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导答中的师生互动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x_come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常规教学的主体内容之一。一般说来,为达成预设目标,教师往往以问题为切口,通过艺术化的导答,指点迷津。以期学生觉解并收获幸福。教程的预设多为静态的,我们所期待的是在师生互动的生成中酿出语文味。我们认为,最紧要的是。教师要有灵敏的“嗅觉”,善于捕捉互动中出现的话头,以此为“味料”,拈住不放,穷追尽索。巧妙酝酿,彰显语文味。现结合教学实践,就其手法,援例浅谈一二。
  一、形象点染。在导答对话中,妙用形象的功能,寓理于形,形露于色,往往用一个眼神,一种声响,一套动作(体态语言)加以点染,在形神兼备之中传达出信息,对方心有灵犀,默然意会,双方融入默契神通之境,无以名状的快乐萦于心中。
  在学习《山居秋暝》时,教师要求找出最能表现诗歌主旨的一个字,并陈述理由。
  生1:最能表达主旨的应是“留”字,理由是……
  生2:我觉得是一个“空”字。正如同学所说,山景之明净,山人之勤劳,山风之纯朴,诗人感受到山居之美,由衷地道出了“春草,你随意衰败吧,尘世间的一切,随意吧!(师插说“有出世之意”)我王维可不管这些,留在山中,尽享山居之乐啊!(师插说“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是的,他的心有多“空”啊!
  师:两位同学的看法,有没有“辫子”可抓,是不是“假洋鬼子”?(作在脑后抓辫子状)
  (学生议论一番后,肯定地说:“没有!”“都不是‘假洋鬼子’!”)
  师:如此,“空”与“留”,都源于诗中,那么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了,然而公婆毕竟一家人,应该是统一的吧?
  生3:我明白了,“留”是外在的行为,“空”是内在的心理,两者一表一里,本质上是一个东西,是统一的。
  师:对,本质相同,一体两名,各有角度,哪怕出现背离,也是如此。是不是有点像酒,乍看是水,细品是酒?(生4:有点像庐山。横看成岭,侧看成峰)有点像《阿凡提》中的牢头,一只手高扬起来,面对激愤的探狱群众不停地摇摆:“不准探狱!”一只手却从身后伸出来(师在表述时形象地作摇手和索钱状):真乃“同是清灵山居客,相逢何必论高低”。
  二、取譬类比。下面是《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课堂实录:
  师:诗中“仙人盛会”是诗人精心设计的场面,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1:表达了诗人对仙人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师:说得不错,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嘛。不过,设想,解决了饭食之忧的小康之家的人,会不会向往求温饱那个时代的饭食?过上了自由幸福生活的人,他会不会向往仙人的生活?向往,作为一种虚幻的心理取向,总是离不开另一个参照物吧?
  生2:向往常常与现实相联系,相观照。
  师:对,现实的这一端,对于诗人来说,肯定难受哪,是一(生:事权贵);而诗中的胜景人兽共舞,和谐而又自由,由此。我们可以穿透“仙人盛会”的表象,探到其本意。
  生3:诗人通过精心构建的“仙人盛会”,来表达自己的理想世界,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对约束自由的权贵的鄙视。
  取譬类比是阅读导答中常用到的手段。或化繁为简,深入浅出;或巧妙穿凿,旁敲侧击,迂回曲致。师生在导答对话中因情趣理趣的融通而享受到语文味的快乐。
  三、因势激浪。上鲁迅的小说《祝福》这一课时,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有个小插曲。
  师:小说的中心人物是一(学生:祥林嫂。) (师板书“祥林嫂”三个字)这三个字隐含什么信息?
  生:她是祥林这个人的妻子。
  师:表象义出来了,深层义呢?(生抓耳挠腮)你的座位是第五排第三列,对吧?那我以后上课就叫“第五排第三列的来回答问题”,你有何异想?
  生:我有名有姓,当然不舒服了。即使是名人的后代,怕也不大舒服。
  师:子名戴父帽,未行成人礼的男儿不舒服,那成人祥林嫂呢?
  生:本来有姓有名,却不呼其名,一生戴上丈夫的帽子来辨称,成了丈夫的附属品,可见妇女地位卑微到了不能再卑微的地步。
  因势激浪,是在特定的课堂背景下,在导答对话中,拈住话头。突起波浪,在思想的冲荡中轻加点拨,便于学生喜摘“桃子”。这种手法是点缀课堂不可或缺的花边和插曲,它多用于无疑处生疑的教学情境。
  四、异处生花。在讲李清照的慢词《声声慢》时,教师说:“还是让我们先齐诵一遍,好吗?”
  学生1(脱口而出):“不好!”
  师(惊讶):“怎么不好?”
  生2:因为这首词语速很慢,语气低缓,字字句句透露出家国之难和失夫的痛苦,那么痛切,齐诵,能读出这种情感来吗?
  师:有道理,是什么支撑你这种想法的?
