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官刘树毅的民生追求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树毅是中国大地上N个县官中的其中一个,他普通,因为他的职位,但他在当地老百姓眼中却不普通,双辽这个小城里经历过无数届的县委书记,而今年56岁的刘树毅却是让他们最称道的,老百姓评价刘树毅为了当地的发展“呕心沥血”。用他的话说是:“艄公不努力,耽误一船人”。
  2008年5月底的一天,我在北京西三环附近一家没有星级的普通宾馆里见到刘树毅,宾馆内楼道窄窄的,光线暗暗的,刘树毅住的那个房间也是很狭小,墙壁上有好几处墙纸都裂开翘了起来。他来北京已是20多天,为给双辽市跑一个项目。他是从吉林省的四平市坐火车来的,他出差到外大多数只坐火车,特别远的地方偶尔才坐飞机,他来北京后还买了一张北京的电话卡。这些,都是为了省钱。不少县官到外地出差都会享受最好的食住行条件,刘树毅一定是最“抠”的一个县委书记了。
  在双辽市,无论是干部还是普通老百姓说起刘树毅时,都怀着一种敬重的心情。双辽市一位受当地人尊敬的老领导对我说:对刘树毅的评价,我是敢负责任的,像他这样的县委书记太少了。
  他有四个梦想,他说还有一年就全部实现了
  双辽市是一个县级市,隶属于吉林省四平市,在四平地区,双辽市只是一个经济发展状况中等的一个小城。这里的老百姓朴实直爽,谁让他们的生活好起来,他们就热爱谁,他们喜欢刘树毅。刘树毅到双辽担任市委书记至今已有4个年头,从他去的那年算起,财政收入就以每年20%的速度往上递增,至2008年6月,双辽市的财政收入已达到4.2亿。
  2004年8月,刘树毅离开四平市铁西区委书记的岗位来到双辽市任市委书记,此时的刘,树毅已担任正县级领导干部10多年了,虽是平级调动,但他却对上级的安排很感动,刘树毅说这是上级对他的信任。双辽离四平市近百公里,刘树毅前往双辽赴任时,坐在颠簸的车内,在脑海中谋划着双辽的发展思路。
  双辽市是一个农业县,这些年来农业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10年前,刘树毅曾在当时的双辽县当过5年的县委副书记,还主持了一年的县政府工作,对双辽的情况十分了解,只可惜当年他没有这样的机会去实现自己的许多设想,而现在到双辽来当一把手让他有了这样一个平台,他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把双辽农业发展的路数搞对头。他提出了发展农业的十大问题,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水利、农机、加工业、劳务输出等,交给干部群众讨论如何才能做到又好又快地发展。双辽地处八百里瀚海边缘,十年九旱,全市15万公顷的耕地中70%是沙地。地理条件决定了双辽市必须发展适应性农业。刘树毅上任后两个月里,天天顶着烈日蹲在田埂上调研,走村串户同干部群众交谈。这里土质贫瘠,连年干旱少雨,成片的玉米低矮枯黄,而田间地头种植的极少数花生苗却还是绿油油的。他分析了种植玉米和花生的生长条件和经济收入。花生喜沙耐旱,成熟后其全身是宝,经济效益是玉米的一倍多。于是,刘树毅提出要调整农业结构,大面积种植花生。双山镇党委书记介绍说,过去全市种植花生仅有4000多公顷,刘树毅来后至今已达到30000多公顷,关键是农民的收入增加了一倍多。按照刘树毅的思路,双辽的农业走上了科学发展之路。
  水,对于十年九旱的双辽农民是多么重要。刘树毅提出要“截住过境的水,留住天上的水,开辟地下的水”。“打井”,便是他其中的一个办法。在此之前,农民打的大井只有2000多眼,这个井在旱天对农作物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刘树毅提出每年要以2000眼的速度递增,即便是不旱的年份也建议大家打井,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旱。村民们每打一眼井,市里就给他们补助。刘树毅说,市里财政再困难,这个钱也一定要给老百姓。2007年7月,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到吉林省检查抗旱工作,在吉林省领导的陪同下到双辽,在乡村看了一圈后,回良玉站在公路上仔细听取了刘树毅20多分钟对当地抗旱情况及农业情况的汇报。最后,回良玉副总理说:双辽最早,但双辽的抗旱工作做得最好!
