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关只是产品卖点的搬运工和放大镜,你有,我帮你放大,你没有,我无能为力。
还是鸡和蛋的问题
营销对企业来说似乎是特别重要的事,不少牛逼的案例都证明了一次好的营销能把一款产品推到风口浪尖上。
但成功的营销其实和中彩票差不多,好营销不等于好销量,好点子还得加上好策略、好时机等等一系列因素才能完成。中国广告、公关公司多如牛毛,一年却出不了几个经典案例。
反观成功的案例,反倒多是因为产品本身填补了市场空白,或者确有过人之处,继而成功。好产品和好营销也并没有谁先谁后的问题,而是互相促进,就像那个鸡生蛋、蛋生鸡的老比喻一样。
说到鸡蛋。北京有个禽蛋品牌叫德清源,专做鸡蛋、鸡肉等周边业务。因为生鲜的特殊性,这家品牌目前只在北京和周边地区发展。
一般来说,对于这种快消品,公关可借力的点非常有限。品牌繁多、产品趋同,尤其是鸡蛋,不可能像科技产品一样制造个功能卖点,或来点创新。但为其提供微博运营服务时我发现,德清源的工作比想象中来得容易。
曾为德清源做过微博有奖转发活动,那时有奖转发还能吸引到人参加。但奖品有点寒碜,每星期一次活动,抽五名粉丝中奖,一人一盒24枚装的鸡蛋。
别看奖小,参与的人却不少,每周下来少则300人,多则500人转发求奖。统计粉丝评论,大家对德清源的评论几乎是一面倒的好,对品牌“绿色”“有机”的印象非常深刻,都觉得是好东西,生活中就乐于消费这个品牌,现在有免费的机会,自然乐得参与。
公关行业常讲“口碑”,德清源就是这样一个有口皆碑的品牌。在我看来,德清源的产品口碑来自于两个方面:
1.作为本地型企业,德清源的渠道做得没话说,产品几乎在任何一家超市都能找到,包装考究精细,鸡蛋个头也大,在一堆杂七杂八的鸡蛋产品中十分显眼,首先就抢占了渠道优势。
2.宣传上德清源一直以绿色、有机为重点,产品定位虽无特别,却火力集中,定位准确。随之衍生的一系列形象包装,都一反普通鸡蛋品牌的乡土气息,网站做得像某小清新装X集散地,科技感十足,到厂参观也已经举办过不少次,比起那种一年一次活动、一次得准备半年的企业来讲算是十分坦诚。
品质就是这么一点点建立起来的,怪不得德清源一盒鸡蛋明明比别人贵还卖到产能饱和,也就不奇怪我们给他做的微博服务顺风顺水。
短平快还是做品牌
促销促销,按我不靠谱的理解就是,急促着要销出去。这个思路本身就是短平快的打法。但短平快也不是回回都起作用,有的时候促了还没销也是有的。
有些企业似乎是靠短平快做成了,比如小米,业内——无论是公关行业,还是零售行业,都觉得它是营销上的一把好手。但是注意,它从一开始就已经为自己的产品明确定性了,就是低价,就是丝,这种品牌的概念太深入人心了,再加上一点包装,一点噱头,就算是做工和质量都不怎么高级的产品依然抢购。
简单地说,“短平快”的底层,有一条品牌的暗线,这才是小米厉害的地方,而不是一两次炒作就能达到的效果。
企业需要一个品牌作为支撑。
曾经帮根植东北的宏宝莱花生露产品做过一次营销推广。当时正值寒冬时节,宏宝莱新推出了可以直接微波炉加热的包装,这太符合东北市场的需要了,况且冬天人们也更喜爱口感醇厚的饮品。
在前期市调的时候我发现,宏宝莱具有雄厚的品牌资产。在宏宝莱起家的吉林省,这个品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是人们从小就喝的饮品。无论是夏天吃烧烤,还是冬天暖身体。吃烧烤配花生露?想都没想过吧,但这就是人家地区的吃法,是宏宝莱品牌与众不同之处,是天然的差异化优势。
进一步我又发现,宏宝莱在当地的渠道也非常好。本地企业本来就更有优势,而在渠道上,除了一般的商超零售铺货,宏宝莱还特别注重餐饮企业、小吃摊贩的开拓,多年的市场积累,也无形中使人们加强了“吃饭”与“喝宏宝莱”之间的联系。
确定了这一点之后,我们为其策划了相应的公关推广策略,暂且不表。只说这次营销的效果,虽然具体的销售数字最终因为合作终止没有拿到,但从我们搜集的反馈来看还是不错的。尤其是这次活动还设置了公益环节,更是激发了人们的参与热情。
