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有爱则趋,恨则避的天性。情感常常成为行为的动机,德育要达到预期目标,就离不开情感教育。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情感教育尤为重要,不可忽视。因此,为了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注重情感教育这一原则。
一、德育中情感教育原则具有巨大的感染功能
情感具有感染性,有着极大的传播和扩张作用。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别人,使别人产生同样的或与之有联系的情感。青年学生的情感内容日益丰富,情感体验不断变化。在德育教学中不仅要晓之以理,还要动之以情。教师一定要注意通过情感的感染来增进学生情感体验,动情入理,使情中有理,理中有情,情理交融,达到以情明理的目的。
教师要把说理教育说到情上,态度要诚恳,出自一片真心,对学生的关心要真心实意。而且教师自身要有激情,要有充沛的活力,用情感打动学生、感动学生,使学生从教师的激情中受到感染,从教师的态度中受到鼓舞,达到一种对道理的共识,使他们产生一种出自内心的动力。这种动力会使他们把认识到的道理,当作一种进取的信念和实践的目标,后进者急起直上,失望者燃起信心,冷漠者出现热情,悲观者勇气倍增……
情感教育这种强大的感染功能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来自教师与学生长期建立起来的情感联系,教师如果对学生用深厚的情感、诚挚的热爱与其沟通,那么情感的感染力会在无形中巨大起来。学生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讲述的道理,经过自己情感的过滤和融化,作出积极或消极的反映,当教师的要求被认为是好意时,就必然在情感上产生肯定、认可的倾向,情通而理达,学生会自愿地接受;反之会使学生心灵的大门紧闭,无动于衷。实践证明,师生之间若能建立起真挚的情感,学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师丰富、健康的个性情感的感染,乐于接受教育,从而使德育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
二、德育中情感教育原则具有巨大的调节功能
青年心理学之父霍尔,把青年期个体情感描写成“急风怒涛”。这一点也不夸张,对成年人来说不易于引起明显的情感体验,却能激起青年人较强烈的情绪体验,甚至导致情绪冲动,他们可以长时间地在精品屋前逗留,只为了看清楚贺卡上的一行小字;他们会为了寻觅一首自己心爱的歌曲费尽心机,这时他们再无往日疲倦的神情。这种现象说明两点:一是学生无法忍受枯燥、单调、乏味;二是他们易被感染,情感的起伏波动很大,比较执着而且情绪化。学生的行为往往是以他们的情绪为转移的,也就是说学生常常表现出以感情支配理智,而不是以理智支配感情。
当学生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表现出来时,正是他们对某种事物或某项活动的体验最积极的时候,这时候德育应趁热打铁,利用情感强大的调节和推动功能,使他们产生一种行动力量,推动他们去追求某种事物或毅然舍弃某种事物,激励他们去改正自己某些行为。他们也会由情感的推动去赞成或反对,拥护或放弃,适应或改造。由此,我们认为德育若置身于学生的情感兴奋中心,发挥情感的调节功能,就能成倍地增加德育的效果。
外国心理学家称情感是“思维的能源”,列宁也告诉人们:“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要运用情感教育的原则,充分挖掘其中的情感源泉,引起愉悦的体验和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使德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情感教育对德育所起的调节、推动作用是难以估量的,德育呼唤着情感。
三、德育中的情感教育原则具有巨大的迁移功能
情感的迁移功能是指个体对他人的情感会迁移到与他人有关的对象上去的功能。心理学研究证明,人总是趋向模仿爱他和他爱的人,这正是“爱屋及乌”的投射反映。因为爱的需要以及由爱产生的价值并不仅朝着一个方向流动,人难免会有产生压抑、困惑、寂寞、疲倦等消极情绪的时候,也难免会有情感脆弱的时候,所以,培养完善的人格、健康的个性是德育的目标。德育中的情感教育意在培养协调并激发人的多种心理功能,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能,其目的在于寻求个性的优化。
人的情感常以心境或激情的状态表现出一个人的喜怒哀乐,而人的情感除了天性外,又在社会环境中发展。人的情感更多是在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而且具有更深沉、更坚定的特点,如道德感、美感、理智感……德育过程中,利用榜样的力量进行巧妙的情感迁移,有可能从感情狭隘的状态中去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坚毅的性格、顽强的意志、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有助于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教师要充分挖掘榜样中的情感因素,通过角色效应,将对善恶美丑的褒贬转化为学生的心理体验和心理活动,并以此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社会上的先进人物,校园中的全优生、三好学生,都可以作为榜样教材,把他们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形象化,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时代的要求、做人的标准。而且他们有血有肉,其事迹多半丰富而有感染力,容易使学生动情,激动他们产生学习的愿望,产生积极追求并积极效仿的激情。一般来说,学习榜样人物事迹大致有这样几个阶段:先是榜样人物事迹使学生动情、动心,有惊叹、佩服、敬慕之心;再是这些事迹内化为学生的认识、需要、激情,产生跃跃欲试之念;最后见诸行动或模仿,由于模仿进而化为自身自觉的行为。
学习榜样人物,教师要牢牢抓住以情感人这一条,培养学生惊叹之情、敬佩之情、仰慕之情、效仿之情。情感体验即是一种接受,又是一种移植,是一种“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的感染,所以这些都有益于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正处于情感发展时期,在德育过程中巧妙、正确地利用情感迁移引导他们理解一切美好的东西,接受美,追求事物的内在美,并奋发努力创造美。
教育在学生德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在于教师要在教育中以感情培养情感。罗曼·罗兰说:“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先有。”一个合格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态度,还要热爱学生,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德育中情感教育的优势,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人才。
作者简介:
