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狼与山洞”的故事说开去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xichen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环球时报》上读到一则“狼与山洞”的故事:
  狼在山脚下发现了一个山洞,许多动物都从这里通过,狼非常高兴,它堵上洞的另一端,单等动物来送死。
  第一天来了一只羊,狼追上前去,羊拼命地逃,从山洞里的一个小偏洞逃掉了。狼很沮丧,它搬来石头堵上了这个小洞。第二天,又来了一只兔子,狼奋力追捕,没想到兔子从侧面一个小窟窿逃走了。狼很生气,它一口气把类似大小的洞全都堵上。第三天,跑来了一只松鼠,狼飞奔过去,追得松鼠上蹿下跳,最终,松鼠从洞顶上的一个小孔钻了出去。狼气急败坏。这一回,它仔仔细细地检查了山洞的里里外外,把所有的缝隙堵得严严实实。“就是一只蚂蚁也休想钻出去!”狼对自己的工作非常满意。第四天,狼兴冲冲地坐在洞里等待,没想到,走进来的是一只老虎。狼吓坏了,拔腿就跑,老虎穷追不舍。
  狼在山洞里绕来绕去,但所有的出口都被堵得死死的,根本无法逃脱。最终,狼在山洞里变成了老虎的美餐。
  这则“狼与山洞”的故事很有趣,更引人深思。
  首先,狼为了猎食,给山洞堵上了许许多多的石头。谁料,堵了山洞的另一端,漏掉了小偏洞;堵了小偏洞,忘了小窟窿;堵了小窟窿,还漏掉了小钻孔。羊、兔子、松鼠正是从这些小偏洞、小窟窿和小钻孔中分别逃走的。在学校管理中,有些校长自以为天衣无缝地制定了规范教师行为的许多规章制度,结果呢?不从实际出发,不以人性为本,这样的规章制度往往形同虚设。制度管理的关键是“有弹性”。须知,这世上弹性最大的不是橡皮筋,大概是人性。省内名校、海门市东洲中学张炳华校长在谈及学校管理“个性教师”时有这样的体会,他说:对待教师要有雅量,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睁开的一只眼多看他们的优点,对他们的缺点有时要闭一只眼。学校管理不能像狼一样给山洞堵上石头,学校管理需要制度,更需要宽容,需要弹性。
  其次,狼为堵塞别人的生路而沾沾自喜,它忘记了,这同时也意味着阻断了自己的退路。“退路”是出路的一种,在教育教学中有良好的体面的退路,才是高境界的艺术。如何让学生在教育教学中抛弃接受,远离忍受,走进享受,“退路”艺术不失为上上之策。比如,中学生处在萌动的青春期,一些事情,说懂也懂,说不懂也不懂,但只要认定的事情,千牛莫回。因此,对待中学生的教育,决不能“一根筋说到底”,而应做到开启智慧,亦庄亦谐;砥砺斗志,亦情亦理;告知重要,亦深亦浅;缩小距离,亦远亦近。再比如,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一味地追求有效,高效,其实,课堂教学中,当我们的着眼点不在高效时,高效却如影随形。否则,不给退路的耳提而命,不给出路的“满堂灌”“满堂问”,只能是死路一条——学生的思维被压抑,学生的聪慧被磨灭。
  叶圣陶说过,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工业走的是生产产品流水线,而农业强调的是顺其自然。教育管理也好,教育教学也好,其正确的方式主要是帮助优秀人性的自然生成,不是按照某种模式人为刻意地锻造,更不是像“狼”在山洞里堵上一块块石头!教育在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同时,也要为学生和我们教育工作者留出空间、留有余地,如此才有发展的可能!
  (吴勇,海门市教师研修中心,226682)
其他文献
那一日,我们去山谷间游玩。  青山相对,绿树葱笼。清澈的流水时缓时急,在寂静的山谷中发出悦耳的回响。上善若水,大家纷纷挽起裤腿,或泼水嬉戏,或驻足凝视,都不愿放弃这难得的与水亲近的机会。我也赤足立在水中,任清凉的河水温柔地抚过我的脚背。  河水清澈透明,脚下尽是大大小小的鹅卵石,随手捡起一枚,那圆润的外形倒也有趣。于是弯下腰,兴致勃勃地在水中寻找。  浅滩上的鹅卵石密密麻麻,静静地铺在水底,经过流
时间的年轮又延展出新的一轮。悄无声息中,又一个十年过去了。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逐渐认识到,人的生命其实包涵了三重意义——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教育的责任在于促进人的发展,这不仅意味着教育要珍视和热爱人的自然生命、让生命健康成长,还在于教育肩负着个人的社会化并赋予教育对象适应社会生活所要求的道德的义务。更重要的是,教育应具有唤醒人的精神、追求生命之崇高、实现人生
系统地阐述了DNS工作原理及其安装配置过程,概括性地分析了DNS的安全隐患,并提出相应的安全策略。最后提出对DNS的应用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