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玉林市番石榴焦腐病的病原菌鉴定

来源 :植物病理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kjn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番石榴(Psidium guajavaL.)为桃金娘科(Myrtaceae)植物,是我国南方的重要经济作物[1],在海南、广东、广西、台湾等省(区)均有种植[2].2015年广西玉林市自福建引进台湾番石榴品种西瓜芭乐(果肉呈粉红色),至2019年玉林市已种植500多公顷.2019年10月从广西玉林市玉州区西岸村采集的西瓜芭乐番石榴果实,在室内放置2~3 d,在果实脐部中心出现许多黑色小点、周围呈褐色水渍状的病斑,10~15 d后整个果实腐烂,症状特征与Gao[2]报道的番石榴焦腐病(Botryosphaeria rhodina,现名为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theobromae[3])症状类似,但病原菌特征不同,本研究中的番石榴焦腐病病原菌分生孢子单胞、无色,而Gao[2]报道的焦腐病病原菌分生孢子双胞、暗褐色.为明确采自广西玉林市番石榴焦腐病的病原菌种类,本文采用形态学与分子系统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病原菌鉴定.
其他文献
实验室前期已经对禾谷镰刀菌中116个蛋白激酶进行了鉴定,发现FgSID1基因(FGSG_07344)敲除突变体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存在严重缺陷,但其在禾谷镰刀菌中的具体功能却未被详细报道.本研究通过表型分析和亚细胞定位等实验明确了FgSid1在营养生长、有性发育和致病性等方面的功能.本研究发现FgSID1基因敲除突变体菌落生长速度显著变慢,分生孢子隔膜数量减少且产孢量下降;在有性生殖阶段,FgSID1基因敲除突变体的子囊壳形态和大小均正常,但子囊畸形且子囊孢子形成有缺陷;此外,FgSID1基因敲除突变体只能侵
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主要侵染马铃薯和烟草等茄科作物,给世界农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本文对测定的23个及GenBank中注册的52个中国PVY分离物ORF序列进行了系统发育、重组和选择压等分析.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根据ORF序列可把我国75个PVY分离物和国外30个参比分离物分成O、C、E、NTN-NW(SYR-Ⅰ型)、NrTN-NW(SYR-Ⅱ型)、NTN(NTN-a型)、NTN(NTN-b型)、NA-N/NTN、Eu-N、N-Wi(N:O型)和N-Wi(N-Wi型)等11个分
稻瘟病菌引起的稻瘟病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DNA修复对维持基因组的完整性具有重要作用,为了解析DNA修复基因在稻瘟病菌致病过程中的功能,本试验对稻瘟病菌DNA损伤检控点蛋白MoRad26进行了功能分析.首先我们利用同源重组的方法获得了MoRAD26基因的稻瘟病菌敲除突变体.表型观察发现MoRAD26缺失突变体的致病力下降,对DNA损伤胁迫和H2O2胁迫更加敏感,但是对稻瘟病菌的生长、产孢以及分生孢子萌发和附着胞的形成没有明显影响.进一步分析表明,敲除MoRAD26基因降低了稻瘟病菌侵染菌丝的扩展能力进而影响
为明确近年来安徽省小麦白粉病菌群体的毒性及其变化,利用41个鉴别寄主对安徽省2010、2015和2019年小麦白粉菌群体进行了毒性监测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病菌群体对抗性基因(组合)Pm3c、Pm5a、Pm7、Pm19、Pm3d、Pm17、Pm6、Pm1a、Pm3a、Pm3f Pm8、Pm1+2+9和Pm3e的平均毒性频率大于70%,表明这些抗性基因或组合在安徽省小麦生产上已丧失抗性,不能在抗病育种中继续使用;对Pm12、Pm21、Pm16、Pm1c、Pm35、Pm13和Pm2+ MLD的毒性频率小于20
小西葫芦黄花叶病毒(zucchini yellow mosaic virus,ZYMV)是瓜类作物主要病毒之一,严重威胁瓜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在ZYMV甜瓜分离物CH-87侵染性克隆基础上,利用同源重组策略在NIb和CP编码序列之间插入了eGFP,命名为pXT1-ZYMV-eGFP.将pXT1-ZYMV-eGFP转化农杆菌并接种西瓜和甜瓜,结果发现pXT1-ZYMV-eGFP可以系统侵染西瓜和甜瓜,引起典型的花叶症状,在紫外灯下发病植株呈现绿色荧光.经摩擦接种证实,该克隆接种后所产生的病毒子代可以稳
由小麦赤霉菌(Fusarium spp.)引起的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生产中最主要的病害之一,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为明确目前湖北省小麦赤霉菌种群的组成、毒素化学型的分布及对杀菌剂的敏感性现状,本研究于2018年采集分离了96株小麦赤霉菌菌株,经TEFI-α基因鉴定,78株为Fusarium asiaticum,18株为F.graminearum,表明湖北省小麦赤霉菌的优势群体为F.asiaticum;利用特异性片段扩增法鉴定了菌株的毒素化学型,结果表明湖北省小麦赤霉菌菌株以3A DON化学型为主,占供试菌
由致病性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引起的根腐病严重危害果蔬生产,但非致病性镰孢菌可作为潜在的生防菌.为筛选防治根腐病的非致病生防镰孢菌,从京津冀设施大棚采集茄科、葫芦科果蔬78份根际土样中分离2402株真菌,筛选出对致病性尖孢镰孢菌(F.oxysporum)具有拮抗效果的真菌173株.利用镰孢菌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从中筛选出28株候选镰孢菌;通过镰孢菌发酵液泡根进行安全性测试,筛选出对寄主黄瓜幼苗安全无害的镰孢菌菌株4株(1418、1441、1436和1473).进一步通过镰孢
蜡质芽胞杆菌AR156是一种根围促生细菌,可以诱导拟南芥产生对丁香假单胞番茄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tomato DC3000,Pst DC3000)的系统抗性(Induced Systemic Resistance,ISR).本研究发现,AR156预处理植物后接种病原菌Pst DC3000后的0min~60 min内,能够迅速激活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 MPK3和MPK6的表达.同时,AR156可
研究经比基尼链霉菌(Streptomyces bikiniensis)HD-087发酵产物脂肽处理后的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菌丝体内的几丁质酶活性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的变化情况,分析chit基因和β-1,3 glu基因的表达量变化,旨在探究脂肽抗稻瘟病菌的作用机理.采用HPLC分析法鉴定了S.bikiniensis H-D-087产生的脂肽种类,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稻瘟病菌菌丝中chit基因和β-1,3 glu基因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表明S.bikiniensis
为明确葡萄霜霉菌对枯草芽胞杆菌与嘧菌酯协同的反应,采用显微表型观察明确枯草芽胞杆菌与嘧菌酯协同对葡萄霜霉菌的抑制作用,RNA-seq分析葡萄霜霉菌基因对枯草芽胞杆菌与嘧菌酯的协同表达,并通过qRT-PCR验证显著差异表达基因,通过荧光强度和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对重要代谢成分活性氧和ATP酶的影响.结果 显示,枯草芽胞杆菌与嘧菌酯协同对葡萄霜霉菌的抑制作用为98.87%,孢子囊明显干瘪,内含物大量释放,与细胞壁明显分离,明显优于单独处理;葡萄霜霉菌对枯草芽胞杆菌与嘧菌酯协同反应共有1116个(上调305个,下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