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危机与21世纪新帝国主义范式的哲学审视r——兼论工业文明新形态的建构问题

来源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pri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奈格里、哈特等从全球化视角对经典的帝国主义理论范式的时代有效性提出质疑后,国际学术界围绕新帝国主义的本质及其未来趋向等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实际上,他们的问题不仅在于过分关注全球化对于帝国主义结构塑型的影响,还在于忽视了生态危机对于全球现代化以及工业文明发展的巨大影响.从拉图的生态政治角度看,当代生态危机意味着全球化的危机,意味着启蒙运动以来全球现代化的危机,意味着人类文明可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当今世界,建立在国家主权基础上的工业帝国主义正在走向式微,争夺全球生态霸权的新帝国主义开始走上历史舞台.不过,新帝国主义的诞生未必意味着帝国主义与工业文明进入了所谓的“灭绝”或“晚期”,而是很可能意味着它们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对此,我们需要从工业文明新形态视角进行认真反思.
其他文献
“为生态留白,给山水留位,把城市绘成山水画卷.”黔东南深入推进以人为本、以生态为底、以文化为魂、以工业为基的新型城镇化,用活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彰显地域特色.rn数据显示,黔东南州有21个小城镇入选省级100个示范小城镇,13个示范小城镇列入全国重点镇.丰富的小城镇资源,为黔东南州新型城镇化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期刊
纳雍县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拓城镇、兴产业、惠民生,进一步增强城镇人口承载力、内需带动力、发展竞争力,走出了 一条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rn寻空布绿生态美rn曾经,纳雍老城区面积不足4平方公里,通过实施东西拓展、南北推进发展战略,近年来城区面积已达到25平方公里.在城镇的拓展过程中,纳雍县坚持“寻空布绿、见缝插绿、破墙增绿”原则,按照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要求规划建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积极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相继建成了白水河湿地公园、猴子岩山地公园.
期刊
10年前出台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有力地支持了贵州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大发展,不断释放贵州潜在比较优势,创造了赶超进位的“黄金十年”.2022年春节前夕,《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号)(以下简称新国发2号文件)发布,为贵州未来发展注入了强大政策动力.
期刊
“公园就在家门口,风景就在窗外.”在遵义市新蒲新区蔷薇国际小区47栋居民潘忠勇家,从南北两个阳台往外看去,一边是新蒲湿地公园,一边是茶山公园,两个公园不同的景色,给这个三口之家带来不少惬意.rn满眼是绿水青山美景,处处是人居环境典范.2021年,遵义市加快推进以打造遵义都市圈为牵引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在做大城镇经济实力、提高城镇经营效益、提升城镇功能品质、优化城镇品牌形象、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上聚焦聚力.截至目前,遵义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6.7%.
期刊
走进务川自治县城区,给人最直观的感受是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商业繁华、配套齐全,是一座充满活力和现代感的城市.rn近年来,务川紧紧围绕城有品位、镇有特色、村有乡愁的发展目标,着力在城镇建设精准、精细、精美上做文章,彰显仡佬族风格,突出地域特色,强力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宜居、宜业、宜游的“三宜”城市正逐步形成.
期刊
《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号),提出推进乌江航道提等升级,“推进望谟港、播州港、开阳港、思南港等港口建设,打通北上长江、南下珠江的水运通道”,“培育发展黔中城市群,增强要素集聚能力,打造区域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期刊
黔西南州大力实施城市带动战略,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特别是2021年以来,全州上下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坚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聚焦城镇功能布局、配套功能完善、项目带动和产城融合、治理体系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提速换挡、提质增效,实现了城镇承载能力、城镇经济、城镇品质、城镇治理、城乡融合发展“五个不断提升”.
期刊
2021年,围绕构建大水网,贵州启动水利“百库大会战”,持续加大水利建设,全省供水保障能力已达到132亿立方米.国发[2022]2号文件提出,力争到2030年全省水利工程设计供水能力达到170亿立方米以上.
期刊
清晨,漫步龙川河畔,滨河公园百花争芳斗艳、清香远溢,令人流连忘返.步道上,假山前,亭子边,有人在晨练,有人在曼舞,有人在写生.rn丰富的温泉资源、蓬勃发展的温泉产业,被誉为“泉都”的石阡,夜幕降临,登五老峰俯瞰,温泉之城一片灯火辉煌.夜晚是多姿多彩的,既有热闹、喧嚣的一面,也有轻快、恬静的一面.
期刊
传统科学观认为科学知识是“无地方性”(placelessness)的,是真理的表征体系,因而是“去身体化”的.然而,科学总是在一定的地点与空间中进行的,无论作为观察主体还是实验客体,身体都是科学研究所依赖的重要场所与空间,身体是形成科学知识不可或缺的空间性要素.身体空间亦携带了社会空间的意含,与知识、权力密切交织.身体观的变迁在引起科学观巨大变化的同时,也不断地引发伦理诘难.科学概念的背后,隐含着身体沉默的力量.世界以具身性方式得以概念化,而理性的条件则无法完全“去身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