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四川崽儿

来源 :新知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m_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9世纪的欧洲植物分类学家要比他们21世纪的同行幸福多了,命名新植物根本不用自己跑腿,有各式各样的人自愿帮他们干活,其中很多人是外交官、传教士。
  法国巴黎自然史博物馆的弗朗谢(Franchet)就是这样一位享清福的植物分类学家,他命名的近两千种中国植物,绝大多数是三位法国天主教神甫拼死拼活在中国西南地区替他采的。他的命名也省事:属名是现成的,比如乌头、槭树、龙胆, 这些植物欧洲都有,林奈早就定好属名了;至于种加词,首先当然是用采集者的姓氏,采集者的姓氏用过以后才会考虑中国那些拗口的地名—比如“四川”。
  汉字简化之前,四川是中国省名中笔划最少的。可惜多数法国人懒得学汉字,他们只知道“四”的韵母、“川”的声母是法语中没有的。后者用t+ch来模拟还像那么回事,可是前者实在是太难发音了,只好用u(读如“于”)代替。四川就这样被包括弗朗谢在内的法国人拼成了Sutchuen,比如濒危植物崖柏的学名就是Thuja sutchuenensis.
  可是讲德语的人不喜欢这种拼法。法语的tch到德语里非拼成t s c h不可。“四”的韵母德语倒是也没有,没办法,用e(读如英语中弱读的a)代替吧,反正就算不比法国人的办法好,也坏不到哪去。这样四川就成了Setschwan—奥地利植物分类学家韩马迪(Handel Mazzetti)就是这么写的,比如四川香茶菜被他叫做Plectranthus setschwanensis.
  到了20世纪初,基于英语拼写的“邮政式拼音”终于成了西方各国通用的汉语拉丁化方案,四川又被拼成了Szechwan。建国之后重新制订了更科学合理的汉语拼音方案,这样才有了现在大家熟悉的拼法:Sichuan。这两种拼法也都被用作新命名植物的种加词。
  同样都是四川(含重庆)的植物,却因为时代的不同,国运的不同,有了至少四种不同的名字,这也算是历史留下的有趣印迹吧。
其他文献
人群中有大约10%到35%的人,从比较黑的地方走到阳光里都会打喷嚏。这种喷嚏是光引发的,所以叫“光喷嚏反射”。亚里士多德曾经在他的著作里描述了这个有趣的现象,他推测可能是阳光的热量提高了鼻腔里的温度,从而激发了人的喷嚏。  但2 0 0 0 年之后, 弗兰西斯培根做了一个实验。他描述说,如果人闭着眼睛走到阳光里,就不打喷嚏了,所以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不对。培根推测可能是阳光刺激了眼睛,眼睛流泪,泪水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