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育表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学校教育在很大的程度上要求和企盼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家庭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这是因为家庭是每个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每个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然而由于不少的学生家长,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对孩子的“爱”,造成“爱”得失度、失时,乃至失策,这样不但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尤其给这些孩子在人生的成长道路上埋下了极为不利的隐患。
《大河报》曾刊登过这样的案例:小雅,女,高三学生。从上幼儿园开始,小雅的父母就给她报各种各样的班,必须去学,不去,或者去了学不好,打!妈妈对学习的要求是第一名,考90多分回家也会挨打。“除了学习,妈妈禁止我的一切活动,不让我玩,只要我离开书一步妈妈就会骂。”同学们几乎人手一部的MP3、MP4她从来没玩过,更别提拥有。有个同学把自己的MP3借给她听,被妈妈看到,一把抢去给摔了。小雅要求妈妈拿钱给她,她得再买一个赔给同学,自然是遭到粗暴的拒绝,后来,她偷偷拿了家里的钱买了一个还给同学,被父母发现,又在她“偷懒”、“撒谎”、“不爱学习”的坏品行上加上“偷钱”。在妈妈的严管下,小雅的学习成绩却直线下降。几次转学,成绩稍有起色,妈妈就找她谈话,提出更高的期望,每谈一次成绩就明显下降一次。“我觉得我达不到,那个目标太高了。”现在小雅的成绩是全班倒数第一。心理专家对小雅的父母进行了家庭教育测试,满分112分,爸爸的得分是10分,妈妈的得分是-8分。
美国有本书叫《家庭会伤人》,这个案例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之所以说这个家庭的教育伤害了小雅,就是因为小雅的父母没有真正把握好对女儿的爱,把爱演变成“非爱”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情况呢?
第一、有爱无方。许多学生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往往总有一个非常冠冕堂皇的理由:这一切都是出于爱。但不少父母对孩子的爱是要求回报的,这就成了非爱行为。一些家长总认为:我们今天付出,给孩子创造好的教育条件,给孩子入ⅹⅹ校,报ⅹⅹ班,孩子就应该要拿出成效来。如果这个期望值达不到,这些家长马上便会表示出不满,经常把工作、生活等方面的不愉快发泄到孩子身上。这种不讲究科学的家教方法,只是简单粗暴的强调要求,最终只能导致孩子的丧失信心,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第二、有严无度。常言说:“种庄稼,不能不浇水,但水浇多了,庄稼会溺死。教育孩子,不能没有爱,但必须爱得适度,爱得理智。像案例中小雅父母只知道严管之外,还是严管,“只要不是班上第一,考了90多分回家也会挨打”,制订的目标不去考虑孩子是否能够接受或达到,也不给孩子以适当的空间和自由度,而是一味地用成人的思维去加以否定和指责,极大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最终欲速则不达,导致孩子成绩直线下降。
当然,除了案例中表明了以严为“爱”的家庭伤人外,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同样也是对孩子的伤害。俗语说:“娇子如杀子”。在如今,许多家长都把独生子女当“小皇帝”,任其需要,有求必应,呵护备至,唯恐不及,这种以新形式出现的溺爱,是一种愚昧的爱,同样是非爱,这往往会在甜蜜之中毁了孩子。对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那么如何来改变这种“非爱”现状,使父母对子女的爱拿捏在最佳值的范围之内呢?
陶行知曾说过:“儿童要什么?我从前认为他们需要爱。我也曾经给过他们一些神秘的爱,我现在知道他们不需要这种歪曲的爱。小孩所需要的不是爱,而是了解。我们要懂得儿童,这是父母、先生顶大的责任。”因此我们要研究和探索“了解”孩子、 “懂得”孩子的方法和途径。
一是要创新型的观念。部分学生家长虽然年龄不大,但传统的陈旧观念却有些根深蒂固,满脑子的“家长制作风”。在现代教育的今天,家长们应当要确立学习辅导上是孩子的伙伴,生活指导上是孩子的向导,交流思想上是孩子的知心朋友的角色变换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田。
二是要坚持尊重的原则。尊重孩子是接近孩子的前提,在法制社会的今天,“尊重孩子”不仅是法律赋予我们每个家长的责任,尤其是构建和谐社会所要求我们每个家长应必备的社会和道德的素质。
三是掌握沟通方法。“了解”和“懂得”孩子的有效途径是沟通,只有沟通才能“了解”孩子,只有“了解”孩子才能“懂得”孩子。因此沟通不仅是家庭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实际上就是施爱的过程。
在家庭教育现实中,我们许多学生家长往往只进行单面沟通,就是由父母说,让孩子听,使沟通变为指定性的沟通,这种沟通容易导致父母与孩子间形成障碍。因为孩子心里如何想的,父母不知道,孩子有什么“心结”不能解开,父母还是不知道,这些障碍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疏导,时间长了就会变成了“问题”,到那时尽管家长使出浑身解数,也不尽然能产生非常有效的效果来。我们提倡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当多实行双向沟通,这就是以孩子为主体,以家长为主导,以探究问题、了解情况为主线,父母少说多听,让孩子尽情地倾吐心声、表露心迹,只有这样,家长才能了解他们,理解他们;才能真正地“懂得”他们想些什么,需求什么、要干什么;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克服困难;才能提高他们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抗压能力和抗挫折能力,使他们健康成长。