  刘树毅说,他此次来双辽工作有四个梦想,而今这些梦想正在一步步变成了现实:一是增加农民的收入,达到四平地区同级县的平均水平。过去相差1000多元钱,现在只差200元;二是城市居民的收入要接近四平地区的平均水平,过去相差2000元,现在只差700多元了;三是工薪阶层的收入要与四平市的工薪阶层一样,现在已快达到了。现在的双辽市这方面水平已超出了其他的县份,比如说暖气补助600元是四平地区许多县所没有的。四是城市发展更快。这些梦想也已成了党代会、人代会确定的双辽市发展目标,还有一年就可以全部实现了。
  为了实现这些梦想,刘树毅自从到双辽工作后双休日、节假日很少休息过,他把自己的休息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在他身边工作的同事都叫苦不止,领导加班,大家也得跟着他加班,没日没夜地干,但也没人敢说他,只有老干部站出来对他说,不要违犯劳动法啊。可他仍不听,好几次累得躺下了,心脏平均每分钟跳30多下,医生说这可是很危险的。刘树毅的孩子在北京工作,他的老伴一人在四平,到了周末也见不到刘树毅回家去看看,有时候只得周末到双辽去看他,平常时候一人很孤独也没人说个话,幸好有人送了一只“鹩哥”给她(一种会模仿人说话的鸟),老伴就常常和这鸟说话解闷。
  
  他离开铁西区时,许多职工哭了
  
  在双辽,能切身体会到双辽人对刘树毅的热爱,老干部心疼他,在职干部拥戴他,群众感恩他。而在四平市铁西区刘树毅工作过的地方,大家对他的口碑也是非常好。
  至今,四平市铁西区的人仍还记得刘树毅担任区委书记时的点点滴滴。上任伊始,他就面临铁西区经济发展低迷、下岗工人多的现状,他提出了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口号。通过招商引资增加财政收入、解决再就业,是他日思夜想的工作计划。1998年铁西区有个生产方便面的小企业因市场竞争激烈濒临破产,河南省一家著名的方便面企业小规模地进入。不过,就在刘树毅上任书记后,生产线也只有一条,企业老总仍在沈阳、长春等地寻找更合适的地方发展。为了留住这家企业,刘树毅派专人为这个企业服务,对其有求必应,企业的员工有个什么病痛,刘树毅也一定会去看望。同时还前往河南找企业老总谈,希望这个企业留在铁西发展。最开始,对方很不在意,但刘树毅却不放弃,三番五次地去,最终感动了企业老总,2002年的一天,企业老总正式宣布与铁西区合作,建10条生产线,投资2个亿。得知消息的那天,刘树毅喝了好多酒。企业老总说,很少能见到像 刘树毅这样用真感情给企业提供帮助的官员,就连这个企业在铁西分厂的经理因为总公司每年一度的换岗不得不离开铁西时都恋恋不舍地流泪了。