苗翠野(1959—),女,汉族,山西省河曲人。石家庄铁路运输学校基础部政治教研室讲师。2005年,在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进修在职研究生,专业为基础心理学。
一、德育中情感教育原则具有巨大的感染功能
情感具有感染性,有着极大的传播和扩张作用。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别人,使别人产生同样的或与之有联系的情感。青年学生的情感内容日益丰富,情感体验不断变化。在德育教学中不仅要晓之以理,还要动之以情。教师一定要注意通过情感的感染来增进学生情感体验,动情入理,使情中有理,理中有情,情理交融,达到以情明理的目的。
教师要把说理教育说到情上,态度要诚恳,出自一片真心,对学生的关心要真心实意。而且教师自身要有激情,要有充沛的活力,用情感打动学生、感动学生,使学生从教师的激情中受到感染,从教师的态度中受到鼓舞,达到一种对道理的共识,使他们产生一种出自内心的动力。这种动力会使他们把认识到的道理,当作一种进取的信念和实践的目标,后进者急起直上,失望者燃起信心,冷漠者出现热情,悲观者勇气倍增……
情感教育这种强大的感染功能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来自教师与学生长期建立起来的情感联系,教师如果对学生用深厚的情感、诚挚的热爱与其沟通,那么情感的感染力会在无形中巨大起来。学生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讲述的道理,经过自己情感的过滤和融化,作出积极或消极的反映,当教师的要求被认为是好意时,就必然在情感上产生肯定、认可的倾向,情通而理达,学生会自愿地接受;反之会使学生心灵的大门紧闭,无动于衷。实践证明,师生之间若能建立起真挚的情感,学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师丰富、健康的个性情感的感染,乐于接受教育,从而使德育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
二、德育中情感教育原则具有巨大的调节功能
青年心理学之父霍尔,把青年期个体情感描写成“急风怒涛”。这一点也不夸张,对成年人来说不易于引起明显的情感体验,却能激起青年人较强烈的情绪体验,甚至导致情绪冲动,他们可以长时间地在精品屋前逗留,只为了看清楚贺卡上的一行小字;他们会为了寻觅一首自己心爱的歌曲费尽心机,这时他们再无往日疲倦的神情。这种现象说明两点:一是学生无法忍受枯燥、单调、乏味;二是他们易被感染,情感的起伏波动很大,比较执着而且情绪化。学生的行为往往是以他们的情绪为转移的,也就是说学生常常表现出以感情支配理智,而不是以理智支配感情。
当学生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表现出来时,正是他们对某种事物或某项活动的体验最积极的时候,这时候德育应趁热打铁,利用情感强大的调节和推动功能,使他们产生一种行动力量,推动他们去追求某种事物或毅然舍弃某种事物,激励他们去改正自己某些行为。他们也会由情感的推动去赞成或反对,拥护或放弃,适应或改造。由此,我们认为德育若置身于学生的情感兴奋中心,发挥情感的调节功能,就能成倍地增加德育的效果。
外国心理学家称情感是“思维的能源”,列宁也告诉人们:“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要运用情感教育的原则,充分挖掘其中的情感源泉,引起愉悦的体验和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使德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情感教育对德育所起的调节、推动作用是难以估量的,德育呼唤着情感。
三、德育中的情感教育原则具有巨大的迁移功能
情感的迁移功能是指个体对他人的情感会迁移到与他人有关的对象上去的功能。心理学研究证明,人总是趋向模仿爱他和他爱的人,这正是“爱屋及乌”的投射反映。因为爱的需要以及由爱产生的价值并不仅朝着一个方向流动,人难免会有产生压抑、困惑、寂寞、疲倦等消极情绪的时候,也难免会有情感脆弱的时候,所以,培养完善的人格、健康的个性是德育的目标。德育中的情感教育意在培养协调并激发人的多种心理功能,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能,其目的在于寻求个性的优化。
人的情感常以心境或激情的状态表现出一个人的喜怒哀乐,而人的情感除了天性外,又在社会环境中发展。人的情感更多是在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而且具有更深沉、更坚定的特点,如道德感、美感、理智感……德育过程中,利用榜样的力量进行巧妙的情感迁移,有可能从感情狭隘的状态中去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坚毅的性格、顽强的意志、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有助于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教师要充分挖掘榜样中的情感因素,通过角色效应,将对善恶美丑的褒贬转化为学生的心理体验和心理活动,并以此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社会上的先进人物,校园中的全优生、三好学生,都可以作为榜样教材,把他们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形象化,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时代的要求、做人的标准。而且他们有血有肉,其事迹多半丰富而有感染力,容易使学生动情,激动他们产生学习的愿望,产生积极追求并积极效仿的激情。一般来说,学习榜样人物事迹大致有这样几个阶段:先是榜样人物事迹使学生动情、动心,有惊叹、佩服、敬慕之心;再是这些事迹内化为学生的认识、需要、激情,产生跃跃欲试之念;最后见诸行动或模仿,由于模仿进而化为自身自觉的行为。
学习榜样人物,教师要牢牢抓住以情感人这一条,培养学生惊叹之情、敬佩之情、仰慕之情、效仿之情。情感体验即是一种接受,又是一种移植,是一种“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的感染,所以这些都有益于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正处于情感发展时期,在德育过程中巧妙、正确地利用情感迁移引导他们理解一切美好的东西,接受美,追求事物的内在美,并奋发努力创造美。
教育在学生德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在于教师要在教育中以感情培养情感。罗曼·罗兰说:“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先有。”一个合格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态度,还要热爱学生,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德育中情感教育的优势,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人才。
作者简介:
苗翠野(1959—),女,汉族,山西省河曲人。石家庄铁路运输学校基础部政治教研室讲师。2005年,在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进修在职研究生,专业为基础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