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后效应的作用机理影响因素及其临床意义

来源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n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述了抗生素后效应可能的作用机理、影响因素、临床意义,为临床上给药方案的设计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星形胶质细胞在突触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星形胶质细胞突起如何在发育过程中与突触结构相联系还不是很清楚。本文分析在小脑突触发生过程中Bergmann胶质细胞(BG)突起生长的
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中整合素连接激酶(integrin-linked-kinase,ILK)的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ILK在60例三阴性乳腺癌、36例非三阴性乳腺癌
在过去的100多年中,疝修补技术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技术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意大利著名外科医师Bassini于1884年创立了腹股沟疝的根治性治疗方法,为此开创了现代疝外科学的里程碑。在无张力疝修补术创立前的100年时间里,Bassini手术以及随后出现的Ferguson、McVay、Holsted、Shouldice 等组织缝合修补手术( Tissue-based repair)使得腹股沟疝
创伤后的神经胶质增生导致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CSPG)的显著表达,从而抑制轴突生长和再生.甲基强地松龙(MP),一种合成的糖皮质激素,在急性脊髓损伤(SCI)的治疗中有神经保护作
期刊
腹壁切口疝是腹部手术后较常见的远期并发症之一,也是唯一的医源性腹壁疝,发病率为2%~11%[1]。其发病原因是多样的,手术治疗方式也较多。因此,深入研究和探讨腹壁切口疝的发病原因和手术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总结多年来的临床经验,就腹壁切口疝的上述2个问题,探讨如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