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目前在全国陆续开展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度的延续和丰富。这项改革,对于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木材安全具有重大意义。本期百姓焦点栏目特将镜头对准江西省武宁县长水村的林改,告诉您他们的林改是如何给林农们带来实惠的。
巍巍武陵岩松茂林密,清澈长水源连绵不绝。江西省武宁县罗坪镇长水村坐落在群山环绕之中。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给这个林竹深处的村庄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日,记者走进这个江西林改中的普通村庄,感受到那山、那水、那人所迸发出的活力。
林改让环境美起来了,村民经济条件好起来了
长水村是个林区村,全村近2000人,山林面积有0.83万公顷,其中有毛竹林0.26万公顷。人均只有467平方米(7分)地,而人均林地有4.6公顷(70亩)。一进村,就看到村民们在竹山上砍草管护。踏着雨后并不泥泞的山石路,我们来到三组张友斌家里,听他和侄子张宿松讲集资修路的故事。
2004年9月,长水村开始林改时,在外打工多年的叔侄二人先后回村了。1983年,他们虽然也分到过山场,但没有林权证,权责不明,无心经营,一直在外闯荡。这次拿证后,心里踏实了,便全力以赴投入自己的山场。现在,竹木价格大幅提升,一根33厘米粗的毛竹卖到十二三元,比林改前增收六七元。于是,他们把零星的竹林变成了成片的毛竹园。但由于山场没路,请人扛一根毛竹下山就要用五六元。去年8月,叔侄俩和本组卢位勇合计3家投资修路,最后发展到28家参加,修路25公里,投资近50万元。
今年4月,这条石子路全部修通了,砍一根竹子运到路边,只要1元左右了。张宿松花4万元买了一辆农用车,做起了毛竹运输,目前买车的成本已经收回,他准备再买两辆车,成立个车队。张友斌29.3公顷(440亩)竹林,去年收入10万多元,修路花了4万多元。他计划今年再花几万元改造低产毛竹林。卢位勇为修路投资近3万元。他说,这是一条多用的路,可以运竹木,还可作為扑火、防盗的机动道,4米宽的路把山隔开,也是一条防火带,以后的经济效益不可估量。
解析 林区的道路过去都是镇村两级组织修建。现在,林农分到山,卖竹子有利可图了,为减少运输成本,自己出钱修路的积极性高了。目前,江西林农得到的实惠,主要来自江西省在林改中把利益不折不扣让利于民。2004年江西省19号文件规定,取消木竹农业特产税,取消市县乡村出台的所有木竹收费项目;确定了育林基金平均计费价格;规范增值税征收范围。2006年,江西省林业政策性让利就达14.6亿元,林业税费负担由林改前的56%下降到现在的12%左右。也就是说,每立方米木材可卖到700元,林农只要交育林基金72元/立方米、检疫费2元/立方米,还有人工费,总计180元,剩下的四五百元就是自己的了。
林改解决了长期的山林权属纠纷
在长水村,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再加上1983年“分山”时的粗放操作,导致长水村山林出现了“有山无证、一山多主、一主多山”等现象。村支书余锦冰名下的2.6公顷(40亩)山场一直存在纠纷。由于他这次主动将山场退了出来,该组与其他组另外4公顷(60亩)林地的纠纷也迎刃而解。他说,自己在村里当书记20年,如果不妥善解决此事,怎么给别人做工作?