公关都讲究一个支撑,在这个案例中,“品牌”就是宏宝莱最为强大的支撑,无论是销售还是推广,这个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都会起到作用,巧妙地激活它的正面影响,营销的目的就达到了。
品牌虽好,却不是短期内可以达到的,对于许多企业来说根本没有实力和时间来完成品牌的建立。为了尽快看到收益,也会两眼一抹黑地专注于短平快的促销打法,但时间一久,不仅促销本身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对企业的发展也许还是个伤害。
对于一个想要得到长期发展,做强做大的企业来说,品牌一旦建立,它对你的帮助可不是几次促销可以比拟的,值得投入大量资源去实现。
我们只是产品卖点的搬运工
也有一些客户,产品和品牌本身就缺乏卖点,亟待公关手段来提高影响。对于这样的产品,我们也很无奈,明知道工作很难展开,也只能硬着头皮去做。
曾做过一个法国户外品牌,以雨靴起家,在北京分店不多。这个品牌在我国的门店起步于香港,后来进入上海,由于和地区气候相匹配,在南方地区销售不错。但来到北京,却有点受阻。尽管这两年北京也频降大雨,但北方人还不太习惯为了下雨而做什么特别准备。
雨靴不好卖,只好寄望于其他产品。但这个品牌的服装,首先从功能和款式上都并无特异之处,户外品牌人们也更认北面等更专业的,再加上价位亦非平民水准,处境非常尴尬,销售情况也不很理想。
这直接导致我们公关传播的开展也十分困难,简直无从下手,只好从“法式生活方式”等生活观念入手,力图在消费者心中塑造品牌的优雅形象,曲线救国。
但恋爱也得看缘分,何况是让消费者掏钱的事呢?销售这事本来是急活,却只能用慢工,注定失败。前后做了一年有余,公关和销售都收效平平。
这虽然是产品定位和市场选择上的失准,但反映到消费者,就是简单的“没有需求”。无论从哪个角度,市场上都有更好的产品,还为什么要选择它?公关只是产品卖点的搬运工和放大镜,你有,我帮你放大,你没有,我无能为力。
总的说来,我认为无论是公关还是零售,根本目的都是要满足目标人群的需求,并成功推销自己的产品。而这个产品是否真的满足需求却很难讲。一场活动,一次营销,或许会带来一时的热闹,但如果想天下久安,好产品、好品牌才是发展之根。
还是鸡和蛋的问题
营销对企业来说似乎是特别重要的事,不少牛逼的案例都证明了一次好的营销能把一款产品推到风口浪尖上。
但成功的营销其实和中彩票差不多,好营销不等于好销量,好点子还得加上好策略、好时机等等一系列因素才能完成。中国广告、公关公司多如牛毛,一年却出不了几个经典案例。
反观成功的案例,反倒多是因为产品本身填补了市场空白,或者确有过人之处,继而成功。好产品和好营销也并没有谁先谁后的问题,而是互相促进,就像那个鸡生蛋、蛋生鸡的老比喻一样。
说到鸡蛋。北京有个禽蛋品牌叫德清源,专做鸡蛋、鸡肉等周边业务。因为生鲜的特殊性,这家品牌目前只在北京和周边地区发展。
一般来说,对于这种快消品,公关可借力的点非常有限。品牌繁多、产品趋同,尤其是鸡蛋,不可能像科技产品一样制造个功能卖点,或来点创新。但为其提供微博运营服务时我发现,德清源的工作比想象中来得容易。
曾为德清源做过微博有奖转发活动,那时有奖转发还能吸引到人参加。但奖品有点寒碜,每星期一次活动,抽五名粉丝中奖,一人一盒24枚装的鸡蛋。
别看奖小,参与的人却不少,每周下来少则300人,多则500人转发求奖。统计粉丝评论,大家对德清源的评论几乎是一面倒的好,对品牌“绿色”“有机”的印象非常深刻,都觉得是好东西,生活中就乐于消费这个品牌,现在有免费的机会,自然乐得参与。
公关行业常讲“口碑”,德清源就是这样一个有口皆碑的品牌。在我看来,德清源的产品口碑来自于两个方面:
1.作为本地型企业,德清源的渠道做得没话说,产品几乎在任何一家超市都能找到,包装考究精细,鸡蛋个头也大,在一堆杂七杂八的鸡蛋产品中十分显眼,首先就抢占了渠道优势。
2.宣传上德清源一直以绿色、有机为重点,产品定位虽无特别,却火力集中,定位准确。随之衍生的一系列形象包装,都一反普通鸡蛋品牌的乡土气息,网站做得像某小清新装X集散地,科技感十足,到厂参观也已经举办过不少次,比起那种一年一次活动、一次得准备半年的企业来讲算是十分坦诚。
品质就是这么一点点建立起来的,怪不得德清源一盒鸡蛋明明比别人贵还卖到产能饱和,也就不奇怪我们给他做的微博服务顺风顺水。
