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子宫捆绑式缝合术治疗剖宫产术中宫缩乏力性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剖宫产术中发生严重宫缩乏力性出血患者27例,采用子宫捆绑式缝合术,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27例患者经常规止血无效而行子宫捆绑式缝合术后出血迅速减少或停止,止血有效率100%,无1例子宫切除,术后宫缩好,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子宫捆绑式缝合术用于剖宫产术中宫缩乏力性出血,止血迅速、安全、可靠,可避免子宮切除,保留生育功能,而且操作简单,易掌握,是防治产后出血的有效措施,可在临床推广应用,特别适用于医疗条件差的基层医院。
关键词 子宫捆绑式缝合术 剖宫产术 宫缩乏力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失血量超过500ml,是产科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目前仍是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及时、正确、有效的控制产后出血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关键,导致产后出血的病因有:宫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及凝血功能障碍,其中以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为多见,占产后出血的90%,2005年8月~2009年8月对27例剖宫产术中发生严重宫缩乏力性出血患者采用子宫捆绑式缝合,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5年8月~2009年8月收治分娩孕妇3206例,其中剖宫产1429例,剖宫产率44.57%。于剖宫产术中发生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81例,经常规止血方法无效而采用子宫捆绑式缝合术27例,其中年龄18~46岁,平均32岁;初产妇9例,经产妇18例;孕周34~42周。
剖宫产指征:头位难产、胎儿宫内窘迫、双胎、珍贵儿、臀位、前置胎盘、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妇和家属要求等。
临床表现:27例产妇均采用硬膜外麻醉,常规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中于胎盘娩出后表现为子宫收缩无力,呈布口袋状,胎盘剥离面广泛渗血,给缩宫素子宫肌层注射、静滴、米索前列醇舌下含服、按摩子宫等,仍有阵发性的宫缩乏力伴出血,出血量估计600~2000ml。
手术方法:剖宫产术中出现宫缩乏力性出血,经常规止血处理无效,即行子宫捆绑式缝合术:将子宫托出盆腔,用可吸收线在子宫下段切缘下3cm距右侧缘3cm处垂直进针穿入子宫前壁,在子宫切缘上方3cm处出针穿出子宫前壁,越过子宫底部距右侧宫角3cm到达子宫后方右侧子宫骶韧带的上方(相当于子宫下段切口水平处)。自右向左,由外向内斜行进针并依次穿透子宫浆膜层、肌层和蜕膜层,于对应的左侧子宫骶韧带上方水平出针,同理继续左半部的缝合,最后将左右缝线拉紧打结,使子宫呈纵向压缩状,观察子宫色泽由灰暗变为红润,出血明显减少或停止,常规缝合子宫切口。
术后观察:术后严密观察产妇生命体征,宫缩情况、尿量及阴道流血情况。
结 果
27例患者行子宫捆绑式缝合术后出血迅速停止,止血效果满意,术后出血量<300ml,生命体征平稳,无1例并发症发生,输血治疗18例,住院天数7~10天,切口愈合好,术后42天随访,27例患者子宫复旧好,产后2~4周恶露干净,3~10个月转经,月经量正常。
讨 论
子宫收缩乏力是导致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临床上以往常用的处理方法是缩宫素肌注或静滴、按摩子宫、前列腺素制剂的应用,以促进子宫收缩,达到止血目的,如无效则采用宫腔纱条填塞、子宫动脉结扎、介入性子宫动脉栓塞来减小出血,甚至需切除子宫来挽救患者生命,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极大痛苦。
剖宫产是处理高危妊娠和异常分娩,挽救孕产妇和围产儿生命的有效手段,近年来,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和医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多数县、乡一级医院都在积极开展剖宫产手术,加之社会因素等原因,使剖宫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剖宫产术中宫缩乏力性出血的发生率也相应增加,如何既能达到有效止血目的,又能保留患者的生育能力,是临床医生们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基层医院的医生面临的挑战。