在此之前,经过余锦冰和其他村干部先后十多次上门做工作,并发动亲戚和左邻右舍劝说、查找有关材料等办法,解决了三组杜修华、余孙福20年前由于山林界址不清造成的矛盾。余孙福指着家对面自己那片郁郁葱葱的山林说:“我的山场面积小些,但林子好,余书记他们多次做工作,我也想通了。不然两家的山都分不了,恐怕连亲戚都做不成了。”
解决大量复杂的山林纠纷,仅靠几个村干部是不行的,长水村的群众还总结了一套办法,就是“重证据、摆事实、互调换、讲感情”,即尊重事实,讲一点感情,作一点让步,对管理不方便的山场进行调换。通过村民理事会的调处和林农的亲自参与,全村林改期间共调处98起,涉及山林面积183公顷。
解析 山林权属纠纷是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江西省曾明文规定,权属有争议的山林暂不纳入林改范围。没想到,这条规定也成了化解矛盾的催化剂:矛盾双方迫切要求解决纠纷,尽早拿到林权证获得收益,谁都不愿错过这次林改的机会。江西省对历史遗留的6.66万起山林纠纷进行调处,调处率达94.3%,充分体现了江西省林改重大问题让群众自己决策、自己处理的特点。
以前,采伐指标争着要;现在,采伐指标争着让
在长水村,还听到一件新鲜事:过去难得的采伐指标,现在一些人却不要了。在村委会公示栏里,张贴着今年全村采伐指标的第一榜公示,把指标分到组。村委会主任卢位坎说,第二榜公示就到户了。记者问了几个村民,他们今年都没有要采伐指标。六组的何远光、卢咸生等曾建议,镇政府要少下达木材采伐指标,甚至自己主动不要木材采伐指标。问起此事,78岁的老村支书何远光有些激动。他说,木材成林一般很慢,而竹子四五年就可以采伐了,应该多取竹少伐木。现在“山下是粮仓,山上是银行”,让木头在山上长,有空的地方还要造林。为了子孙们,让山林常绿。
现在,林农对自己的林木都有盘算。他们说,过去卖林难,现在指标到户有了保证。贺方春准备儿子结婚时再要采伐指标;余孙福想让木材再长几年,有了好价再出手;张宿松还计划发展山庄旅游,把“砍树”变“观树”。因此,让出采伐指标也就不足为奇了。
解析 江西省林改放活经营,就是改革木竹采伐的管理制度。采伐指标实行“前置监督制约、两榜公示、双线运行、确保到户”。林农可直接申请,符合条件的即审即批。九江市还制定了对成熟人工林、对采伐地恢复好的、对从未采伐过的、对困难急需用钱的以及造林大户“五优先”的采伐原则。通过这些操作,确保了林农对林木的处置权,获得了收益权。(《农民日报》记者 林东升)
目前在全国陆续开展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度的延续和丰富。这项改革,对于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木材安全具有重大意义。本期百姓焦点栏目特将镜头对准江西省武宁县长水村的林改,告诉您他们的林改是如何给林农们带来实惠的。
巍巍武陵岩松茂林密,清澈长水源连绵不绝。江西省武宁县罗坪镇长水村坐落在群山环绕之中。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给这个林竹深处的村庄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日,记者走进这个江西林改中的普通村庄,感受到那山、那水、那人所迸发出的活力。
林改让环境美起来了,村民经济条件好起来了
长水村是个林区村,全村近2000人,山林面积有0.83万公顷,其中有毛竹林0.26万公顷。人均只有467平方米(7分)地,而人均林地有4.6公顷(70亩)。一进村,就看到村民们在竹山上砍草管护。踏着雨后并不泥泞的山石路,我们来到三组张友斌家里,听他和侄子张宿松讲集资修路的故事。
2004年9月,长水村开始林改时,在外打工多年的叔侄二人先后回村了。1983年,他们虽然也分到过山场,但没有林权证,权责不明,无心经营,一直在外闯荡。这次拿证后,心里踏实了,便全力以赴投入自己的山场。现在,竹木价格大幅提升,一根33厘米粗的毛竹卖到十二三元,比林改前增收六七元。于是,他们把零星的竹林变成了成片的毛竹园。但由于山场没路,请人扛一根毛竹下山就要用五六元。去年8月,叔侄俩和本组卢位勇合计3家投资修路,最后发展到28家参加,修路25公里,投资近50万元。
