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三年来,每周的小作文训练已经成为我班语文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大作文来说,孩子们更喜欢这样的“小家碧玉”。我们的训练主要是随课微写以及辐射开去的给要求的小作文。所以,孩子们在长期的训练中,已经和老师有了一定的默契,自己会主动问我本单元的课文又训练些什么呢?当拿到盼望已久的随课微写题目及要求时,很多人就在那旁若无人的写起来,有一种“妙笔生花”前的仪式感。
而在那一周,由于工作的繁杂,布置随课微写的时间到了,我却没有任何准备,我对着那一群鸟儿似的写作爱好者说:“阳老师忙忘了,还没有找训练点,要不这周就不写了。”随之而来的是藏在后面的小调皮发出的“耶”的声音,可眼前的几个写作爱好者却噘着嘴一言不发,有的甚至还对着发出噪音的家伙怒目圆睁,两个帮派显而易见。我有些不知所措,随口说了一句:“你们几个要不对才学过的课文自己去找找训练点?”几个写作爱好者在没有把握找好的情况下没有直接回答我,脸上透露出的是一种不自信的笑容。我也当这是一句玩笑话罢了,让他们回教室去了。那天,我们本该有的随课微写作业就真的没布置。
第2天,我刚到办公室,我的几个跟屁虫就冲了进来,肖浩文大声叫着:“阳老师,看看我自己写的小作文怎么样?”其他几个孩子也顺势递给了我昨晚他们独自完成的随课微写小作文。此时的我其实并没有过多的惊喜,而是持怀疑态度接了过来。我快速地浏览了一遍,一种莫名的感动油然而生。“小肖,告诉我你为什么选《少年闰土》?说来听听。”我摸着最聪明也最调皮的肖浩文的头说。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上课时,阳老师你给我们读了《故乡》的一部分,我也知道闰土和作者很多年后见面的情景,我想自己想像他们见面的情景,和原著有点不一样,我觉得还是可以写,所以就写了这个。”最会写作的李芷怡马上接过话茬:“我跟肖浩文有点一样,我写的是根据《一面》而来的一个见面的情景。”学习委员李程铭说:“我写的是前面一个单元的《青山不老》的随课微写,上次你叫我们模仿着第一段写景,我觉得那个老农很了不起,所以我写的当记者采访他。”说完,腼腆的他又红了脸。听了他们的话,我有些激动,望着他们期待的眼神,我送去一个招牌式的微笑。其实孩子们在长期的训练中,已经摸索看出老师怎样选点训练了,从他们的眼光来看,可能会发现一些老师忽略掉的训练点。对他们肯定一番后,我似乎也感觉成长了不少,学生找训练点,这也不错啊!第二天,我将他们寻找到的训练点稍作修改,然后庄重地说:“同学们,老师一下子将布置三个随课微写的要求,仔细听哟!”随后我念了起来:
1、想象一下,如果你是《少年闰土》中的“我”,二十年后你与闰土重逢的情形会是怎样的?试着写一写。
2、你有过难忘的“一面”吗?为什么会令你难忘呢?请仔细回忆,然后以《难忘的一面》为题写一个片段,注意加入人物的外貌描写。
3、假如你是记者,今天去采访《青山不老》中的老人,你会问些什么?老人又会答些什么呢?想一想,把你采访最精彩的一个对话片段写下来。
虽然只是几段简单的文字,但孩子们听得格外认真。“你们知道吗?今天的训练点是肖浩文、李芷怡、李程铭同学找的,我只帮忙念。怎么样,精彩吧?”顿时教室里发出一阵骚动,我看到了那三个孩子脸上洋溢的幸福的笑容,也看到了其他孩子投去的羡慕的目光。很自然,这三个要求就成了我们后几天的随课微写作业,我也看到了好多漂亮的“小家碧玉”。再经过修改之后,便有了更加精彩的作品。如以下几个片段:
(一)
我坐在藤椅上,静静地看书。听到屋外有人进来,便往门口看去,一个陌生又有些熟悉的面庞进入了我的视线。他走了过来,我仔细打量着这个人,脖子上的银项圈让我明白了他就是多年未見的儿时的伙伴——闰土。我连忙起身,闰土和以前大不一样了,瘦削的脸变得蜡黄,头发乱糟糟的,脖子上的银项圈显得小了许多,一双手那样的粗糙。我一时说不出话来,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许久未见的朋友如今成了这般模样。“老爷!”还是闰土先开了口。我有些惊讶,怎么我突然变成了老爷呢?“你快……快坐吧。”我上前拉他,“现在生活怎么样?”他坐下来了,显得极不自然,“勉强过得去,孩子多……”闰土使劲搓着那如树皮一般的粗糙的手。