产后出血往往来势凶猛,严重威胁孕产妇的生命安全,宫缩乏力是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及时、有效、正确地处理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对促宫缩药物不敏感者行宫腔纱条填塞虽有一定的效果,但操作严格,需备有宫腔填塞纱条,而且有再次出血和感染的风险,基层医院的医生不常规采用;子宫动脉结扎及介入性子宫动脉栓塞需要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设备,基层医院不具备此种条件;子宫切除术是最快、最有效的措施,虽能挽救患者生命,但失去生育能力,使患者生理、心理均受到伤害,而且基层医院医疗条件差,医疗技术水平相对薄弱,有的医生尚未掌握子宫切除技术,又无输血条件,产后出血引发的不良事件时有发生。
子宫捆绑式缝合术最早由英国的B-Lynch发明并报道,目前已在多个国家及城市应用,均获得成功,国内临床上已有多篇报道,该术式是通过缝线将子宫捆绑,使子宫呈纵向压缩态势,交织于肌纤维间的子宫壁间血管被有效挤压,血窦被动关闭,使出血迅速停止。所采用的缝线是常规的子宫切口缝线,为进口的1-0可吸收线,该线线质可靠,有韧性,打结牢固。2005年8月~2009年8月采用子宫捆绑式缝合术治疗剖宫产术中宫缩乏力性出血患者27例,止血效果迅速、可靠、持久,无1例子宫切除和不良反应发生,保留了生育能力,术后随访子宫复旧好,对月经恢复无影响,而且该方法操作简单、安全易掌握,对手术技巧要求不高,不需特殊器材,每位临床医生均可掌握,该术式能够迅速止血,还可避免输血和失血引起的不良后果,可在临床推广应用,特别适用于无抢救条件和输血条件的基层医院。
近年来,国内剖宫产率居高不下,由此引发的对母婴的近远期并发症也日渐暴露,受到了临床医生的重视,因此认为,各医疗部门应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殖健康宣教活动,加强孕期保健,及时筛查出高危孕产妇,积极治疗妊娠合并症,同时加强产科医务人员的技术培训,正确掌握剖宫产手术指征,降低剖宫产率,使分娩回归自然,提高产科质量。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05-208.
2 王谢桐,刘新民.剖宫产术中出血的防治[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19(7):389-391.
3 连玉兴,胡胜华.捆绑术在严重宫缩乏力性子宫出血中的应用[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4,39(1):57-58.
4 周健,裘佳敏,李婷,等.低位B-Lynch缝合术治疗难治性前置胎盘性产后出血[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7,16(8):614-616.
5 杨慧霞.重视产后出血的预防与处理[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9,44(7):481-483.
6 丁惠群.子宫缝合术在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处理中的作用[J].中华现代妇产科学杂志,2005,2(6):309-311.
7 刑海燕.B-Lynch缝合术在剖宫产术中产后出血的应用[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9):2723-2724.
关键词 子宫捆绑式缝合术 剖宫产术 宫缩乏力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失血量超过500ml,是产科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目前仍是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及时、正确、有效的控制产后出血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关键,导致产后出血的病因有:宫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及凝血功能障碍,其中以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为多见,占产后出血的90%,2005年8月~2009年8月对27例剖宫产术中发生严重宫缩乏力性出血患者采用子宫捆绑式缝合,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5年8月~2009年8月收治分娩孕妇3206例,其中剖宫产1429例,剖宫产率44.57%。于剖宫产术中发生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81例,经常规止血方法无效而采用子宫捆绑式缝合术27例,其中年龄18~46岁,平均32岁;初产妇9例,经产妇18例;孕周34~42周。
剖宫产指征:头位难产、胎儿宫内窘迫、双胎、珍贵儿、臀位、前置胎盘、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妇和家属要求等。
临床表现:27例产妇均采用硬膜外麻醉,常规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中于胎盘娩出后表现为子宫收缩无力,呈布口袋状,胎盘剥离面广泛渗血,给缩宫素子宫肌层注射、静滴、米索前列醇舌下含服、按摩子宫等,仍有阵发性的宫缩乏力伴出血,出血量估计600~2000ml。
手术方法:剖宫产术中出现宫缩乏力性出血,经常规止血处理无效,即行子宫捆绑式缝合术:将子宫托出盆腔,用可吸收线在子宫下段切缘下3cm距右侧缘3cm处垂直进针穿入子宫前壁,在子宫切缘上方3cm处出针穿出子宫前壁,越过子宫底部距右侧宫角3cm到达子宫后方右侧子宫骶韧带的上方(相当于子宫下段切口水平处)。自右向左,由外向内斜行进针并依次穿透子宫浆膜层、肌层和蜕膜层,于对应的左侧子宫骶韧带上方水平出针,同理继续左半部的缝合,最后将左右缝线拉紧打结,使子宫呈纵向压缩状,观察子宫色泽由灰暗变为红润,出血明显减少或停止,常规缝合子宫切口。
