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shuiwei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断章》
  
  喜欢现代白话诗歌的人,都会读过卞之琳的这一名篇。从某一种意义上说,卞之琳(1910—2000)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中的巨大声名,是直接和这一个《断章》名句联系在一起的,正如《再别康桥》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之于徐志摩一样。
  一直听闻,卞之琳这一名篇就是为张充和写的。诗中的那个“你”,就是卞之琳苦恋了几十年的,昆明、重庆时代著名的“张家四姐妹”中的四小姐——张充和。所谓“卞、张罗曼史”(“什么罗曼史哟,一点儿也没发生‘罗曼’。”张先生在审阅此稿时笑叹。),虽然不若现代文坛掌故里那几段著名的罗曼史那么有名——比如徐志摩与林徽因、陆小曼之恋,郁达夫与王映霞之恋,张爱玲与胡兰成之恋,徐悲鸿与蒋碧微之恋等等,但是,在文学圈子和广大读者中,“卞、张之恋”也早已蜚声遐迩、传扬久远了。
  与张充和老人有过这么多的来往、交谈,我一直小心回避着谈论卞之琳,甚至是有意无意地想延后进入这个话题(因为一定是要进入的)。我担心触碰到老人家的一段伤感往事,随后就发现这种小心和担心完全是多余的。
  那天去看望张先生,看见茶几上散放着一本《卞之琳纪念文集》,好像是亲友刚刚寄赠的,我便借着这个话题,略带迟疑地开了口:“张先生,能给我谈谈卞之琳么?我知道卞之琳这段苦恋的故事很有名,可是一直不好意思问你……”
  没想到,张充和朗声笑道:“有什么不好意思的?这可以说是一个‘无中生有的爱情故事’,说‘苦恋’都有点勉强。我完全没有跟他恋过,所以也谈不上苦和不苦。”
  这个答案有点出我意料。本来,我等着要听一出凄美悱恻的“罗曼哀史”呢。
  “你们是什么时候认识的?”
  “认识就很早了。卞之琳出北大的时候,我进北大。可我还没进北大的时候,在北大校园就见过他,后来又在沈从文的家里碰见过。我记日期总是很差,可是从那时候开始,他就一直给我写信。”
  从资料上看,卞之琳是1929年进的北大英文系;张充和是1934年考入北京大学,在此以前,曾在北大旁听课程。
  “这么说来,卞之琳对你是一见钟情了?”
  张充和笑笑:“我不知道这算不算一见钟情,至少是有点一厢情愿吧。那时候,在沈从文家进出的有很多朋友,章靳以和巴金那时正在编《文学季刊》。我们一堆年轻人玩在一起,他并不跟大家一起玩的,人很不开朗,甚至是很孤僻的。可是,就是拼命给我写信,写了很多信。”
  “那,你给他回过信么?”
  “没有。那些信,我看过就丢了。”
  “他给你写过多少信?”
  “至少有过百封信吧。我从来没有答应过他,更没惹过他。”这个“惹”字,我注意到她随之用了好几次,“他是另一种人,很收敛,又很敏感,不能惹,一惹就认真得不得了。我们从来没有单独出去过,连看戏都没有一起看过”。(“我年轻的时候爱玩”,张先生一边审看此稿,一边补充道:“我其实是常常和别的人单独出去玩的。唯独就是不能跟卞之琳单独出去,我不敢惹他。”张充和呵呵笑着。)
  “噢?那,他是典型的单恋了?”我确实大感意外,我所熟悉的“五四青年”那一代人的恋爱故事,若不是“狂飙突起”,也至少不乏“花前月下”的。
  “完全是单恋。”张充和的回答很直接,“不过感情很强烈,前后持续的时间大概有十年。我不理他,他就拼命写诗,写了很多无题诗”。
  我打开案几上的《卞之琳纪念文集》,翻到里面的黑白图片,问:“那时候的卞之琳,是不是这个样子?”图片中,是一位五官平实、戴着圆框眼镜、神情木讷耿严的年轻人。
  “差不多就是这个样子”,老人默默点头,“他人很好,但就是性格很不爽快,不开放,跟我完全不相像,也不相合。我永远搞不清楚他,我每一次见他都不耐烦,觉得他啰里啰嗦的”。
  我问:“你不爱他,怎么不跟他说清楚呢?”
  张充和笑道:“呵呵,从来大家都这么说,你为什么不跟他说清楚呢?我说:他没有说‘请客’,我怎么能说‘不来?’他从来没有认真跟我表白过,写信说的也只是日常普通的事,只是写得有点啰嗦。别人不了解,以为是我惹了他又不理他,他自己也老对别人说,我对他有意思。——其实完全没有,说良心话,一点意思都没有,从来没有惹过他。”
  “是不是你的什么善意的表示,给他带来误解了呢?”
  “他后来出的书《十年诗草》、《装饰集》什么的,让我给题写书名,我是给他写了;他自己的诗,让我给他抄写,我也抄写了。可是我也给所有人写呀!我和他之间,实在没有过一点儿浪漫。他诗里面的那些浪漫爱情,完全是诗人自己的想象,所以我说,是无中生有的爱情。”
  我笑着说:“张先生,那我当面想求证一下,都说卞之琳那首最有名的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那里面的那个‘你’,就是你张充和——张家四小姐,对么?”