  教师顺势而下,让学生拈出词中的意象和典故,引导学生分析,并及时点拨归结。然后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审读词句上,掀起一轮读的风暴,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异处生花也是常用到的一种手段,因课堂难以预测的因素(如学生),入境的教师,主动放弃原预设环节,机智灵活地选择与教学预设相异的视角切人文本,循序而人,引发思想和情感的交流与碰撞,在异彩纷呈中几经周旋。达成目标,比之正面切人毫不逊色,有异曲同工之妙。
  五、逼空入境。学习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你是怎么理解尾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
  生1:人生如梦,转瞬即逝,表现了词人悲观的处世态度。(这是思维定势使然)
  师:如此,那么像官场失意后的李白慨叹“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准备随时骑鹿行走于大唐山水之间,作他的逍遥游,有出世思想?
  生1:嗯,是的。
  师:那苏轼是怎么表现出出世思想的呢?
  生2:洒酒酹月。
  师:哦,宣泄方式不一样。洒酒酹月,意欲何在?
  生3:明月当空,月长人短,月是历史的见证者,期望月给个公平吧。
  师:联系全词看,苏轼要明月见证什么?
  生4:同是英雄的凌云壮志。当年的周瑜年青有为,功成名就;而苏轼早生华发,壮志未酬,想到岁月不饶人,时不待我,心里着急啊!
  师:那同李白一样有出世思想?
  生5:不,李白是在官场“事权贵”不爽的情况下转向逍遥游,才选择出世的;苏轼是执着的,心总是热的,是人世思想。
  师:那词中表达了——
  生6:表达了历经坎坷的词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以及壮志未酬的愤激之情。
  逼空入境,是导答对话中,特别是纠错时用到的一种手段。教师往往经过快捷地思考甄别分析,敏锐地拈出“味料”,层层铺设,设法引导荒误的思想拾级而上,逼入绝境,使学习者在跌宕摇曳中有恍然大悟的意趣之美。
  六、拓展深化。学习《世间最美 的坟墓》时,老师是这样结束的:
  师:最美的坟墓,是外在的朴素美与内在的人格美的和谐统一,别说她不高,她是一座高耸入云的精神上的珠穆朗玛!同学们,你认为还有哪些最美的坟墓?
  生1:昭君墓……
  生2:武则天的无字碑……
  生3:一代巨人周恩来,鞠躬尽瘁,死后骨灰撒向神州大地……
  师:有道是“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无数的英雄和历史启示我们,最美的碑建在历史的大柱上。建在人民心里。我个人认为,透过最美的坟墓,其本质是最有人气。最有人气=特长 容量 人格,让我们在不断的学习中炼出个性特长,在大千世界的熔炉里炼出阔大的容量和不凡的人格,我相信,明天可期,让我们一起朗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的词句共勉吧——“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作为语文味的生成因素,教师因势利导,因时而化,顺势造境,或思接千载,给人一鉴天光;或深度发掘,尺水兴波;或戛然而止,含蓄蕴藉。它是对文本内容的拓展深化。是个人激情与才思的释放,是文化精神的散发。有素养的教师总是能营造并抓住这种怡情淑性的机会,催生语文味,从而净化心灵提升人格。
  其实,在阅读教学导答的互动生成过程中,功底深厚的教师随时都可能因情思的释放和手段的妙用而闪现智慧的灵光,使语文味萦绕课堂。从主导者角度讲,它是主导者蓄积着的语文味艺术地释放的过程,其外在的表现形态是丰富多彩的,可能是熟语、时尚语、诗语的随机而出,修辞格、典故的灵巧串用,妙语连珠;可能是特定语境下声情并茂的美读;可能是形象生动的体态语的展示;可能是幽默、打诨诸成分的有机渗透……主导者常常运用挑逗、拈联、点拨、跌宕、渲染等手段,意在打通文本与生活的通道,让文本精神在心灵的池塘中荡起涟漪,从而把教学推向一个高度。
  导答的本质是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有功底的教师往往以自身浓厚的语文味为磁源,在师生共建的磁场里,强力发散个体的语文味,尽情呈现文本之美,才思之美,人格之美,技巧之美,语言之美。以及由此而生的其乐融融的氛围之美。引发学习主体语文味的生成,催生出“一花引来万花开”的胜景;彼此又在生成的语文味的磁场里互相生发、传导。酝酿并形成更强大的语文味磁场。如此辗转辐射渗透,两者相长相乐;主导者在主体者学习欲望增强、品味提升、收获幸福的同时,也消受着“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的快乐,达到双赢之效。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味的生成,可以说是教师的综合素质(包括对语文学科内环境的净化,知能功底的厚实,对文本个性化的品咂,富赡的情思和因长施教的策略等等)的土壤上绽开的智慧之花。
  很多人在回顾老师的印象时。几乎都有这样的体验,他们并不记得老师授以知识的过程,烙在记忆深处的往往是老师讲课时的一种动作情态、一句富含机智的幽默语、一种特定的人文情境……可见,浓厚的语文味是伴随人成长并回味终身的幸福元素。 倡导语文味旨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获得幸福生活的能力。语文味是为了达成预设目标,在教学互动的过程中,在激情的驱动下,才情与智慧的自然流露,它富含着机智和理性。是本色当行;不是搞笑,也不是哗众取宠。如果游离了文本、教学个性和学生心理,只会流于庸俗与浅薄。
  从诸多的“串味”“变味”的阅读课例来看,语文味的不纯正,并不是语文学科和文本的个性乏美,很可能是教学个体的语文味过杂或过寡;一个语文味不纯正的教师,他的课堂总是怪味杂陈或淡乎寡味或索然无味的。所以说,要使课堂酿出浓浓的语文味,让幸福的祥光照进课堂。教师必须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饱满的激情。
其他文献
