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前教育:是“蜜糖”还是“毒药”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pi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超前教育,也被称为提前教育, 简单而言,就是指超越儿童常规发展阶段的教育。近年来,伴随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口号和观念的流行,超前教育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当前,几乎每个家庭都面临着给孩子安排什么样的辅导班、兴趣班的问题,整个义务教育阶段也有意无意地倾向提前对孩子进行正规教育和学业训练,一些校外培训机构更是争先恐后地开展超前教学,各种提高班、精英班、培优班、强化班异常火爆。这种大范围、普遍性的超前教育使得很多并不适合接受这种教育的儿童参与其中。
  超前教育的危害
  超前教育将孩子的成长成才看作是“一场赛跑”,超前灌输大量知识,高强度进行技能训练,这或许会带来一定成效,让孩子在短期内表现得比同龄人优秀,但这种“激素疗法”,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副作用。
  超前教育不利于孩子学习兴趣培养。本应在阳光下奔跑、在自然界探索的时间,却被大量无趣、乏味、沉闷的知识和高强度的技能训练占据,孩子的好奇心被扼杀,容易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失去学习兴趣。同时,提前在校外培训机构学习相关知识,也可能导致孩子丧失对知识的新鲜感,失去校内听课的兴趣,使得学习后劲不足。不仅如此,超前教育超出孩子的身体和心理承受能力,孩子们大多只是机械地、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这会影响孩子自我效能感的获得,挫伤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影响孩子对自我的认可。
  超前教育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近年来,儿童和青少年体质下降现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最主要表现为三点:一是体能和机能水平降低;二是肥胖率越来越高;三是视力水平不断下降。追究这一现象的原因,超前教育所带来的学习压力难辞其咎。另外,超前教育高难度的特点也决定了它会给大部分学生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长时间处在高强度、高难度的学习压力之下,孩子童真、自由、好奇、活泼的天性受到压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更无从谈起。超前教育严重违背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危害孩子身心健康,阻碍孩子全面发展。
  超前教育不利于孩子良好性格养成。孩子性格的形成,除了家庭教育的因素外,也离不开和同龄人的交往。如果为了追求所谓的“先赢”而对孩子实行超前教育,把孩子大部分时间交给特长班、培训班,不仅会剥夺孩子和同龄人交往的机会,还容易导致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最终影响孩子良好性格的养成。这种交往机会的喪失往往会泛化到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他们一生。
  同时,超前教育还会增加家庭经济负担和时间成本。由于超前教育所涉及的知识难度超越儿童发展水平,仅靠孩子自己的能力很难学好,所以很多家庭不惜花费大量金钱和时间,带孩子穿梭于名目繁多的培训班之间。很多孩子上幼儿园时,就学拼音、学英语,上小学时就开始学习奥数,家长不得不花费大把时间陪读、陪练,以保障孩子能够跟上超前教育的节奏。
  走出超前教育误区
  早期教育不等于超前教育。按照美国幼儿教育协会(NAEYC)的定义,早期教育是指对0-8岁孩子实施的教育,在某些情况下,特指针对0-3岁儿童或者学龄前儿童的教育。也就是说,早期教育更多指在儿童生命早期进行的适当教育,而不是指超越儿童身心发展阶段、越早越好的教育。实际上,早期教育更多是一种兴趣爱好与行为习惯的培养,目的是让孩子丰富感性经验,掌握生活常识,增强学习能力、生存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而非一定要掌握多少知识和技能。但在我国,很多人却盲目地把早期教育看作是“越超前越好”,甚至任意超越儿童年龄发展阶段,一味追求知识堆积、智力开发,这严重背离了早期教育的目的和初衷。
  超前教育不适合所有孩子。智力发展存在个体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发展早晚和水平上的差异。家长要在充分了解和评估自己孩子智力发展特点的基础上,科学地遵循“最近发展区”原理,有选择地对孩子进行适当教育。儿童心理学专家普遍认为,超前教育只适合少部分人,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行不通的。即使适合进行超前教育的孩子,也要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注意把握好知识积累和能力发展、情绪情感和智力发展、成绩提高和兴趣培养等方面的平衡。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儿童观。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教育的看法,注重儿童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家长要转变片面注重知识学习的教育观,改变“抢先学习”的行为。其次,教育管理部门应明确责任,进一步加大对超前教育现象的管理和监督,引导各级各类学校和机构端正办学宗旨。再次,学校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依据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与特点,开展素质教育,保教结合。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我们的教育是为人民服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说到底就是要让人民在教育上有获得感、幸福感,这种获得感、幸福感体现在一个个家庭中就是孩子的幸福。孩子是家庭的希望,他们能否健康成长成才是教育首先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超前教育”成为广大家长的选择既有主观的追求也有现实的无奈。只有通过各方共同努力,尽快解决日益严重的“超前教育”难题,才能还孩子一个健康、自由、快乐的成长空间。
  (作者曾建系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讲师;何秀霞系福清市机关幼儿园教师)
  责任编辑:刘洁
其他文献
在建筑行业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社会上仍旧存在不少建筑乱象。文章通过对这些乱象及其背后的原因进行梳理,分析建筑自身的特点及其影响,确定当代建筑师的角色定位,对建筑师的
本文在校验EPIC模型和RegCM3模型基础上,结合模拟结果和观测结果,分析和讨论了黄土高原气候变化及其对主要粮油作物的可能影响,提出了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作措施,为该地区粮食生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各项事业都在蒸蒸日上的同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带来城市建设的繁荣,广场建设也提上了日程,成为全国各地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广场空间环境也在此基
随着社会全域性竞争不断加剧,再加上信息的不对称,教育焦虑度越来越高,超前教育愈演愈烈,不知不觉间,家长们都陷入这场集体博弈之中,并为此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以增加获胜的筹码。可以说,超前教育已从少数人的游戏演变成了从众性的疯狂。  我们常听到的一种说法是,社会的焦虑辐射到了教育领域,其实教育的焦虑不是同样辐射到了社会各个领域吗?超前教育的背后是成才焦虑,是教育焦虑的一种直接体现,这已经不单
每到暑期,很多家长都会对孩子进行集中培训,希望能够实现“弯道超车”。而这也让一些培训班、兴趣班、夏令营的报名火热起来。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明确规定,校外培训机构开展的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知识培训内容,不得超出相应的国家课程标准。那么,今年的情况怎样呢?据媒体报道,培训依旧火爆,很多培训机构依然在进行违规培训。 在规范措施出台后,超前教育为何没能得到有效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艺术教育资源,我们可以汲取其中的艺术精华、精神积淀、审美情趣,使儿童掌握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美,工艺美术中的造型美、色彩美、构图美,共同运用于儿童美术活动时,这些审美因素会影响孩子的情感和认知,让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进行再想象创造。因此,优秀传统艺术能丰富儿童的审美体验,开拓儿童的创造智慧,给予儿童发挥联想的意境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也让职业教育给学生今后的就业提供了非常大的空间与保障。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简要分析了实施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
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在临床中预防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效果。方法便利选择在2018年8月—2019年9月期间该院重症监护室106例患者,其中53例为对照组,其余53例为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