农村,就怕被人家看不起,所以就自我封闭。找到根结所在后,我首先举了自己当年读高中时的例子,告诉她们自我封闭的想法是多么愚蠢。至于学习,高中与初中的体系和学习方法不同,要多向周围同学请教,其他同学的方法也许更好。初步扭转了她们的想法后,在行动上我一方面利用运动会、文化艺术节等各种机会,尽可能让这些同学跟班上其他同学一起出谋划策,并有意识地对她们提出来的好的建议,运动会上取得的好成绩加以表扬,使她们认识到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另一方面鼓励城里学生与他们加强沟通,在学习上组成互帮互助小组,使寄宿生、走读生取长补短,互相促进。
  案例二:我班上有很大一批男生酷爱篮球,这些“志同道合”的伙伴经常在一起玩球,切磋球技,谈论与篮球有关的各种话题,渐渐地形成了玩球的好友和合作伙伴。许多以前比较有约束力的学生随着这一群体的壮大,也不断加入其中,篮球被这一群体认为是最有魅力的运动和最感兴趣的话题。由于过于沉迷这一运动,许多学生把学习以外的时间和精力都消耗在篮球中,甚至在课间休息、吃饭时间也上场过把瘾。这一情况无疑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上课时也出现精力不集中的状况。
  针对这一情况,经过反复思考,我认为若武断地“下禁令”,强加阻止,很可能就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必须找到突破口,巧妙转化。为此,我对这一群体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分析,发现在这一群体中有一个叫郭宇皓的男生在团队中影响力很大。他不但球技出众,而且对篮球队的组织管理方面很有一套,更可贵的是该同学性格开朗,乐于助人,口碑很好,同学们都愿意和他交流,这些优点也促使他成为整个球队的精神领袖。通过进一步分析,我觉得他就是转化这一团队的关键人物,可以利用这位男生在群体中的号召力和感染力作为转化团体的敲门砖。于是我多次找该学生谈话交流,在充分得到他的信任后,帮助他一起分析,让他充分认识到兴趣爱好和学习的关系。为此他也主动表示,严格控制自己的篮球活动,合理科学地安排好每周三次的篮球运动。
  通过一段时间,我发现原先的情况大为好转,原先大汗淋漓进教室、疲惫不堪入课堂的现象一去不复返。我深感到精神领袖对一个团队来讲作用是巨大的,为了充分利用这一“核心人物”的威信,我鼓励并安排郭宇皓同学加入到班级日常管理委员会中,负责班上的自修课纪律管理,原先自修课的“活跃分子”对他信任有加,班级的自修秩序也大为改观。
  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提醒了我们在班级日常管理中必须了解学生的不同需要,善于发挥每一个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的作用和潜力。同时,对于其中可能存在的负面作用,也要及时地在其萌芽状态就加以引导。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