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互动,打造高中地理高效课堂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ssddnn_ccssddn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它还承担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任务,因此,高中课堂的教学模式应该变革课堂中“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本文对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地理师生互动式课堂进行研究。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师生互动
  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良好的师生互动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学生在与教师互动交流的过程中,会逐渐提高对地理课程的兴趣,对掌握地理知识以及拓展思维等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与学生时刻保持交流状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消除学生的紧张感,让学生敢于发言、敢于交流,最终实现满意的教学效果。
  一、疑为思之始,激发学生思考
  教师可以通过课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课堂,使其参与思考。在老师与学生共同探讨高中地理问题的过程中,围绕课堂教学内容和重点提出问题,激励并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或者提出看法,从而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促使其获得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和途径。高中地理教材上其实有很多读图思考,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有价值的问题去激发学生的热情,营造课堂气氛。从以往的教学经验看,我们提出的问题不宜过浅,过浅无法激起学生的征服欲,与学生的交流中我也常听他们说每完成一道难题时,总会产生莫大的成就感,这就说明问题的解决可以激起学生的兴奋感。当然我们提出的问题也不能过深,课前引入的问题主要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时间就不宜太长。
  比如:“地球的运动”中我们可以提问学生:学校标准田径场走向是南北方向还是东西方向?为什么?对学生而言,一旦对这个问题产生思考,就说明他们已经进入了本堂课的学习。课堂问题设计的基本前提是“疑”,由“疑”入手,给学生营造一个带有探究性质的学习氛围,通过新材料、新情境、新视角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宽松的思维时空中思索、辨析,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实现认知的重组和思维的创新。由“疑”入手还能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需求,在存疑、追疑、思疑、解疑的过程中,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创造的探究动力。
  二、合理设置问题,展开课堂讨论
  在课堂中开展激烈的讨论,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层次理解。教师在设置问题引导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问题要难易结合,并且按照先易后难、逐层递增的方法,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及时恰当地给予引导,让学生独立完成,并保证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培养学生的讨论习惯。
  具体实施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方法。比如,教师可以在班级内进行分组,在解决问题时,每个小组的成员先在各自组内进行讨论,之后各组之间再进行讨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指导,得到最终的结果。以学习南北方地区知识为例,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南”、“北”两组,要求学生通过查找教材以及其他资料,掌握关于南方和北方地区的内容,之后两组再进行阐述,这样,两组之间互相补充、互相学习,在交流的过程中轻松掌握了知识,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三、开展辩论赛,激活地理课堂
  除了问答式的互动方法之外,一些活泼有趣的互动方式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而开展辩论赛是非常好的方式。教师在选择辩题的时候,要注意结合教材内容,要确保通过一场辩论赛,学生能有收获,切不可只流于形式、华而不实。
  比如,以“工业发展与工业污染之间的冲突”为辩题,教师可设置如下辩论赛:正方认为工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发展重于工业污染;而乙方认为工业污染影响人类生存,不能舍大保小。目前我国工业发展与由其带来的环境污染是热门话题,也是高中地理的教学内容。在辩论开始之前,教师要给学生留下搜集材料的时间。除此之外,为了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教师可以选择一方加入其中,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学生参与的热情会大大提高。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辩论赛结束之后,要进行客观的评价,并回归教材内容。这样,能够趁热打铁,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会更加深刻。
  四、注重及时反馈,强化正确反应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课堂师生互动时教师要关注学生参与的“量”与“质”。“量”体现在主动参与学习的人数,学生活动时间比重大于教师活动时间。
  “质”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与教师、其他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交流,在互动中实现心態的开放、个性的张扬和创造性的解放,感受学习的乐趣。这就要求教师营造和谐民主的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尊重每一位学生,对学生表达良好的教师期望;在非言语互动方面注意眼睛接触、面部表情和与学生的空间距离,注意身体姿势;师生互动对象的时间分配上在学习成绩、家庭、座位、性别上注意公平性。没有师生任何一方的积极参与,就会形成“师动生不动”或“生动师不动”的现象。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的书面作业要认真批改,多表扬和鼓励,从各种渠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画图作业或者小组合作的作业,一对一地检查作业,教师要及时抽查,给予评价。
  五、组织课外活动,提高师生接触度
  教师应该定期带领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提高教师与学生的接触度。在课堂外,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感情更加容易培养。教师要把握课外活动的时间,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培养师生感情。我国地广物博,教师要利用一切教学资源,让学生实地体验,这对提高学生的地理成绩也有很大帮助。
  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要积极响应这一号召。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工业园、展览馆、科技厅等,让学生与自然和社会有更广的接触,帮助学生存储有用的信息资源。对于一些难以参观的地形等,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示,选择合适的图片、视频等来进行展示。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要从多方面带领学生感受地理知识的魅力,培养学生对地理的热爱之情。在课外活动的开展中,教师要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讲解,在潜移默化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六、结语
  新课程改革给互动式高中地理教学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高中地理互动教学模式的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在课堂实践中不断总结创新,才能使其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柏林.高中地理课堂师生互动的有效观评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1):37-40.
  [2]毛恒禄.高中地理课堂师生互动策略漫谈[J].关爱明天,2015(11).
其他文献
高中数学课程对于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思维起着基础性作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能阅读、理解对问题进行陈述的材料,能综合应用所学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包括解决在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正确地加以表述,建立恰当的数学模型,利用对模型求解的结果加以解释。它是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基本数学能力的综合体现。高考数学科的命题原
期刊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新课标的逐步实施,要想激活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气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就要求教学应围绕学生的需要展开。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当大胆尝试实践教学,改变以往“教师为主导”的模式,努力唤醒、激励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与教师共同参与教学活动。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树立“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本文基于一些教学实践,对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行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其中的重点教学内容,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求全面开展素质教育,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方面存在很多不足,为此文章针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并分享科学的教学方式,旨在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阅读能力;重要性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