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医生巧治富贵病

来源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ohoku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朝朱丹溪:不给老人吃“好吃的”
  朱丹溪生于元朝初期,非常孝顺,但他却不给老人吃特好的东西。
  朱丹溪认为,人老了以后脾胃的功能减弱,很容易出现虚热,那些带有热性的食物,比如烧的、烤的、香辣的、肥腻的,最好别给老人吃。当时的人们曾问他:“你什么好吃的都掖着藏着不给父母吃,这样做岂不是背离孝道吗?”
  朱丹溪说:“孝道有两种。一种是让父母纵一时之快,有好吃的往狠了吃,积久必为灾害;另一种是让父母平淡饮食,虽然嘴上亏点,但也没什么病。这两种情况相比,哪个是孝顺呢?”
  宋代钱乙:若要孩子久安常带三分饥寒
  钱乙很擅长治疗小孩的病,周围乡亲们都称他为“钱小儿”。据传,宋神宗听说了钱乙之后,特速派人把他请到了北京给姐姐的大女儿看病。
  钱乙到了公主府邸之后,立即开始看病。他观察到孩子身体瘦弱,脸色枯黄,经过详细诊断之后,钱乙说:“请公主恕我直言,你女儿患的是富贵病。”
  钱乙解释说:“大凡有钱人家的孩子,吃穿过分讲究,吃的油腻多了,脾胃阻滞,不思饮食;穿得过分暖和,又缺少锻炼,难御风寒。如不加注意,即使这次孩子病好了,以后还会再犯的。”
  钱乙先给公主的女儿开了调脾胃的药,又告诉公主说:“若要孩子久安,须依我三件事:一要常带三分饥寒;二要控制每天饮食的次数,以免伤及脾胃;三要穿着薄些,多让孩子到户外活动活动筋骨。如此,才能健康无疾也。”
  唐代王焘:用蚂蚁来确诊糖尿病
  《黄帝内经》称糖尿病为“消渴症”,就是消谷善饥,容易口渴。
  在唐朝,有位叫甄立言的医学家指出,消渴症患者的小便是甜的,有水果味。此结论被唐朝另外一位名医王焘所用,最早确诊了糖尿病。
  那时王焘的父亲整日口渴,饭量大增,身上还长了不少疖疮,病情越来越重。王焘亲自照料父亲,一天,他偶然发现父亲的小便有水果味,于是想起了甄立言的话,并尝了尝,果然是甜的。于是,他针对消渴症,给父亲治疗,父亲的病终于好转了。
  王焘把这些经验写进了《外台秘要》一书。后来,他让患者把小便尿到地上,通过观察蚂蚁是否食之,以及蚂蚁多少来确定患者的病情缓急。
  (摘自《健康必读》)
其他文献
胡女士三十多岁,生完孩子后总是在春季、秋季皮肤发痒,起小红点,这种情况连续出现了6年多。检查发现她对羊毛脂醇类、香料混合物类、氯化物类等多种物品过敏,诊断为过敏性皮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曹操在《龟虽寿》中传递了一种积极的人生理念:寿命是由自己掌控的,只要注意保养,即使有点小病也能益寿延年。北京老年医学
6月21日,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三夏扶贫慰问暨市场调研走访活动青岛站圆满结束。本次活动共计走访5个翻转犁用户,向每个用户赠送了1000元配件及防暑用品、8桶16L油品,由山东
庄子主张一切顺其自然。他的人生态度,可以用8个字概括,即:少私、清静、寡欲、乐观。  庄子是我国战国时期杰出的哲学家,他终生不仕,一直过着贫困生活,有时甚至以编织草鞋为生。但他84岁寿终,可以说是古代的老寿星。  少私 庄子认为,人对物欲的“私心”是万恶之源,百病之根,一有私心,必然会伤身害命。一个人如果能够保持平易恬淡的心态,“无为而治”,没有私欲,那么邪气就不能侵入,就不会形劳精亏导致积劳成疾
按照行业发展规律判断,目前国内农机市场正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产品升级、结构调整、增速趋缓”等为主基调,国内农机竞争力提升和刚性需求国产化满足将成为主要发展方向
1月16日,由中联部经济联络中心党支部与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党支部共同举办的“精准扶贫”党日活动在河北省行唐县上方乡东井底村举行。中联部经济联络中心副主任俞小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