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有企业是我国公有制的主要载体,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国资监管工作极具创新性、探索性。河北省委、省政府对深化国资国企改革高度重视,连续三年把国企改革作为全省四项重点工作之一,确定了“国企改革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近年来,我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始终不渝地把“依法、科学、民主”方针贯穿于国资国企改革的始终,以全新理念倾力推进工作创新,妥善处理推进国企改革与加快企业发展的关系、改制企业国有资本进与退的关系,下大力破除影响和制约改革的思想、体制障碍,以积极作为的态度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有力地推动了河北省国有经济在改革中健康、快速发展。
一、河北省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成效显著
河北省委、省政府对深化国资国企改革高度重视,连续三年把国企改革作为全省四项重点工作之一,确定了“国企改革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第一步,全面推进国企改制,初步建立国资监管体制,企业活力进一步增强;第二步,基本实现“两分、两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国资监管体系,国有经济整体活力明显增强;第三步,国有资本的总体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大公司大集团具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综合实力和能力,成为全省经济的重要支撑。按照这样的步骤,河北省以完善国资监管体系为基础,以深化国企改革为动力,大力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引导和促进国有企业健康发展,全省国有经济资产总量显著增加,经济效益和质量不断提高,成为带动全省国民经济发展的坚实载体。
在加强国资监管方面,紧紧围绕落实和保障出资人合法权益,着力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国资监管体系。省政府国资委先后配套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性文件,初步形成了以《河北省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实施办法》为基础,激励与约束并重的国资监管法规体系。开展清产核资,彻底摸清国企家底,锁定企业经营者责任。与所监管企业领导班子签订了经营业绩责任书,落实国有资本经营责任,并根据考核结果落实奖惩。通过公开招聘、群众推荐、组织考察任命等形式,选聘一批年富力强,事业心、责任心较强,懂经营、会管理的优秀人员进入国企管理层,优化领导班子结构,为国企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组织基础。积极探索国资监管的有效形式,通过规范产权股权交易管理,向国有独资、国有控股企业派出监事会、专职监事,向国有参股企业派出董事或监事,积极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等措施,有效防止了国资流失。
在推动国企改革方面,全省国资系统坚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把深化国企改革、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采取“五个逐步深入”,将国企改革推进到一个大范围、多领域、深层次的攻坚阶段。一是通过引入国际上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对石钢、华药等国有大型企业实施股权多元化改造,打破了全省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多年基本未动的僵滞局面,股份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二是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自愿、平等平权、市场化运作的原则,积极推动大型企业集团的组建,重点产业的战略整合取得重大突破。三是对资源枯竭、扭亏无望、前景黯淡的劣势企业,畅通国有资本退出通道,妥善安置职工,实现了平稳退出。四是通过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债转股、股权回购和债务重组等方式,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增强企业活力。
目前,全省国企改革第一步、第二步战略目标已经全面完成,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标志性成果。到2005年底,省政府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企业资产总额已达1960.6亿元,同比增长13.8%;所有者权益总额506亿元,同比增长18.5%;实现销售收入1470亿元,同比增长10.7%;实现利润59.6亿元,同比增长5.7%;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达到107.4%。国有经济对全省国民经济的影响力、控制力和带动力不断增强,为全面实现河北省国企改革第三步战略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二、始终不渝地把“依法、科学、民主”的方针贯穿于国资国企改革工作始终
通过这些年的实践,我们深切体会到,要想有效解决改革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切实做好国资国企改革工作,就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依法、科学、民主”的方针,全力打造公开透明、民主决策、监督有效的工作机制,切实防范改制中的不规范行为,确保国资国企改革健康、顺利地推进。
(一)充分发挥依法原则的先导作用,牢固树立履职尽责的法制观念。在推进国资国企改革中,一个根本的原则就是依法推进国有产权和股权的有序流转,确保国有资产流动而不流失,推动国有资本在有序流动中激发活力、保值增值。
当前,全省已经初步建立起国资监管法规体系框架,明确了出资人定位,为依法行政,确保各项工作到位而不越位、错位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随着国资监管和国企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今后要继续下大力健全国有资产监管的法规体系,为充分发挥依法原则的先导作用提供坚强支撑,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符合河北实际、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国资监管法规制度体系。
