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讨论之“不并”与分段求解之“并”

来源 :考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hhwh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在研究数学问题时,常根据题目的条件及相关要求,将问题分成若干类别,转化为若干个小问题再逐个解决。这种根据不同情形分类,再逐一研究解决的思想方法就叫作分类讨论思想。根据分类的“对象”与讨论的“对象”是否一致,不妨把两个“对象”一致的叫作分段求解;把两个“对象”不一致的叫作分类讨论。这样关心的就是它们的结果是否“求并”与“不求并”,许多学生对这两个概念比较模糊,往往导致解答得“对而不全”。下面就以两个实例说明。
  例1:解不等式|x-1|+|x+2|≤5
  分析:处理绝对值问题的常用策略之一就是“分类讨论”,在本题更准确地说是叫“分段求解”。
  解:(1)当x≤-2时,原不等式可化为
  -(x-1)-(x+2)≤5
  解得:x≥-3
  ∴-3≤x≤-2
  (2)当-2  -(x-1)+(x+2)≤5
  即:3≤5
  ∴-2  (3)当x>1时,原不等式可化为(x-1)+(x+2)≤5
  解得: x≤2
  ∴1  综合(1)、(2)、(3)得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3,-2]∪(-2,1]∪(1,2]= [-3,2]
  回顾:本题分类的“对象”与求解的“对象”是同一个字母“x”,这就需要先在每一小步中对结果求交集,再在最后总结时求并集。
  例2:解不等式ax2-(a+2)x+2≤0
  分析:处理含参数问题的常用处理策略之一是“分类讨论”。
  解:(1)当a=0时,原不等式为:-2x+2≤0
  即:x≥1
  (2)当a>0时,原不等式为:(ax-2)(x-1)≤0
  即:(x- )(x-1)≤0
  ①若01,
  ∴ 1≤x≤
  ②若a=2,则 =1,原不等式为:(x-1)2≤0
  ∴x=1
  ③若a>2,则 <1
  ∴ ≤x≤1
  (3)当a<0时,原不等式为:(ax-2)(x-1)≤0
  即:(x- )(x-1)≥0
  ∵a<0 ∴ <1
  ∴ ≤x≤1
  综上可得:当a<0或a>2时,原不等式的解集
  为:[ ,1];当a=0时,原不等式的解集为:[1,∞);
  当0  回顾:本题分类的“对象”是“a”,而求解的“对象”是“x”,不是同一个字母,因而既不要在每一小步中求“交集”,也不要在最后结果中求“并集”。最后的结果要分类逐一总结。
  例3:解不等式|x-1|+|x+2|≤a (a∈R)
  分析:本题既含有绝对值,又含有参数a,因此既要对x分段求解,又要对a分类讨论。
  解:(1)当a<3时
  由于(|x-1|+|x+2|)min=3
  所以不等式无解。
  (2)当a=3时
  同(1)(|x-1|+|x+2|)min=3
  所以不等式的解为-2≤x≤1
  (3)当a>3时,
  ①当x≤-2时,原不等式可化为-(x-1)-(x+2)≤a
  解得:x≥-
  ∴- ≤x≤-2
  ②当-2  -(x-1)+(x+2)≤a
  即: 3≤a
  ∴-2  ③当x>1时,原不等式可化为(x-1)+(x+2)≤a
  解得:x≤
  ∴ 1  由①、②、③得原不等式的解为:- ≤x≤
  综合(1)、(2)、(3)得:当a<3时,原不等式的解集为?;当a=3时,原不等式的解集为[-2,1];当a>3
  时,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 ]。
  本文通过以上三个例题,简要说明了“分类讨论”与“分段求解”的联系与区别,共同点是对参数或字母分类逐一讨论、逐一求解,不同点是有的结果需要求并集,有的不能求并集,关键看分类的“对象”与求解的“对象”是否是同一个字母。
其他文献
对微信业务的用户体验进行研究,构建无线网KPI和微信体验的数学模型,并分析网络容量和用户体验的关系,指出网络优化的关键点,为数据业务的感知研究提供思路。
以米勒矩阵理论为基础,推导出了各向生表面近正入射反射米勒矩阵,并以此为依据给出反射差别系统的优化设计。
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开始逐渐重视基层图书馆建设。图书馆是信息资源传播和人类智慧留存的重要场所,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基层图书馆建设开始朝向信
目的分析开喉剑喷雾剂治疗口腔溃疡的临床效果及体会。方法以我院收治的110例口腔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首次就诊日期单双号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52例患
大数据显然已经成为当下最热门的话题,也是最重要的发展要素。大数据是建立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之上,大数据的广泛应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计量和检定,并给其未来的发
“新课程观认为,人即目的。建构课程的是人,实施课程的也是人,说到底,课程就是为了培养人而建构的。没有了人的存在,课程也就没有任何价值。课程是师生生命与灵魂的一面镜子,这就是课程的人文价值。”这是笔者在杨再隋教授的《呼唤个性》一文中读到的观点,它点明了师生在教学双边活动中的人文精神和个性所在。  杨再隋教授还写道:“在教学过程中,人不仅是个体的存在,而且还处在一定的关系之中。每个学生的个性,既是具有
互联网是人类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将人类发展带入信息社会,开启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是互联网背景下的重要产物,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也产生了新行业,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