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师应掌握一定的阅读指导策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数学阅读往往需付出艰苦的努力和顽强的意志,很少有学生会把读数学书当作一件快乐的事,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和帮助,激发学生阅读的动机和兴趣,指导学生掌握数学阅读的方法,循序渐进,使学生从愿读转变到会读,最后上升为乐读。
一、激发阅读兴趣
1.挖掘数学的美育因素,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
“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 数学具有自己美的价值与活力,比如美的图形、美的命题、美的解题方法等,要让学生充分感受体验它的美。
(1)体验简单美。简单性是数学美的基本内容之一。法国哲学家狄德罗说过:“数学中所谓美的问题是指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而美的解答是指一个复杂问题的简单解答。”数学中简单巧妙的解题方法就是一种简单美,精炼的数学语言又是一种简单美。
(2)体验形式美。数学对象以形式上的对称、和谐、简洁,总给人的观感带来美丽、漂亮的感受。比如:几何学常常给人们直观的美学形象,美观、匀称、无可非议; 学完圆的知识后,让学生欣赏老师用圆规画的各种漂亮的图案。
(3)体验创造美。在解决问题中,一个别出心裁的奇妙想法,叫人拍案叫绝,这种数学解题中的奇异性,是一种创造美的体现。数学教学中,对题目的推广转化为“一般”也是一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形式。以特例作为研究起点的构思,给人以奇异的美感,也是对学生创造美的愿望的一种满足。
2.走进生活感受数学的巨大作用,激发阅读的兴趣
数学不仅以其抽象、精确、广泛的特性走进了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成为百科之首,而且还是一门美的学科。数学美的例子俯首可拾,利用数学向学生进行数学美的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而且还可以陶冶情操,形成一种高境界的审美观点,增添学生的兴趣。如:平时带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体验数学的随处可见,用途广泛。比如校门的伸缩门里面的形状为什么是平行四变形的?自行车的轮为什么是圆的,轴心为什么放在圆心?让学生研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而提高阅读兴趣。
二、创设问题情境
有没有兴趣,阅读的效果很不一样,带着一定的问题去读,可以使学生从机械阅读向意义阅读转化。“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如果适当地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问题要精辟而具体,要有针对性,新而有趣,要有适当难度,富有启发性。 我们可以通过呈现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现象,设置悬念;或提供几个相互矛盾的方案、解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学生阅读兴趣。
三、探究有效的阅读方法
1.老师介绍好的阅读材料
鼓励学生去阅读数学的一个有效方法是给以好的阅读材料。因此要有一本好的数学读物和学生一起探索。如我针对我们班大部分同学的《数学小灵通》《小数报》《时代学习报》中有很多好的阅读材料,合理地、坚持有效地利用。让有不同解法或解法独特的学生当老师上台讲解,学生感到非常的光荣;让每个学生轮流准备讲解一道喜欢的题目;设立每月数学小博士、群星闪耀、今天我能行等激励制度;有时在教室里以吸引人的方式经常陈列或张帖一些有趣的数学材料,激发学生的阅读的兴趣。
2.培养好的阅读习惯
(1)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对于不同的阅读内容,提出相应不同的阅读要求和采用有效的阅读策略。数学阅读的过程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性质,向学生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使阅读更有效。
(2) 手脑并用,主动阅读。手脑并用的阅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数学阅读要求一种主动式阅读,主动式阅读要求在阅读的适当地方,主动通过思维去概括或预测出(可能不是那么准确地)下文将要给出的结论(定理、公式、推理结果等),而不是直接阅读课本上给出的这个结论。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极开展自我启发思维,对教材中提供的“原材料”主动进行抽象、概括、分析、综合、归纳、猜测,从而来自我构建实质意义上的、而非人为的数学知识“产品”,进而将知识产品纳入到已有认知结构中。因此,在数学阅读方法指导上,教师应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应不断地在适当地方暂停下来,而进行主动思考,力求做出一些个人猜测、估计,养成主动式阅读习惯,而不是接受现成的结论,数学阅读的目的是去发现。数学阅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读写结合,手脑并用,能促使思维展开,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途径。
(3)增强理解,提高速度。数学阅读的核心目标在于理解,包括通过联想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对知识系统化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善于捕捉数学问题并回答问题。 能否根据阅读材料提供的信息进行语义转换和语句分析,是阅读理解的关键,也是阅读能力水平的标志。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和训练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从而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3.需注意的几个问题在阅读教学中,除了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精心组织问题,选择阅读指导方法外,还有几个问题需特别注意
(1)合理安排阅读时间,控制阅读进程。 时间太长,影响教学进度,也不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时间太短,学生来不及思考,阅读也就会流于形式。
(2)及时反馈阅读信息。 教师可采用提问、练习、互相讨论等方式加强信息交流,检查阅读效果。 随时发现问题,使指导更具针对性。
(3)要鼓励学生主动地阅读,课内读,更要课外读,不仅读课本,还要学会选择参考读物。指导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把读书心得上升为数学小论文。今年班内有多名学生的数学小论文已获省级奖项。
(4)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阅读习惯安排阅读。 一开始,低年级的学生阅读能力较弱,可采用讲读结合的方式,设置较详细的导读提纲,逐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相对较强,可适当精减导读提纲,减少讲读。