(二)充分发挥科学原则的指引作用,牢固树立改革攻坚的科学理念。科学监管主要体现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求真务实,准确把握国资国企改革内在规律,用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来指导监管和改革。在企业改制过程中,既要实现股权结构多元化,又要避免股权过于分散、影响决策效率;既要实行开放式招商、开门改制,积极引进一些既有资金实力,有管理、技术和市场营销优势的境内外战略投资者参与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改造,又要为原有企业经营者和职工做出妥善的利益安排,并对投资合作者的成长背景、资信和资金实力以及是否具有驾驭大型企业的能力等,进行认真的考察和甄别,防止资本投机性公司“捞一把就走”,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深入研究,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切实有效的办法。
近年来,我省在推进国资国企改革的过程中,严格按照科学、理性的原则,下大力建立健全国资委领导工作体系、国资委科学决策和风险防范体系,推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进程,牢牢把握改革中资产处置、职工安置和股权设置等关键环节,多方位地畅通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表达渠道,真正把企业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落实到位,对每户企业的改制方案都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宽范围的比选、论证、寻优,因企施策,选优汰劣,破解疑难,堵塞漏洞,把企业改制行为真正转化为推进国有资本高效配置、加快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有效激励企业业绩、构造和谐企业、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战略实施过程,确保国企改革在理性有序、调控有效的轨道中前行。
(三)充分发挥民主原则的监督作用,牢固树立多元参与的民主意识。民主是科学决策的基础,把民主原则贯穿于国资国企改革的全过程,全力打造公开透明、阳光操作的工作机制,对于我们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顺利推进各项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民主化是保证公正性的一个重要手段,公开化是保证公正性的重要前提。实践证明,“暗箱操作”是导致腐败的一个重要根源。“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建立公开透明的工作机制至关重要。因此,要继续坚持以人为本的改革观,通过改革建立起推动企业长远发展的动力机制,激发起广大职工的主观能动性,为广大职工根本利益的实现提供长远的机制保障。在实践中,要把好资产处置、职工安置、股权设置等关键环节,确保改革过程公开透明、管理规范。
三、做好“十一五”期间全省国企改革发展工作
做好“十一五”期间的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继续坚持“依法、科学、民主”的方针,努力从体制和机制上解决国企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把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同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战略性调整有机地结合起来,突出“发展、改革、稳定、安全”主题,全力打造集约效益型、自主创新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安全型、人际和谐型企业,进一步提升国有经济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
(一)大力推进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步伐,加快国企制度创新进程。一是积极采取增资扩股、合资合作和股权转让等形式,大力发展股份制,加快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二是把改制和改组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在改制中优化重组、在重组中深化改制。采取多种形式,加快省建设投资公司等省级投融资机构公司制改革步伐,加强省级投融资体系建设。三是加快搭建省级国有资产运营平台,创新国有资本运作方式。抓紧组建、尽快启动专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创新国企改革资金使用模式,全力打造国有资本运作有效平台。探索建立省国资委出资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开展国有资本收益管理,为加快形成“进有依托、退有保障”的企业间重组整合机制创造条件。四是贯彻落实新《公司法》,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继续改革和完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选拔和任用方式。五是继续做好“两分”工作,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以国家主辅分离辅业改制优惠政策延长为契机,对企业战略发展需分离改制的辅业单位,抓紧实施改制分流。继续拓展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的领域,努力探索多种平稳交接的分离途径。
(二)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做大做强战略支柱产业。通过资产重组、联合和并购等多种手段,推动国有资本尽快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加快培育一批资本运营质量高、赢利能力强、规模经济效益显著的大型企业集团。重点抓好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落实,以推进跨地区煤炭企业间战略整合、优化全省煤炭战略资源管控为主线,不失时机地加快列入国家规划的冀中煤炭基地建设,支持、引导和鼓励煤炭企业向上下游产业延伸,加快培育和发展开滦、金牛能源、峰峰等大型煤炭集团。同时,认真贯彻落实关于促进煤炭产业健康发展的产业政策,支持、引导和鼓励煤炭企业向上下游产业延伸,加快煤、煤化工、煤电化一体化、煤电路港一体化建设步伐,提高煤炭产业抗风险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按照“品种、质量、整合”的方针,抓好全省钢铁工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唐钢、邯钢两大千万吨级企业集团整体带动作用,加快建设曹妃甸精品板材、承钢钒钛制品两大基地和邯钢新区460万吨高附加值、高档板材生产线,做优板带材、棒线材、管材、型材、钢筋和钢材深加工六大产品系列,加快钢铁强省建设。