今年4月,这条石子路全部修通了,砍一根竹子运到路边,只要1元左右了。张宿松花4万元买了一辆农用车,做起了毛竹运输,目前买车的成本已经收回,他准备再买两辆车,成立个车队。张友斌29.3公顷(440亩)竹林,去年收入10万多元,修路花了4万多元。他计划今年再花几万元改造低产毛竹林。卢位勇为修路投资近3万元。他说,这是一条多用的路,可以运竹木,还可作為扑火、防盗的机动道,4米宽的路把山隔开,也是一条防火带,以后的经济效益不可估量。
解析 林区的道路过去都是镇村两级组织修建。现在,林农分到山,卖竹子有利可图了,为减少运输成本,自己出钱修路的积极性高了。目前,江西林农得到的实惠,主要来自江西省在林改中把利益不折不扣让利于民。2004年江西省19号文件规定,取消木竹农业特产税,取消市县乡村出台的所有木竹收费项目;确定了育林基金平均计费价格;规范增值税征收范围。2006年,江西省林业政策性让利就达14.6亿元,林业税费负担由林改前的56%下降到现在的12%左右。也就是说,每立方米木材可卖到700元,林农只要交育林基金72元/立方米、检疫费2元/立方米,还有人工费,总计180元,剩下的四五百元就是自己的了。
林改解决了长期的山林权属纠纷
在长水村,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再加上1983年“分山”时的粗放操作,导致长水村山林出现了“有山无证、一山多主、一主多山”等现象。村支书余锦冰名下的2.6公顷(40亩)山场一直存在纠纷。由于他这次主动将山场退了出来,该组与其他组另外4公顷(60亩)林地的纠纷也迎刃而解。他说,自己在村里当书记20年,如果不妥善解决此事,怎么给别人做工作?
在此之前,经过余锦冰和其他村干部先后十多次上门做工作,并发动亲戚和左邻右舍劝说、查找有关材料等办法,解决了三组杜修华、余孙福20年前由于山林界址不清造成的矛盾。余孙福指着家对面自己那片郁郁葱葱的山林说:“我的山场面积小些,但林子好,余书记他们多次做工作,我也想通了。不然两家的山都分不了,恐怕连亲戚都做不成了。”
解决大量复杂的山林纠纷,仅靠几个村干部是不行的,长水村的群众还总结了一套办法,就是“重证据、摆事实、互调换、讲感情”,即尊重事实,讲一点感情,作一点让步,对管理不方便的山场进行调换。通过村民理事会的调处和林农的亲自参与,全村林改期间共调处98起,涉及山林面积183公顷。
解析 山林权属纠纷是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江西省曾明文规定,权属有争议的山林暂不纳入林改范围。没想到,这条规定也成了化解矛盾的催化剂:矛盾双方迫切要求解决纠纷,尽早拿到林权证获得收益,谁都不愿错过这次林改的机会。江西省对历史遗留的6.66万起山林纠纷进行调处,调处率达94.3%,充分体现了江西省林改重大问题让群众自己决策、自己处理的特点。
以前,采伐指标争着要;现在,采伐指标争着让
在长水村,还听到一件新鲜事:过去难得的采伐指标,现在一些人却不要了。在村委会公示栏里,张贴着今年全村采伐指标的第一榜公示,把指标分到组。村委会主任卢位坎说,第二榜公示就到户了。记者问了几个村民,他们今年都没有要采伐指标。六组的何远光、卢咸生等曾建议,镇政府要少下达木材采伐指标,甚至自己主动不要木材采伐指标。问起此事,78岁的老村支书何远光有些激动。他说,木材成林一般很慢,而竹子四五年就可以采伐了,应该多取竹少伐木。现在“山下是粮仓,山上是银行”,让木头在山上长,有空的地方还要造林。为了子孙们,让山林常绿。
现在,林农对自己的林木都有盘算。他们说,过去卖林难,现在指标到户有了保证。贺方春准备儿子结婚时再要采伐指标;余孙福想让木材再长几年,有了好价再出手;张宿松还计划发展山庄旅游,把“砍树”变“观树”。因此,让出采伐指标也就不足为奇了。
解析 江西省林改放活经营,就是改革木竹采伐的管理制度。采伐指标实行“前置监督制约、两榜公示、双线运行、确保到户”。林农可直接申请,符合条件的即审即批。九江市还制定了对成熟人工林、对采伐地恢复好的、对从未采伐过的、对困难急需用钱的以及造林大户“五优先”的采伐原则。通过这些操作,确保了林农对林木的处置权,获得了收益权。(《农民日报》记者 林东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