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1243216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任务。从大学生感恩教育实施的必要性、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主要表现及增强感恩教育的对策进行研究,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
  关键词:大学生;感恩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国超群(1982-),女,吉林徳惠人,哈尔滨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处,助理讲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1-0127-02
  感恩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感恩意识现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实施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1.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是所有华夏子孙正在努力为之奋斗的宏伟目标。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善、人与人之间的诚信、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都需要倡导感恩教育。
  具有感恩意识的人才能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而大学生恰恰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更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只有让大学生学会奉献,学会感恩,对国家有强烈的责任感,对周围的人心存感激才能承担起国家所赋予的重任。感恩教育有助于唤起大学生的感恩心,培养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品德;有助于增进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大学生只有学会感恩,才能懂得什么是幸福,才能拥有一颗阳光心态。
  2.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种高尚的道德修养,是每个学生人生中的必修课。中华民族是最懂得感恩的民族,因为感恩,伟大的中华民族才能巍然地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才能拥有如此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才能使华夏文明得以延续。
  大学生作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只有向大学生传播感恩教育,才能保证中华民族的继续强大;只有加强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才能确保中国文化的发扬光大。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千方百计地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使感恩意识真正地植根于每位大学生的心中,力求让大学生切身感受到“感恩”这一传统美德在塑造人类美好人生中的重要意义,重实效地抓好感恩教育,让“感恩”得以传承和发扬。
  3.提升大学生人格魅力的需要
  大学生不但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拥有健全的人格品质。现在社会上存在很多心理不健康的大学生,如马加爵,由于缺少了感恩意识,当他与室友发生冲突时,不懂得去想对方曾经对他的好,而是只顾眼前的矛盾产生歹念,不但断送了室友的生命,也毁了自己的前程。
  因此,大学生要学会感恩,要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这样,才能用所学的知识为社会作贡献,而不会给他人、给社会、给自己带来危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先决条件就是感恩,感恩是道德的基础,大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有积极的生活态度、真心诚挚的朋友、奉献社会的精神。可见,感恩教育是大学生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基石,也是大学生培养自己健全人格。拥有感恩品质的重要保障。
  4.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
  和谐校园不仅是人与校园的和谐,更是人与人的和谐。大学生是校园里的重要载体,他们的成长成才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兴衰成败,为此,他们离不开教师的传道授业,离不开辅导员的教育培养,离不开同学的帮助照料等等。
  如果大学生抱怨多于努力,仇恨多于友善,那么他的内心一定是黑暗的,他所在的集体也一定会受到影响。反之,如果每一名学生都能够怀有一颗感恩之心,用阳光的心态去与人和谐相处,让爱洒满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必将有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
  二、大学生感恩意识现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正经受着各种不定因素的考验,他们中的不少人在潜意识里形成了“人人为我”的思维定势,缺乏感恩之心,给予、付出、回报、奉献的意识相对淡薄,感恩意识严重缺失。
  笔者在近期开展了以“感恩”为主题的调查问卷活动,调查对象是哈尔滨电力职业技术学院2010级和2011级千余名学生,调查内容围绕大学生如何对待父母、如何看待感恩教育两个版块展开。调查结果显示:78%的学生不记得父母的生日,92%的学生从没有和父母说过“我爱你”或拥抱过父母,63%的学生厌烦父母的说教,56%的学生认为父母为孩子成长付出的辛劳是理所当然的,95%的学生曾不止一次地对父母发过脾气,父母累时仅有23%的学生给他们打过洗脚水;39%的学生每年都会向曾教育过自己的教师表达感恩之心,43%的学生偶尔会,18%的学生从来不会;47%的大学生认为目前需要接受感恩教育,32%的大学生认为感恩教育太多对此他们已存在逆反心理,21%的大学生觉得无所谓;针对某些贫困大学生受助不感恩的情况,41%的大学生认为是现在的大学生自私、冷漠造成的,36%的大学生认为是教育的失败(只重成绩,不管人品)导致的,16%的大学生认为由于他们贫穷但成绩好获得资助是理所当然的,5%的大学生认为贫困生由于心理上极度自尊又极度自卑导致其缺乏一种正确对待他人和社会的阳光心态,2%的大学生认为贫困生受助不感恩应该被取消资格;69%的学生希望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也得到回报,48%的学生认为滴水之恩应涌泉相报,51%的学生认为感恩是一种美德。
  通过调查不难发现,很多大学生缺乏对父母、对教师、对同学、对社会的感恩意识,他们中的一些人觉得他们得到的所有帮助都是别人理所应当给予的,从没想过要用一颗感恩之心去回报他人。
  三、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
  1.家庭教育中缺乏感恩教育
  当代中国绝大多数家庭只养育一个孩子,孩子从小就备受家人呵护和娇惯,形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家长不能够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和教诲,久而久之,容易使孩子产生独立性差、依赖性强的性格,认为得到别人帮助是“理应”的,不懂得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不懂得感恩。   2.高校教育中忽视感恩教育