  张充和微笑着:“大家都这么说,他这首诗是写给我的,我当时就有点知道……”
  “那大概是哪一年,在什么地方写的?”
  “具体时间我不太记得了——大概是在昆明那一段吧?我们在一块儿的时间并不长的。我们在北京认识了以后,他就开始给我写信,可是随后我进北大,他却离开了北大。后来抗战开始,我在成都时,他在川大教书,川大以后他就去了延安,去了延安信就很少了;他好像从延安又到了昆明联大,我们又在昆明遇上了。可我后来就到了重庆。抗战胜利后回到苏州,他专门来看过我,但是我们还是没有单独出去过,要出去玩,都是一堆人在一起。”
  我记得在哪个资料上读过,卞之琳晚年整理他的文集,还把他与张充和在虎丘的一张合照放了进去。我猜想,想必就是那次苏州造访,“一堆”结伴出游的年轻朋友们,当时起哄让他们合照的。
  “……随后我就跟汉思结了婚。我到美国后,卞之琳还来过信。我听说他直到四十五岁才结婚。‘文革’结束后我到北京,他专门要请我的客,我还到他家见到他的夫人……呵呵,那就是一种老朋友的感觉了。”她顿了顿,摇摇头,又轻轻笑了起来。
  我拿起桌上的《卞之琳纪念文集》,随意翻着,笑道:“看来,这段单恋和苦恋,没有成就出伟大的爱情故事,却成就出了一个伟大的爱情诗人。我相信《十年诗草》里面许多有名的爱情诗,都是为你而写的。我还记得有一首叫《鱼化石》,写得很美,但表述得很含蓄。”
  “也许吧。”张充和眼瞳里似含着一丝苦笑,“我写旧诗,他却不写旧诗。我不太看得懂他们写的新诗,包括卞之琳埋头写的那些新诗。”
  我顺口提起了民国时代那几段有名的罗曼史——徐志摩与林徽因、陆小曼,郁达夫与王映霞什么的,都曾经轰动一时,便问:“都知道你们‘张家四小姐’,在昆明、重庆时代很有名,你又是四位小姐当中唯一单身的,那时候,一定会有很多追求者吧?”
  “我从来没有过那种轰轰烈烈的感情,”张充和回答得很平静,“确实有另外一些不相干的一起玩的人,追求过我,但都不如卞之琳这一段来得认真,持续的时间长。他的好意我是心领了,但这种事情不能勉强,我自始至终对他都没有兴趣,就看见他在那里埋头作诗,你说我能怎么办?”说着老人就转移了话题,“陆小曼我倒是见过的,那是战后在上海,不知和谁一起见的她,不过那时,她已经很见衰老了……”
  这个话题自此就打住了,老人似乎再无意细述下去。那天是雪霁初晴的天色,老人心情很好,谈兴一直很高,随后谈到与胡适之、张大千、章靳以等年长辈老友交往的故事,老人似乎比谈论这段“卞、张罗曼史”有着更高的兴致。我确实也注意到,在很多人那里——除了卞之琳本人,也包括沈从文,更不必说坊间的流传——曾经重笔渲染过的这段“卞、张之恋”,在张充和以往的口述实录里(比如《合肥四姐妹》),反而一直是分量很轻,一笔带过的。“剃头挑子一边热”,这大概正真实反映了这一段著名的民国罗曼史之一的失衡与失重吧。
  末了,我想请出两位“当事人”的文字,为读者存真,也为本文作结。
  卞之琳在他的《〈雕虫纪历〉自序》中,对此“单恋”,其实有所述及:
  
  在一般的儿女交往中有一个异乎寻常的初次结识,显然彼此有相通的“一点”。由于我的矜持,由于对方的洒脱,看来一纵即逝的这一点,我以为值得珍惜而只能任其消失的一颗朝露罢了。不料事隔三年多,我们彼此有缘重逢,就发现这竟是彼此无心或有意共同栽培的一粒种子,突然萌发,甚至含苞了。我开始做起了好梦,开始私下深切感受这方面的悲欢。隐隐中我又在希望中预感到无望,预感到这还是不会开花结果。仿佛作为雪泥鸿爪,留个纪念,就写了《无题》等这种诗。
  
  沈从文在他记述昆明生活的《二黑》一文中,曾用华丽翔实的笔墨,如此隐曲地评点这一段“卞、张罗曼史”:
  
  ……然而这个大院中,却又迁来一个寄居者,一个从爱情得失中产生灵感的诗人,住在那个善于唱歌吹笛的聪敏女孩子原来所住的小房中,想从窗口间一霎微光,或者书本中一点偶然留下的花朵微香,以及一个消失在时间后业已多日的微笑影子,返回过去,稳定目前,创造未来。或在绝对孤寂中,用少量精美的文字,来排比个人梦的形式与联想的微妙发展。每到小溪边散步时,必携同朋友五岁大的孩子,用箬叶折成小船,装载上一朵野花,一个泛白的螺蚌,一点美丽的希望,并加上出于那个小孩子口中的痴而诘的祝福,让小船顺流而去。虽眼看去不多远,就会被一个树枝绊着,为急流冲翻,或在水流转折所激起的漩涡中消失,诗人却必然眼睛湿蒙蒙的,心中以为这个三寸长的小船,终会有一天流到两千里外那个女孩子身边。而且那些憔悴的花朵,那点诚实的希望,以及出自孩子口中的天真祝福,会为那个女孩子含笑接受。……诗人所住的小房间,既是那个善于吹笛唱歌女孩子住过的,到一切象征意味的爱情依然填不满生命的空虚,也耗不尽受抑制的充沛热情时,因之抱一宏愿,将用个三十万言小说,来表现自己。两年来,这个作品居然完成了大部分。有人问及作品如何发表时,诗人便带着不自然的微笑,十分郑重地说:“这不忙发表,需要她先看过,许可发表时再想办法。”决不想到这个作品的发表与否,对于那个女孩子是不能成为如何重要问题的。……
其他文献
1.We can advertise on the internel.我们可以在网上登广告。  句中advertise是不及物动词,意思是“登广告、做广告”,常和介词for连用。例如:  They are advertising for a new teacher.他们在登广告招聘新教师。  advertise也作及物动词,意为“为……登广告、为……做广告”。例如:  We have advert