(三)以规划引领发展,依托大项目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规划在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指导企业按照市场化的方式优化配置资源,推动国有资产向优势产业聚集,向优势企业集中,形成国有资本进退有序、合理流动的机制。抓紧编制“十一五”国有企业发展专项规划,依托重点企业,按照高端、精品、专业化和深加工的发展方向,积极吸引国内外产业基金和战略投资者参与国企改组改造。研究制定河北省国企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建立国有企业利用外资项目库。根据企业改革发展工作的需要,建立企业发展战略顾问制度,加强对企业战略投资项目规划管理。探索建立企业投资风险管理系统,开展企业投资项目后评估工作。
(四)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步伐,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积极推进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企业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战略基点,引进吸收先进技术,努力掌握关键和核心技术,全面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一是不断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国有企业自身人才优势,以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为重点,增加研发和技改投入,加快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努力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二是进一步加强企院、企校和企企合作,整合研发资源,用好外部人才资源,加大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增强科研工作与企业需求的协同性。三是鼓励并支持具有一定市场竞争能力和一定知名品牌的企业,积极实施品牌经营战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广泛应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提升品牌内在价值和科技含量,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四是积极倡导建立节约型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根据“十一五”期间产业发展定位,认真分析全省面临的严峻资源环境,加快对高耗能、高耗水及高排放生产工艺的变革和创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出一条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近年来,我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始终不渝地把“依法、科学、民主”方针贯穿于国资国企改革的始终,以全新理念倾力推进工作创新,妥善处理推进国企改革与加快企业发展的关系、改制企业国有资本进与退的关系,下大力破除影响和制约改革的思想、体制障碍,以积极作为的态度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有力地推动了河北省国有经济在改革中健康、快速发展。
一、河北省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成效显著
河北省委、省政府对深化国资国企改革高度重视,连续三年把国企改革作为全省四项重点工作之一,确定了“国企改革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第一步,全面推进国企改制,初步建立国资监管体制,企业活力进一步增强;第二步,基本实现“两分、两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国资监管体系,国有经济整体活力明显增强;第三步,国有资本的总体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大公司大集团具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综合实力和能力,成为全省经济的重要支撑。按照这样的步骤,河北省以完善国资监管体系为基础,以深化国企改革为动力,大力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引导和促进国有企业健康发展,全省国有经济资产总量显著增加,经济效益和质量不断提高,成为带动全省国民经济发展的坚实载体。
在加强国资监管方面,紧紧围绕落实和保障出资人合法权益,着力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国资监管体系。省政府国资委先后配套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性文件,初步形成了以《河北省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实施办法》为基础,激励与约束并重的国资监管法规体系。开展清产核资,彻底摸清国企家底,锁定企业经营者责任。与所监管企业领导班子签订了经营业绩责任书,落实国有资本经营责任,并根据考核结果落实奖惩。通过公开招聘、群众推荐、组织考察任命等形式,选聘一批年富力强,事业心、责任心较强,懂经营、会管理的优秀人员进入国企管理层,优化领导班子结构,为国企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组织基础。积极探索国资监管的有效形式,通过规范产权股权交易管理,向国有独资、国有控股企业派出监事会、专职监事,向国有参股企业派出董事或监事,积极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等措施,有效防止了国资流失。