(二)
坐在椅子上的是一个身材苗条的阿姨,她烫了卷发,那双大眼睛是整张脸最吸引人的部分。此时她正把高跟鞋里的泥沙往外倒。我从她面前走过,眼睛一直往椅子下瞟。正当我抬起头时,我与她对视了。她利索地穿上鞋,费解地望着我,然后又下意识地看了看放在椅子上的包。我的脸瞬间变得通红,总感觉哪里不对劲,然后弱弱地说了一句:“阿姨,我的钥匙掉椅子下面了。”她的嘴角微微上扬,然后熟练地弯下腰帮我捡起了钥匙,说:“是这个吗?”我使劲点点头,接过钥匙一溜烟跑了。
(三)
窗外绿意盎然,阳光透过树叶照了过来,点点光斑落在了炕上。我和老人面对面坐在炕上,我看着泛黄的墙皮,不禁好奇地问:“老人家,你一个人在这么大的房子里生活,不觉得孤独吗?”老人听后无奈地笑了笑,若有所思地盯着窗外的树林,回答道:“唉,虽说孝顺的女儿也曾来接我上城里享清福,我可离不开这山旮旯呀!”“那你这十五年一定种了太多太多的树,干了太多太多的事。是吧?”我追问道。“十五年啊!”老人搓搓布满老茧的手,“我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呀!”说完,他又深情地望着窗外那绿波荡漾的树林。我瞬间呆住了,眼前这个小小的身躯居然创造出了这样的奇迹。“是什么使你要这样做呢?”我有些好奇。老人笑了,满脸的皱纹更深了,他点燃了手中的烟斗,不紧不慢地抽起来:“小伙子,你还年轻,我这么做就是为了后辈儿孙啊!”听着这朴实的话语,我没有再问下去,只是觉得眼前的这个山野老人是那样的高大。
从那以后,我会时不时的请孩子们自己说在哪篇课文找到了哪些可以训练的微写作的“点”,然后我又会综合、筛选、修改,有他们的帮忙,我自己也轻松了,对于微写作,孩子们的兴趣更浓了,我们的训练更扎实了。
一路前行,一路摸索,当一个个小美文展现在我面前时,我觉得对“随课微写”的付出是那样的值得,而自己要做的是依然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
三年来,每周的小作文训练已经成为我班语文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大作文来说,孩子们更喜欢这样的“小家碧玉”。我们的训练主要是随课微写以及辐射开去的给要求的小作文。所以,孩子们在长期的训练中,已经和老师有了一定的默契,自己会主动问我本单元的课文又训练些什么呢?当拿到盼望已久的随课微写题目及要求时,很多人就在那旁若无人的写起来,有一种“妙笔生花”前的仪式感。
而在那一周,由于工作的繁杂,布置随课微写的时间到了,我却没有任何准备,我对着那一群鸟儿似的写作爱好者说:“阳老师忙忘了,还没有找训练点,要不这周就不写了。”随之而来的是藏在后面的小调皮发出的“耶”的声音,可眼前的几个写作爱好者却噘着嘴一言不发,有的甚至还对着发出噪音的家伙怒目圆睁,两个帮派显而易见。我有些不知所措,随口说了一句:“你们几个要不对才学过的课文自己去找找训练点?”几个写作爱好者在没有把握找好的情况下没有直接回答我,脸上透露出的是一种不自信的笑容。我也当这是一句玩笑话罢了,让他们回教室去了。那天,我们本该有的随课微写作业就真的没布置。
第2天,我刚到办公室,我的几个跟屁虫就冲了进来,肖浩文大声叫着:“阳老师,看看我自己写的小作文怎么样?”其他几个孩子也顺势递给了我昨晚他们独自完成的随课微写小作文。此时的我其实并没有过多的惊喜,而是持怀疑态度接了过来。我快速地浏览了一遍,一种莫名的感动油然而生。“小肖,告诉我你为什么选《少年闰土》?说来听听。”我摸着最聪明也最调皮的肖浩文的头说。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上课时,阳老师你给我们读了《故乡》的一部分,我也知道闰土和作者很多年后见面的情景,我想自己想像他们见面的情景,和原著有点不一样,我觉得还是可以写,所以就写了这个。”最会写作的李芷怡马上接过话茬:“我跟肖浩文有点一样,我写的是根据《一面》而来的一个见面的情景。”学习委员李程铭说:“我写的是前面一个单元的《青山不老》的随课微写,上次你叫我们模仿着第一段写景,我觉得那个老农很了不起,所以我写的当记者采访他。”说完,腼腆的他又红了脸。听了他们的话,我有些激动,望着他们期待的眼神,我送去一个招牌式的微笑。其实孩子们在长期的训练中,已经摸索看出老师怎样选点训练了,从他们的眼光来看,可能会发现一些老师忽略掉的训练点。对他们肯定一番后,我似乎也感觉成长了不少,学生找训练点,这也不错啊!第二天,我将他们寻找到的训练点稍作修改,然后庄重地说:“同学们,老师一下子将布置三个随课微写的要求,仔细听哟!”随后我念了起来:
1、想象一下,如果你是《少年闰土》中的“我”,二十年后你与闰土重逢的情形会是怎样的?试着写一写。
2、你有过难忘的“一面”吗?为什么会令你难忘呢?请仔细回忆,然后以《难忘的一面》为题写一个片段,注意加入人物的外貌描写。
3、假如你是记者,今天去采访《青山不老》中的老人,你会问些什么?老人又会答些什么呢?想一想,把你采访最精彩的一个对话片段写下来。
虽然只是几段简单的文字,但孩子们听得格外认真。“你们知道吗?今天的训练点是肖浩文、李芷怡、李程铭同学找的,我只帮忙念。怎么样,精彩吧?”顿时教室里发出一阵骚动,我看到了那三个孩子脸上洋溢的幸福的笑容,也看到了其他孩子投去的羡慕的目光。很自然,这三个要求就成了我们后几天的随课微写作业,我也看到了好多漂亮的“小家碧玉”。再经过修改之后,便有了更加精彩的作品。如以下几个片段:
(一)
我坐在藤椅上,静静地看书。听到屋外有人进来,便往门口看去,一个陌生又有些熟悉的面庞进入了我的视线。他走了过来,我仔细打量着这个人,脖子上的银项圈让我明白了他就是多年未見的儿时的伙伴——闰土。我连忙起身,闰土和以前大不一样了,瘦削的脸变得蜡黄,头发乱糟糟的,脖子上的银项圈显得小了许多,一双手那样的粗糙。我一时说不出话来,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许久未见的朋友如今成了这般模样。“老爷!”还是闰土先开了口。我有些惊讶,怎么我突然变成了老爷呢?“你快……快坐吧。”我上前拉他,“现在生活怎么样?”他坐下来了,显得极不自然,“勉强过得去,孩子多……”闰土使劲搓着那如树皮一般的粗糙的手。
(二)
坐在椅子上的是一个身材苗条的阿姨,她烫了卷发,那双大眼睛是整张脸最吸引人的部分。此时她正把高跟鞋里的泥沙往外倒。我从她面前走过,眼睛一直往椅子下瞟。正当我抬起头时,我与她对视了。她利索地穿上鞋,费解地望着我,然后又下意识地看了看放在椅子上的包。我的脸瞬间变得通红,总感觉哪里不对劲,然后弱弱地说了一句:“阿姨,我的钥匙掉椅子下面了。”她的嘴角微微上扬,然后熟练地弯下腰帮我捡起了钥匙,说:“是这个吗?”我使劲点点头,接过钥匙一溜烟跑了。
(三)
窗外绿意盎然,阳光透过树叶照了过来,点点光斑落在了炕上。我和老人面对面坐在炕上,我看着泛黄的墙皮,不禁好奇地问:“老人家,你一个人在这么大的房子里生活,不觉得孤独吗?”老人听后无奈地笑了笑,若有所思地盯着窗外的树林,回答道:“唉,虽说孝顺的女儿也曾来接我上城里享清福,我可离不开这山旮旯呀!”“那你这十五年一定种了太多太多的树,干了太多太多的事。是吧?”我追问道。“十五年啊!”老人搓搓布满老茧的手,“我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呀!”说完,他又深情地望着窗外那绿波荡漾的树林。我瞬间呆住了,眼前这个小小的身躯居然创造出了这样的奇迹。“是什么使你要这样做呢?”我有些好奇。老人笑了,满脸的皱纹更深了,他点燃了手中的烟斗,不紧不慢地抽起来:“小伙子,你还年轻,我这么做就是为了后辈儿孙啊!”听着这朴实的话语,我没有再问下去,只是觉得眼前的这个山野老人是那样的高大。
从那以后,我会时不时的请孩子们自己说在哪篇课文找到了哪些可以训练的微写作的“点”,然后我又会综合、筛选、修改,有他们的帮忙,我自己也轻松了,对于微写作,孩子们的兴趣更浓了,我们的训练更扎实了。
一路前行,一路摸索,当一个个小美文展现在我面前时,我觉得对“随课微写”的付出是那样的值得,而自己要做的是依然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