彭玉平,江苏溧阳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为中国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华诗教学会理事、副秘书长。曾于《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中华文史论丛》等刊物发表论文120余篇,有《诗文评的体性》(北京大学出版社)、《人间词话疏证》(中华书局)、《中国各体文学学史·词学卷》等著作多部,独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宋代乐语研究》和《王国维词学与
宜昌市一中语文教研组是一个教师素质优秀、教育理念先进、教学特色鲜明、同事关系和谐的团队,在教学中我们本着“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塑造诚信、善良、坚毅、睿智人格”的宗旨,既传授学科知识,又坚持以育人为最终目标,多年来全组教师精诚团结,密切协作,体现了极强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在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探索道路上坚定前行,踏出了一条宽阔光明的道路,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一.教师团队  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是学校取得教育教
当我接到电话的时候,我怎么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一个在军训的时候和哥哥迈着矫健的步伐,喊着嘹亮口号的孩子,怎么会在课堂上大喊大叫:一个课堂发言积极,在第一周的时候就自荐当班长的孩子会推翻老师的讲桌,将粉笔撒满一地:一个用了我近一个半月时间调控的学生居然变本加厉的回到原点。  记得第一学期我们班开了一次家长会,我特地要求他们一家留下来,时间快到12点的时候。我与他们一家在教室里开始了沟通,两个孩子也懂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要沟通课堂内外”,“拓展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这些都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突破单纯的本本主义,进行延伸和拓展。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拓展呢?  (一)知识维度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作为语文教育主阵地的课堂是语文教材和语文学习拓展与开放的重要
谭恩美是当代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在美国和中国都有着广泛的影响,“是英语世界的文学批评界与汉语的文学批评界所认可的小说作家”。因此,邹建军教授选择她作为自己攻读博士学位的选题,就美国的华裔作家而言,可以说是慧眼独具。关于谭恩美的研究,我国已经有学者作了这方面的先期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如何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前进,这不仅是对他的考验,也是对他的期望。他果然不负众望。
文章是表现生活、交流思想的载体,别人读了你写的文章,总希望从中感知一些新的东西,领悟一些新的见解。没有新意,老炒“现饭”,别人当然不爱看。因此,作文必须翻创新意。从创新涉及的对象来看,主要是指立意、选材、构思、语言四大方面。创新的目的就是要使我们的作文具有个性。为了表现这种个性,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  一.突破选材的框子,追寻选材的个性。选材要创新,一是要认识生活的“多元”。生活是广阔的、多元
孙绍振,1936年生,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初中实验教材主编。著作有《文学创作论》《美的结构》《论变异》《当代文学的艺术探险》《审美价值结构与情感逻辑》《挑剔文坛》《孙绍振如是说》《怎样写小说》《直谏中学语文教学》《幽默学全书》《幽默逻辑探秘》《你会幽默吗?》等。散文集有《面对陌生人》《灵魂的喜剧》《美女危险论》《
在美丽的巢湖之畔,在庐州的包河一隅,六年前的6月28日,一所备受瞩目的学校开始启动,在省、市、区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下,9月1日这所学校正式开学,省教育厅程艺厅长等领导为学校成立揭牌,合肥市教育局正式命名其为“合肥市阳光中学”。  阳光中学是一所非常年轻的学校,可是这个年轻的生命却以蓬勃的干劲,饱满的热情在短短六年的时间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学校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成绩位列合肥市前列。2009年学校被评为
对立统一是事物存在的重要法则。老子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也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若稍加考察,我们就会发现即便在作文中也广泛地存在着这种对立统一的法则。因此,指导学生学会辩证地思考认识问题,学会从问题的对立中找到统一,把握双方的变化,由此及彼,相辅相成,这不仅有助于作文时顺利地打开思路,而且有助于把文章写得充实饱满深刻透彻。笔者以为作文中有以下四组重要对立关系的意义及作用,值得认真把握
《初中语文教与学》2013年第3期全文转载了吴明老师的《中考阅读题“命题出错”现象批评》(下文简称《批评》),文章对2012年某省的《青春》一文的中考命题提出了批评。读后很有同感,但仍感觉《批评》一文分析不够透彻,于是查找试题出处,对整份试卷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做了思考。  现将试题呈现如下: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17—21题(13分)  青 春  塞缪尔·厄尔曼  ①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态;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