  在发展铁西区的同时,刘树毅还想办法解决了铁西区的办公和住宿的大问题。记得刘树毅当年离开铁西到双辽时,铁西区开了一个欢送大会,大会上,许多职工都哭了,大家合不得刘树毅走。就连铁西区的老干部都说,经历过许多次的欢送大会,这样的场面还真没见过。后来刘树毅到双辽工作后,老干部们就自发组织起来租了一辆大客车一路风尘地去看刘树毅,老干部们还带去了一面锦旗表达心意。
  双辽的干部们说,刘树毅就是一头不知疲倦的老黄牛,这些年,他们的老书记真的是累坏了。就说双辽电厂的二期工程吧。刘树毅一到双辽就开始在跑这事,这事在他心里的分量很重。双辽电厂是当地的纳税大户,如果再增加120千瓦的发电规模,这个厂的税收就可以达到6个亿,将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更大的作用。由于国家的政策等原因,这个项目最初困难很大,他不知跑了多少次北京,找人办事个中酸苦只有他最知道。他私底下曾不止一次地对朋友叹着气说,我要是不把双辽的这件大事做好,你说我在这里当这个官还有什么意思?朋友就对他说,你现在这个年龄根本就没有机会再提拔了,再干几年就退了,何苦呢,身体和精力都搭进去了,图个什么呢?在北京跑电厂二期项目期间,还常常把双辽相关部门的领导召到北京联系其他项目。双辽的干部说,只要刘树毅找他们,一定就是和他们研究工作的,他布置完工作还要限时间让大家给他汇报结果。据说,电厂的这个项目很快就要开工了。
  
  对于买官送礼,他把门关得严严的
  
  凡在刘树毅工作过的地方,人们对他的评价:正直!这正直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他常说:“亲近干活的,疏远搂脖的”,他不喜欢部下对他阿谀奉承,喜欢真正做事的。二是他严禁别人给他送礼。三是他从不拉小圈子,也不许干部拉小圈子,与人为善,从不在背后害人,凡事做到公开公正,哪怕是曾经对他不友善的人他也报以善意。
  刘树毅到任何地方工作,第一件事就要整顿这个地方的风气,他不能容忍班子之间不团结,甚至出现相互拆台弄得乌烟瘴气的状况,他还要努力营造一种正直清廉的氛围。
  每到春节或是重要的节假日,干部们是不敢到刘树毅家去串门的,刘树毅禁止干部们借节日的机会给他送礼或送钱,所以他每年春节就和老伴把大门关紧,谁叫也不开。还有就是领导干部换届选举前,刘树毅也是把门关得紧紧的,但仍有不少人在晚上候在刘树毅家门口不走,门玲按了一遍又一遍,刘树毅实在按捺不住生气就打开门严厉地对这人说,好吧,你要不听我的你就把钱放我这里,但我告诉你,你不能提拔了啊!他对身边的人说,他没有拿钱去谋过官,别人也别拿钱到我这来谋官。
  刘树毅断绝了所有别人有可能给他送钱的“机会”。生病了,他不住院,打完点滴,就跑回家把门关上,谁敲门都不开;第一次在双辽工作时,他在农村的外甥女想到双辽开饭馆,他不同意;从他孩子上大学、参加工作到他的母亲及姐姐去世,他不让任何人知道;身为区委书记或市委书记的他,手上从来没有批过一笔钱,他说这是政府那边的事……刘树毅说他要树立一个领导干部的形象,否则别人凭什么听你的?