短平快还是做品牌
促销促销,按我不靠谱的理解就是,急促着要销出去。这个思路本身就是短平快的打法。但短平快也不是回回都起作用,有的时候促了还没销也是有的。
有些企业似乎是靠短平快做成了,比如小米,业内——无论是公关行业,还是零售行业,都觉得它是营销上的一把好手。但是注意,它从一开始就已经为自己的产品明确定性了,就是低价,就是丝,这种品牌的概念太深入人心了,再加上一点包装,一点噱头,就算是做工和质量都不怎么高级的产品依然抢购。
简单地说,“短平快”的底层,有一条品牌的暗线,这才是小米厉害的地方,而不是一两次炒作就能达到的效果。
企业需要一个品牌作为支撑。
曾经帮根植东北的宏宝莱花生露产品做过一次营销推广。当时正值寒冬时节,宏宝莱新推出了可以直接微波炉加热的包装,这太符合东北市场的需要了,况且冬天人们也更喜爱口感醇厚的饮品。
在前期市调的时候我发现,宏宝莱具有雄厚的品牌资产。在宏宝莱起家的吉林省,这个品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是人们从小就喝的饮品。无论是夏天吃烧烤,还是冬天暖身体。吃烧烤配花生露?想都没想过吧,但这就是人家地区的吃法,是宏宝莱品牌与众不同之处,是天然的差异化优势。
进一步我又发现,宏宝莱在当地的渠道也非常好。本地企业本来就更有优势,而在渠道上,除了一般的商超零售铺货,宏宝莱还特别注重餐饮企业、小吃摊贩的开拓,多年的市场积累,也无形中使人们加强了“吃饭”与“喝宏宝莱”之间的联系。
确定了这一点之后,我们为其策划了相应的公关推广策略,暂且不表。只说这次营销的效果,虽然具体的销售数字最终因为合作终止没有拿到,但从我们搜集的反馈来看还是不错的。尤其是这次活动还设置了公益环节,更是激发了人们的参与热情。
公关都讲究一个支撑,在这个案例中,“品牌”就是宏宝莱最为强大的支撑,无论是销售还是推广,这个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都会起到作用,巧妙地激活它的正面影响,营销的目的就达到了。
品牌虽好,却不是短期内可以达到的,对于许多企业来说根本没有实力和时间来完成品牌的建立。为了尽快看到收益,也会两眼一抹黑地专注于短平快的促销打法,但时间一久,不仅促销本身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对企业的发展也许还是个伤害。
对于一个想要得到长期发展,做强做大的企业来说,品牌一旦建立,它对你的帮助可不是几次促销可以比拟的,值得投入大量资源去实现。
我们只是产品卖点的搬运工
也有一些客户,产品和品牌本身就缺乏卖点,亟待公关手段来提高影响。对于这样的产品,我们也很无奈,明知道工作很难展开,也只能硬着头皮去做。
曾做过一个法国户外品牌,以雨靴起家,在北京分店不多。这个品牌在我国的门店起步于香港,后来进入上海,由于和地区气候相匹配,在南方地区销售不错。但来到北京,却有点受阻。尽管这两年北京也频降大雨,但北方人还不太习惯为了下雨而做什么特别准备。
雨靴不好卖,只好寄望于其他产品。但这个品牌的服装,首先从功能和款式上都并无特异之处,户外品牌人们也更认北面等更专业的,再加上价位亦非平民水准,处境非常尴尬,销售情况也不很理想。
这直接导致我们公关传播的开展也十分困难,简直无从下手,只好从“法式生活方式”等生活观念入手,力图在消费者心中塑造品牌的优雅形象,曲线救国。
但恋爱也得看缘分,何况是让消费者掏钱的事呢?销售这事本来是急活,却只能用慢工,注定失败。前后做了一年有余,公关和销售都收效平平。
这虽然是产品定位和市场选择上的失准,但反映到消费者,就是简单的“没有需求”。无论从哪个角度,市场上都有更好的产品,还为什么要选择它?公关只是产品卖点的搬运工和放大镜,你有,我帮你放大,你没有,我无能为力。
总的说来,我认为无论是公关还是零售,根本目的都是要满足目标人群的需求,并成功推销自己的产品。而这个产品是否真的满足需求却很难讲。一场活动,一次营销,或许会带来一时的热闹,但如果想天下久安,好产品、好品牌才是发展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