术后观察:术后严密观察产妇生命体征,宫缩情况、尿量及阴道流血情况。
结 果
27例患者行子宫捆绑式缝合术后出血迅速停止,止血效果满意,术后出血量<300ml,生命体征平稳,无1例并发症发生,输血治疗18例,住院天数7~10天,切口愈合好,术后42天随访,27例患者子宫复旧好,产后2~4周恶露干净,3~10个月转经,月经量正常。
讨 论
子宫收缩乏力是导致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临床上以往常用的处理方法是缩宫素肌注或静滴、按摩子宫、前列腺素制剂的应用,以促进子宫收缩,达到止血目的,如无效则采用宫腔纱条填塞、子宫动脉结扎、介入性子宫动脉栓塞来减小出血,甚至需切除子宫来挽救患者生命,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极大痛苦。
剖宫产是处理高危妊娠和异常分娩,挽救孕产妇和围产儿生命的有效手段,近年来,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和医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多数县、乡一级医院都在积极开展剖宫产手术,加之社会因素等原因,使剖宫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剖宫产术中宫缩乏力性出血的发生率也相应增加,如何既能达到有效止血目的,又能保留患者的生育能力,是临床医生们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基层医院的医生面临的挑战。
产后出血往往来势凶猛,严重威胁孕产妇的生命安全,宫缩乏力是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及时、有效、正确地处理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对促宫缩药物不敏感者行宫腔纱条填塞虽有一定的效果,但操作严格,需备有宫腔填塞纱条,而且有再次出血和感染的风险,基层医院的医生不常规采用;子宫动脉结扎及介入性子宫动脉栓塞需要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设备,基层医院不具备此种条件;子宫切除术是最快、最有效的措施,虽能挽救患者生命,但失去生育能力,使患者生理、心理均受到伤害,而且基层医院医疗条件差,医疗技术水平相对薄弱,有的医生尚未掌握子宫切除技术,又无输血条件,产后出血引发的不良事件时有发生。
子宫捆绑式缝合术最早由英国的B-Lynch发明并报道,目前已在多个国家及城市应用,均获得成功,国内临床上已有多篇报道,该术式是通过缝线将子宫捆绑,使子宫呈纵向压缩态势,交织于肌纤维间的子宫壁间血管被有效挤压,血窦被动关闭,使出血迅速停止。所采用的缝线是常规的子宫切口缝线,为进口的1-0可吸收线,该线线质可靠,有韧性,打结牢固。2005年8月~2009年8月采用子宫捆绑式缝合术治疗剖宫产术中宫缩乏力性出血患者27例,止血效果迅速、可靠、持久,无1例子宫切除和不良反应发生,保留了生育能力,术后随访子宫复旧好,对月经恢复无影响,而且该方法操作简单、安全易掌握,对手术技巧要求不高,不需特殊器材,每位临床医生均可掌握,该术式能够迅速止血,还可避免输血和失血引起的不良后果,可在临床推广应用,特别适用于无抢救条件和输血条件的基层医院。
近年来,国内剖宫产率居高不下,由此引发的对母婴的近远期并发症也日渐暴露,受到了临床医生的重视,因此认为,各医疗部门应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殖健康宣教活动,加强孕期保健,及时筛查出高危孕产妇,积极治疗妊娠合并症,同时加强产科医务人员的技术培训,正确掌握剖宫产手术指征,降低剖宫产率,使分娩回归自然,提高产科质量。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05-208.
2 王谢桐,刘新民.剖宫产术中出血的防治[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19(7):389-391.
3 连玉兴,胡胜华.捆绑术在严重宫缩乏力性子宫出血中的应用[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4,39(1):57-58.
4 周健,裘佳敏,李婷,等.低位B-Lynch缝合术治疗难治性前置胎盘性产后出血[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7,16(8):614-616.
5 杨慧霞.重视产后出血的预防与处理[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9,44(7):481-483.
6 丁惠群.子宫缝合术在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处理中的作用[J].中华现代妇产科学杂志,2005,2(6):309-311.
7 刑海燕.B-Lynch缝合术在剖宫产术中产后出血的应用[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9):2723-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