(5)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打开数学阅读这扇门,让每个孩子的人生更“闪亮”!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中心小学)
一、激发阅读兴趣
1.挖掘数学的美育因素,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
“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 数学具有自己美的价值与活力,比如美的图形、美的命题、美的解题方法等,要让学生充分感受体验它的美。
(1)体验简单美。简单性是数学美的基本内容之一。法国哲学家狄德罗说过:“数学中所谓美的问题是指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而美的解答是指一个复杂问题的简单解答。”数学中简单巧妙的解题方法就是一种简单美,精炼的数学语言又是一种简单美。
(2)体验形式美。数学对象以形式上的对称、和谐、简洁,总给人的观感带来美丽、漂亮的感受。比如:几何学常常给人们直观的美学形象,美观、匀称、无可非议; 学完圆的知识后,让学生欣赏老师用圆规画的各种漂亮的图案。
(3)体验创造美。在解决问题中,一个别出心裁的奇妙想法,叫人拍案叫绝,这种数学解题中的奇异性,是一种创造美的体现。数学教学中,对题目的推广转化为“一般”也是一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形式。以特例作为研究起点的构思,给人以奇异的美感,也是对学生创造美的愿望的一种满足。
2.走进生活感受数学的巨大作用,激发阅读的兴趣
数学不仅以其抽象、精确、广泛的特性走进了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成为百科之首,而且还是一门美的学科。数学美的例子俯首可拾,利用数学向学生进行数学美的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而且还可以陶冶情操,形成一种高境界的审美观点,增添学生的兴趣。如:平时带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体验数学的随处可见,用途广泛。比如校门的伸缩门里面的形状为什么是平行四变形的?自行车的轮为什么是圆的,轴心为什么放在圆心?让学生研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而提高阅读兴趣。
二、创设问题情境
有没有兴趣,阅读的效果很不一样,带着一定的问题去读,可以使学生从机械阅读向意义阅读转化。“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如果适当地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问题要精辟而具体,要有针对性,新而有趣,要有适当难度,富有启发性。 我们可以通过呈现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现象,设置悬念;或提供几个相互矛盾的方案、解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学生阅读兴趣。
三、探究有效的阅读方法
1.老师介绍好的阅读材料
鼓励学生去阅读数学的一个有效方法是给以好的阅读材料。因此要有一本好的数学读物和学生一起探索。如我针对我们班大部分同学的《数学小灵通》《小数报》《时代学习报》中有很多好的阅读材料,合理地、坚持有效地利用。让有不同解法或解法独特的学生当老师上台讲解,学生感到非常的光荣;让每个学生轮流准备讲解一道喜欢的题目;设立每月数学小博士、群星闪耀、今天我能行等激励制度;有时在教室里以吸引人的方式经常陈列或张帖一些有趣的数学材料,激发学生的阅读的兴趣。
2.培养好的阅读习惯
(1)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对于不同的阅读内容,提出相应不同的阅读要求和采用有效的阅读策略。数学阅读的过程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性质,向学生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使阅读更有效。
(2) 手脑并用,主动阅读。手脑并用的阅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数学阅读要求一种主动式阅读,主动式阅读要求在阅读的适当地方,主动通过思维去概括或预测出(可能不是那么准确地)下文将要给出的结论(定理、公式、推理结果等),而不是直接阅读课本上给出的这个结论。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极开展自我启发思维,对教材中提供的“原材料”主动进行抽象、概括、分析、综合、归纳、猜测,从而来自我构建实质意义上的、而非人为的数学知识“产品”,进而将知识产品纳入到已有认知结构中。因此,在数学阅读方法指导上,教师应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应不断地在适当地方暂停下来,而进行主动思考,力求做出一些个人猜测、估计,养成主动式阅读习惯,而不是接受现成的结论,数学阅读的目的是去发现。数学阅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读写结合,手脑并用,能促使思维展开,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途径。
(3)增强理解,提高速度。数学阅读的核心目标在于理解,包括通过联想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对知识系统化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善于捕捉数学问题并回答问题。 能否根据阅读材料提供的信息进行语义转换和语句分析,是阅读理解的关键,也是阅读能力水平的标志。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和训练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从而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3.需注意的几个问题在阅读教学中,除了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精心组织问题,选择阅读指导方法外,还有几个问题需特别注意
(1)合理安排阅读时间,控制阅读进程。 时间太长,影响教学进度,也不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时间太短,学生来不及思考,阅读也就会流于形式。
(2)及时反馈阅读信息。 教师可采用提问、练习、互相讨论等方式加强信息交流,检查阅读效果。 随时发现问题,使指导更具针对性。
(3)要鼓励学生主动地阅读,课内读,更要课外读,不仅读课本,还要学会选择参考读物。指导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把读书心得上升为数学小论文。今年班内有多名学生的数学小论文已获省级奖项。
(4)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阅读习惯安排阅读。 一开始,低年级的学生阅读能力较弱,可采用讲读结合的方式,设置较详细的导读提纲,逐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相对较强,可适当精减导读提纲,减少讲读。
(5)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打开数学阅读这扇门,让每个孩子的人生更“闪亮”!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