  其实,在更多干部眼中,刘树毅是很好相处的,因为你不用处心积虑和他搞关系,只要认真埋头工作,就会有被提拔的机会。铁西区有个领导干部,当年被安排到财政局这样一个重要的岗位上担任局长,有人就问这个局长花了多少钱?局长就说没花一分钱。刘树毅常说,有的人为了达到提拔的目的对领导前呼后拥,他是在利用你,等你有一天没有用了,他就不会理你了;相反那些只干活不会搞领导关系的人,等你有一天不在岗位上了,他还会对你尊敬。如果光提拔那些对,你前呼后拥,而不重用那些只埋头干活的人,这地方就没什么好风气!刘树毅用人的标准一是看人品,二是看业绩。
  有了解情况的人说,铁西区和双辽市的干部风气都很好,这是刘树毅的功劳。
  刘树毅这人热心善良,只要有人遇到困难找到他,即便是素不相识,他也会热心帮忙。他帮过下岗职工的孩子治病;四川汶川大地震之后的第二天,他在外打电话让在家的领导马上组织捐款并派市委副书记带人把款物亲自送到灾区;曾经工作过的地方的职工家里有个什么困难,只要他知道了就会去帮忙;他还特别尊重老干部,常常找老干部在工作给他出主意,给老干部们送去无微不至的关怀,他说,每个人都有老的时候。都说刘树毅是个好人,可这个好人对家人却从来都很固执,至今,他的兄弟姐妹都还是农民,弟弟妹妹现在就在离双辽很近的地方租地种田。
  刘树毅2004年到双辽工作时已担任了10多年的正县级领导干部,他到双辽时也已经52岁,按照政策55岁,像他这种级别的干部就不能被提拔了,而他那时还有3年才到年龄,总还有点时间像某些官员那样“运作”一下自己提拔副厅的事,可他工作太忙就是没有精力弄那事。也有好心人提醒他,他却一门心思都在工作上,几年下来,双辽的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他也迈过了55岁的门槛。他说,人的一生,就看你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为老百姓做了事,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就是最大的成就。这就是他的价值观。他还说,一个人的人品很重要,就算你有多高水平,人品不好也是白搭。他最痛恨那些对老百姓不好的人。无论是在铁西还是在双辽,都有几个由于对老百姓不好的人在提拔时被刘树毅挡住了。
  再过3年多的时间,刘树毅就要从县官的岗位上退下来了,他说他还有许多设想要在这期间里抓紧实现。尽管在县处级职位上千了22年,也没能像个别人那样有机遇被提拔,但他也没有什么遗憾的,他说他对自己目前的状况已经很知足了,他是农村里长大的,他说在他们那个村里几百年都没有出过他这样级别的县官呢。他说,有一天他退了,人们说起他时会说某件事是他刘树毅做的,留个好口碑比什么都强。
其他文献
On the evening of July 13,2001,when the International Olympics Committee awarded China the honor to host 2008 Olympic Games in Beijing,tens of millions of Chine
维修人员必须清楚X线电视系统的原理,熟悉电路图,不能凭经验进行乱拆调,这样有可能扩大故障的范围,给以后的维修工作带来困难。 Maintenance personnel must be clear about
一个月后,我来到了淮安。火车到达淮安站的时候已经晚上,徐向洋和他的太太李燕老师直接把我接到了学校。我们坐在学校的会议室里,他把值夜班的两位老师叫上来加入了我们的谈
天刚蒙蒙亮,张风荣和妻子早早起床,磨好镰刀,带上馒头、开水,开着手扶拖拉机去收割小麦。早上7点,他放下手中的镰刀,看看满脸汗珠的妻子,望望沉甸甸的麦穗,马不停蹄地 The s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role of public sphere and more specifically the importance of public space in this rapidly changing metropolitan socio-economy.The
会议
当这个14岁的英国小孩在水立方首次亮相时,所有人都在问:他是谁?他有多大? Q:你的生活因在媒体上频频曝光而变化了吗? A:还是那样。我在普通中学上学,那儿不太贵,我父母负担
直到16岁,他仍是懵懵懂懂地在学校混日子,打架斗殴抽烟逃学,十足的坏学生,连老师都有些怕他,他从没觉得这有什么不好。16岁,正是情窦初开的年龄,那年他喜欢上了班上一个女同
2008年5月31日,MF8218航班平稳降落在厦门高崎机场。一位机长站在机舱门口处,接过旅客送给他的鲜花。他,就是厦航飞行部前总经理韩华奋。这是他飞行生涯的最后一个航班。安全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由众多要素构成、响应机制复杂的具有非线性的动态过程;系统动力学以反馈控制理论为基础,计算机仿真技术为手段的研究复杂社会经济大系统的方法,具备处理非
会议
  Of all the institutional changes made in socialist China’s current economic reforms,the establishment of systems for the transfer and compensation of land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