  目前,多数高校仍然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一个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这就容易造成学生精神世界空虚,不能怀揣一颗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学习和生活;思想政治工作者往往也“重管理轻教育”,一味地追求学生出工作成绩,却不能把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作为工作的重点,最终导致思想政治工作事倍功半;德育课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教学,模式单一,内容枯燥,很难达到根植于心的效果。
  3.社会现象影响感恩教育
  当今社会,道德败坏、诚信缺失等不良现象屡见不鲜,这就导致学生不能够正确判断是与非、对与错,有时甚至出现“好”的事情被误导为“不好”,严重影响了青年人道德观、价值观的形成,这也从某种角度造成了感恩意识的缺失;网络这一重要传播媒介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向人们传播了许多负面新闻,这对于那些思想尚不成熟、道德有待提高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四、增强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对策
  1.将感恩教育纳入“德育课”教学
  德育课是大学生应接受的一门基本课程,高校要给予适当的重视,只注重专业的教育不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观,久而久之会导致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高校要通过德育课使大学生认知“什么是感恩,感恩有何重要意义,如何感恩”等,使大学生在源泉上把握感恩教育的实际效用。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学生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帮助他的人,更不会主动地帮助别人。让学生知道应感谢爱自己、帮助自己的人,是德育教育中重要的一个内容。此外,高校还要突破以往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多在创新形式、丰富内容上下功夫,确保学生能够真正地学有所用。
  2.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感恩意识
  感恩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不仅仅只面向大学生这个群体倡导。如果思想政治工作者一味的向学生空谈感恩教育,自身却严重缺乏感恩意识,抱怨社会的不公平,抱怨人际关系的不和谐,抱怨工资收入的不平衡等,这样只能影响学生对感恩教育正确性的判断,达不到教育的目的。此外,思想政治工作者除了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外,还要教育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学会用感恩的心去对待身边人和事。
  思想政治工作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感恩教育也一样要“以情动人”。近年来,“感恩中国”这个节目赢到了老百姓的喜爱和夸赞,因为每年涌现出的人物的大爱情怀足以深深地打动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母子情、兄弟情、朋友情得到了升华,这种情感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在情感教育上多下功夫。
  3.开展“感恩”教育活动
  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感恩”也需要“实践”。世界上没有谁理应对谁好,如果有幸遇到了对你好的人,一定要加倍偿还。滴水之恩,应当涌泉相报。当获得了别人的帮助时,要抱着一颗感恩之心去帮助别人,如果人人都学会感恩,并付诸行动,那么,我们的人际关系就会更加和谐,心态就会更加和谐,社会就会更加和谐。
  丰富多彩、主题鲜明的活动能够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在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来临时,开展感恩亲情、感谢师恩等感恩教育主题月活动,在活动中号召学生给父母、亲属、教师、朋友写一封感谢信、发一条感恩短信、送一件亲手做的小礼品等,让学生在感恩过程中升华思想,激发学习和健康成长的原动力;以感恩学校为切入点,组织义务劳动和志愿服务,开展“感恩”主题演讲赛、书画展等活动,把个人的成长与学校的发展联系起来;以感恩社会为切入点,弘扬“团结、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大力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感恩与施恩的快乐。
  参考文献:
  [1]胡虹霞.高校德育应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5).
  [2]丰根凤,刘家桂.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6,(2).
  [3]黎进,曾强.新形势下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意识教育的几点思考[J].湘南学院学报,2007,(1).
  (责任编辑:孙晴)
其他文献
何宗就,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75年毕业于南京邮电学院无线电系,进入中央电视台工作。1998年北 京广播学院研究生班毕业。现任中央电视台分党组成员
这里我想结合广州日报的一些情况, 来谈谈我们在报业技术发展方向 上的一些思考,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 些思路。 1、未来的报业发展应该是建立以报 业的财务为核心的报业经营
中国报业在经历了近二 十年的技术发展后,在“十 一五”期间,必将迎来一个 新的发展期。我们必须看 到,报业技术发展是紧紧依 赖报社自身发展需求的,而 报社的发展又取决于整
摘要:在对“双师型”教师的工作职能进行分析后,认为“双师型”教师应拥有“双师技能”,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既能从事教学工作、进行学术研究,又能承担工程项目实际工作、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此外,还应拥有“双证书”,即:一方面拥有讲师以上职称及教师资格证书,另一方面拥有工程师以上工程系列职称或本行业国家注册的执业资格证书。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了基于“做中学”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途径。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
最近十几年,信息技术对传统报业 推动是巨大的,它的作用表现在 三方面。首先,信息系统已经成为报社新 闻产品实现现代化生产的流水线;其次, 信息系统已经成为报社经营管理的
音体美专业学生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特殊群体,教师角色的扮演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关键。基于此,通过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影响音体美专业大学英语教师角色的主要因素
和谐是今年的热门词,大家都在讲 和谐社会,和谐发展。作为一个传媒行业 的技术工作者,我认为报业的信息化也 需要和谐发展。 我国报业信息化已走过了20多个年 头,最初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