《大河报》曾刊登过这样的案例:小雅,女,高三学生。从上幼儿园开始,小雅的父母就给她报各种各样的班,必须去学,不去,或者去了学不好,打!妈妈对学习的要求是第一名,考90多分回家也会挨打。“除了学习,妈妈禁止我的一切活动,不让我玩,只要我离开书一步妈妈就会骂。”同学们几乎人手一部的MP3、MP4她从来没玩过,更别提拥有。有个同学把自己的MP3借给她听,被妈妈看到,一把抢去给摔了。小雅要求妈妈拿钱给她,她得再买一个赔给同学,自然是遭到粗暴的拒绝,后来,她偷偷拿了家里的钱买了一个还给同学,被父母发现,又在她“偷懒”、“撒谎”、“不爱学习”的坏品行上加上“偷钱”。在妈妈的严管下,小雅的学习成绩却直线下降。几次转学,成绩稍有起色,妈妈就找她谈话,提出更高的期望,每谈一次成绩就明显下降一次。“我觉得我达不到,那个目标太高了。”现在小雅的成绩是全班倒数第一。心理专家对小雅的父母进行了家庭教育测试,满分112分,爸爸的得分是10分,妈妈的得分是-8分。
美国有本书叫《家庭会伤人》,这个案例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之所以说这个家庭的教育伤害了小雅,就是因为小雅的父母没有真正把握好对女儿的爱,把爱演变成“非爱”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情况呢?
第一、有爱无方。许多学生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往往总有一个非常冠冕堂皇的理由:这一切都是出于爱。但不少父母对孩子的爱是要求回报的,这就成了非爱行为。一些家长总认为:我们今天付出,给孩子创造好的教育条件,给孩子入ⅹⅹ校,报ⅹⅹ班,孩子就应该要拿出成效来。如果这个期望值达不到,这些家长马上便会表示出不满,经常把工作、生活等方面的不愉快发泄到孩子身上。这种不讲究科学的家教方法,只是简单粗暴的强调要求,最终只能导致孩子的丧失信心,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第二、有严无度。常言说:“种庄稼,不能不浇水,但水浇多了,庄稼会溺死。教育孩子,不能没有爱,但必须爱得适度,爱得理智。像案例中小雅父母只知道严管之外,还是严管,“只要不是班上第一,考了90多分回家也会挨打”,制订的目标不去考虑孩子是否能够接受或达到,也不给孩子以适当的空间和自由度,而是一味地用成人的思维去加以否定和指责,极大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最终欲速则不达,导致孩子成绩直线下降。
当然,除了案例中表明了以严为“爱”的家庭伤人外,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同样也是对孩子的伤害。俗语说:“娇子如杀子”。在如今,许多家长都把独生子女当“小皇帝”,任其需要,有求必应,呵护备至,唯恐不及,这种以新形式出现的溺爱,是一种愚昧的爱,同样是非爱,这往往会在甜蜜之中毁了孩子。对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那么如何来改变这种“非爱”现状,使父母对子女的爱拿捏在最佳值的范围之内呢?
陶行知曾说过:“儿童要什么?我从前认为他们需要爱。我也曾经给过他们一些神秘的爱,我现在知道他们不需要这种歪曲的爱。小孩所需要的不是爱,而是了解。我们要懂得儿童,这是父母、先生顶大的责任。”因此我们要研究和探索“了解”孩子、 “懂得”孩子的方法和途径。
一是要创新型的观念。部分学生家长虽然年龄不大,但传统的陈旧观念却有些根深蒂固,满脑子的“家长制作风”。在现代教育的今天,家长们应当要确立学习辅导上是孩子的伙伴,生活指导上是孩子的向导,交流思想上是孩子的知心朋友的角色变换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田。
二是要坚持尊重的原则。尊重孩子是接近孩子的前提,在法制社会的今天,“尊重孩子”不仅是法律赋予我们每个家长的责任,尤其是构建和谐社会所要求我们每个家长应必备的社会和道德的素质。
三是掌握沟通方法。“了解”和“懂得”孩子的有效途径是沟通,只有沟通才能“了解”孩子,只有“了解”孩子才能“懂得”孩子。因此沟通不仅是家庭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实际上就是施爱的过程。
在家庭教育现实中,我们许多学生家长往往只进行单面沟通,就是由父母说,让孩子听,使沟通变为指定性的沟通,这种沟通容易导致父母与孩子间形成障碍。因为孩子心里如何想的,父母不知道,孩子有什么“心结”不能解开,父母还是不知道,这些障碍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疏导,时间长了就会变成了“问题”,到那时尽管家长使出浑身解数,也不尽然能产生非常有效的效果来。我们提倡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当多实行双向沟通,这就是以孩子为主体,以家长为主导,以探究问题、了解情况为主线,父母少说多听,让孩子尽情地倾吐心声、表露心迹,只有这样,家长才能了解他们,理解他们;才能真正地“懂得”他们想些什么,需求什么、要干什么;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克服困难;才能提高他们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抗压能力和抗挫折能力,使他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