在推动国企改革方面,全省国资系统坚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把深化国企改革、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采取“五个逐步深入”,将国企改革推进到一个大范围、多领域、深层次的攻坚阶段。一是通过引入国际上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对石钢、华药等国有大型企业实施股权多元化改造,打破了全省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多年基本未动的僵滞局面,股份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二是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自愿、平等平权、市场化运作的原则,积极推动大型企业集团的组建,重点产业的战略整合取得重大突破。三是对资源枯竭、扭亏无望、前景黯淡的劣势企业,畅通国有资本退出通道,妥善安置职工,实现了平稳退出。四是通过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债转股、股权回购和债务重组等方式,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增强企业活力。
目前,全省国企改革第一步、第二步战略目标已经全面完成,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标志性成果。到2005年底,省政府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企业资产总额已达1960.6亿元,同比增长13.8%;所有者权益总额506亿元,同比增长18.5%;实现销售收入1470亿元,同比增长10.7%;实现利润59.6亿元,同比增长5.7%;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达到107.4%。国有经济对全省国民经济的影响力、控制力和带动力不断增强,为全面实现河北省国企改革第三步战略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二、始终不渝地把“依法、科学、民主”的方针贯穿于国资国企改革工作始终
通过这些年的实践,我们深切体会到,要想有效解决改革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切实做好国资国企改革工作,就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依法、科学、民主”的方针,全力打造公开透明、民主决策、监督有效的工作机制,切实防范改制中的不规范行为,确保国资国企改革健康、顺利地推进。
(一)充分发挥依法原则的先导作用,牢固树立履职尽责的法制观念。在推进国资国企改革中,一个根本的原则就是依法推进国有产权和股权的有序流转,确保国有资产流动而不流失,推动国有资本在有序流动中激发活力、保值增值。
当前,全省已经初步建立起国资监管法规体系框架,明确了出资人定位,为依法行政,确保各项工作到位而不越位、错位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随着国资监管和国企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今后要继续下大力健全国有资产监管的法规体系,为充分发挥依法原则的先导作用提供坚强支撑,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符合河北实际、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国资监管法规制度体系。
(二)充分发挥科学原则的指引作用,牢固树立改革攻坚的科学理念。科学监管主要体现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求真务实,准确把握国资国企改革内在规律,用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来指导监管和改革。在企业改制过程中,既要实现股权结构多元化,又要避免股权过于分散、影响决策效率;既要实行开放式招商、开门改制,积极引进一些既有资金实力,有管理、技术和市场营销优势的境内外战略投资者参与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改造,又要为原有企业经营者和职工做出妥善的利益安排,并对投资合作者的成长背景、资信和资金实力以及是否具有驾驭大型企业的能力等,进行认真的考察和甄别,防止资本投机性公司“捞一把就走”,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深入研究,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切实有效的办法。
近年来,我省在推进国资国企改革的过程中,严格按照科学、理性的原则,下大力建立健全国资委领导工作体系、国资委科学决策和风险防范体系,推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进程,牢牢把握改革中资产处置、职工安置和股权设置等关键环节,多方位地畅通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表达渠道,真正把企业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落实到位,对每户企业的改制方案都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宽范围的比选、论证、寻优,因企施策,选优汰劣,破解疑难,堵塞漏洞,把企业改制行为真正转化为推进国有资本高效配置、加快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有效激励企业业绩、构造和谐企业、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战略实施过程,确保国企改革在理性有序、调控有效的轨道中前行。
(三)充分发挥民主原则的监督作用,牢固树立多元参与的民主意识。民主是科学决策的基础,把民主原则贯穿于国资国企改革的全过程,全力打造公开透明、阳光操作的工作机制,对于我们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顺利推进各项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民主化是保证公正性的一个重要手段,公开化是保证公正性的重要前提。实践证明,“暗箱操作”是导致腐败的一个重要根源。“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建立公开透明的工作机制至关重要。因此,要继续坚持以人为本的改革观,通过改革建立起推动企业长远发展的动力机制,激发起广大职工的主观能动性,为广大职工根本利益的实现提供长远的机制保障。在实践中,要把好资产处置、职工安置、股权设置等关键环节,确保改革过程公开透明、管理规范。
三、做好“十一五”期间全省国企改革发展工作