摘要: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应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融入生动的生活场景,选取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话题,在实际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合理取舍教材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过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之目的。这要求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贴近生活;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生活;参与实践,让学生感悟生活;教学评价生活化,让学生享受生活。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清末民初,随着西方先进的印刷技术传入中国,中国传统素面朝天的古书书衣及其简约典雅的风格面临着与时俱进。特别是书籍改用西式装订以后,在新文化运动的浪潮下,催生出封面装帧一项新专业,先后涌现出不少书籍装帧家,其中丰子恺常以画杨柳和燕子增添画面美感,被称为“丰柳燕”;陶元庆以所绘大红袍享名,被称为“陶红袍”;钱君匋则以擅长设计封面且多产,被称为“钱封面”。三人既有师生之缘,同门之谊,又各擅其美,博专多能
本人拟采取夹叙夹议的方式就前苏联音乐历史中的若干史实和问题作一初步探讨。苏联音乐对中国音乐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影响既深且巨,研究一下这个影响的源头, 应不是多余的。    苏联音乐发展的社会土壤    十多年前, 美国《时代》周刊发表过一篇研究苏联政治和社会问题的专论。它开宗明义第一句话是“尽管我们并不认同苏联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但我们却不能不承认,她的诗歌和音乐是首屈一指的。”  极权的社会制度,
开明书店以创造良好文化氛围、倡导新式思想和生活潮流为宗旨,由浙江绍兴人章锡琛在1926年8月1日创办于上海宝山路。章锡琛凭借自己的人格和能力,吸引了夏丏尊、叶圣陶、丰子恺等一大批著名学者和作家担任书店的编辑,使开明书店成为与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鼎足而立的大型出版机构。在开明书店里,丰子恺度过了一段怡情悦性的读书人时光,也为开明书店编著了大量书籍和期刊。  1929年2月,开明书店出版了《护生画集》
摘要:创新能力提升对于产品造型设计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本文以专利开发作为载体,对如何提升学生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性的研究。文章的第一部分是对我国高校创新能力培养发展历程进行了概述,第二部分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了我国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所面临的问题,第三部分针对上部分所提出的问题给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创新能力;提升;学生;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国的音乐教育伴随中国教育发展,正以开放的姿态,在不断改革创新中逐渐和世界接轨。音乐教育工作者们总在思考:怎样使我国的音乐教育发展趋于高水平、靠近世界第一流。为解决音乐教育中不断产生的新问题,本文就音乐教育“培养类型”与“培养级别”作一些历史的探微研究,为今天音乐教育模式的多样性发展提供思考。  一、培养类型的发展   在我国历史上,先秦儒家一贯重视乐教。在《乐记》与《乐论》中,乐教与礼教地位
摘要:本文以西安石油大学数学建模精品课程建设为例,从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建模竞赛与课程建设结合、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得到了一些成果与经验,为工科院校数学类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进行了有益尝试。  关键词:工科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数学建模;精品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4-0223-02  一、课程概况  数
2018年6月10日,本人应邀参加中国音乐学院举行的“纪念马可先生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并做了《民族歌剧音乐创作范式的奠基人与完形者——马可歌剧创作生涯历史回顾与当代思考》。的专题发言。  2019年9月17日,恰逢郭兰英同志90寿诞之际,传来党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授予她“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的喜讯,这不仅是我国音乐界、戏剧界唯一获此殊荣的艺术家,更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和民族歌
一、缘 起  2011年11月21日至26日,由上海音乐学院主办,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承办,音乐工程系、音乐学系协办的“2011上海音乐学院数字图书馆国际论坛暨工作坊”①,在建校84周年校庆之际,于上海音乐学院隆重举行。本次活动邀请了中国国家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图书馆专业委员会、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台湾师范大学音乐数位典藏中心、美国Rutgers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