做好“十一五”期间的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继续坚持“依法、科学、民主”的方针,努力从体制和机制上解决国企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把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同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战略性调整有机地结合起来,突出“发展、改革、稳定、安全”主题,全力打造集约效益型、自主创新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安全型、人际和谐型企业,进一步提升国有经济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
(一)大力推进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步伐,加快国企制度创新进程。一是积极采取增资扩股、合资合作和股权转让等形式,大力发展股份制,加快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二是把改制和改组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在改制中优化重组、在重组中深化改制。采取多种形式,加快省建设投资公司等省级投融资机构公司制改革步伐,加强省级投融资体系建设。三是加快搭建省级国有资产运营平台,创新国有资本运作方式。抓紧组建、尽快启动专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创新国企改革资金使用模式,全力打造国有资本运作有效平台。探索建立省国资委出资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开展国有资本收益管理,为加快形成“进有依托、退有保障”的企业间重组整合机制创造条件。四是贯彻落实新《公司法》,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继续改革和完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选拔和任用方式。五是继续做好“两分”工作,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以国家主辅分离辅业改制优惠政策延长为契机,对企业战略发展需分离改制的辅业单位,抓紧实施改制分流。继续拓展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的领域,努力探索多种平稳交接的分离途径。
(二)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做大做强战略支柱产业。通过资产重组、联合和并购等多种手段,推动国有资本尽快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加快培育一批资本运营质量高、赢利能力强、规模经济效益显著的大型企业集团。重点抓好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落实,以推进跨地区煤炭企业间战略整合、优化全省煤炭战略资源管控为主线,不失时机地加快列入国家规划的冀中煤炭基地建设,支持、引导和鼓励煤炭企业向上下游产业延伸,加快培育和发展开滦、金牛能源、峰峰等大型煤炭集团。同时,认真贯彻落实关于促进煤炭产业健康发展的产业政策,支持、引导和鼓励煤炭企业向上下游产业延伸,加快煤、煤化工、煤电化一体化、煤电路港一体化建设步伐,提高煤炭产业抗风险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按照“品种、质量、整合”的方针,抓好全省钢铁工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唐钢、邯钢两大千万吨级企业集团整体带动作用,加快建设曹妃甸精品板材、承钢钒钛制品两大基地和邯钢新区460万吨高附加值、高档板材生产线,做优板带材、棒线材、管材、型材、钢筋和钢材深加工六大产品系列,加快钢铁强省建设。
(三)以规划引领发展,依托大项目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规划在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指导企业按照市场化的方式优化配置资源,推动国有资产向优势产业聚集,向优势企业集中,形成国有资本进退有序、合理流动的机制。抓紧编制“十一五”国有企业发展专项规划,依托重点企业,按照高端、精品、专业化和深加工的发展方向,积极吸引国内外产业基金和战略投资者参与国企改组改造。研究制定河北省国企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建立国有企业利用外资项目库。根据企业改革发展工作的需要,建立企业发展战略顾问制度,加强对企业战略投资项目规划管理。探索建立企业投资风险管理系统,开展企业投资项目后评估工作。
(四)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步伐,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积极推进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企业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战略基点,引进吸收先进技术,努力掌握关键和核心技术,全面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一是不断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国有企业自身人才优势,以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为重点,增加研发和技改投入,加快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努力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二是进一步加强企院、企校和企企合作,整合研发资源,用好外部人才资源,加大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增强科研工作与企业需求的协同性。三是鼓励并支持具有一定市场竞争能力和一定知名品牌的企业,积极实施品牌经营战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广泛应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提升品牌内在价值和科技含量,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四是积极倡导建立节约型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根据“十一五”期间产业发展定位,认真分析全省面临的严峻资源环境,加快对高耗能、高耗水及高排放生产工艺的变革和创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出一条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