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中的教育与教育中的表演r——反思周家班和岩洞侗族大歌队在欧美的巡演与教育活动

来源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_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传统音乐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如何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理解中国音乐?作者以“表演中的教育与教育中的表演”为理念,以周家班和岩洞侗族大歌队的欧美巡演为试验,尝试将民族音乐学意识融入表演,同时在演出之余组织工作坊等教育活动,让国外观众不仅能够看到表演,更能够了解音乐背后的文化并亲身体验音乐.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在民族音乐学和音乐教育的理论指导下,此类结合演出与教育的活动有助于推动中国音乐的国际传播.
其他文献
《歌唱吧,未葬者,歌唱吧》是美国黑人作家杰丝米妮· 瓦德书写的关于黑人家庭的故事.小说通过副文本为文化创伤叙事提供了历史文化情境;使用了多人物集体叙事的方式,多角度全面刻画黑人群体曾经经历的歧视和不公待遇.小说既有揭露现实的目的,也有安置历史的意图.
文章全面回顾了杨放先生的学术生涯,将其分为三个时期:1.求学期(1921—1948);2.《阿诗玛》的发掘与云南民族音乐搜集整理奠基期(1949—1982);3.主持编纂《中国民间音乐集成·云南卷》与茶马古道马帮民歌整理研究时期(1982—2014).作者重点从云南少数民族叙事长歌(《阿诗玛》《梅葛》和哈尼古歌等)研究、主持编纂《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云南卷》工作以及茶马古道系列音乐研究三个方面,归纳评述杨放先生毕生研究云南民族民间音乐的学术成果.
马丁· 布伯的对话哲学以对话哲学思想为基础,围绕关系本体论展开,对现行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教学活动应重视教学中的精神相遇,注重教学的相互性,实现教学活动中真正的对话.布伯的对话哲学思想为直接道德教学提供了新的方向即教学角色中教师从“权威者”到“合作者”;教学方式从“讲授”到“对话”;教学目的从外在评价到学生自身发展.它也为直接道德教学开拓了新的可能路径,即创设和谐的直接道德教学氛围;实施对话式直接道德教学方式;构建弹性的直接道德教学评价.
近代小说中的武汉印象是由武昌、汉口、汉阳三地的文字影像组构而成,其中兼融了强烈的政治色彩、浓郁的商业气息和悠长的人文情怀.比较而言,武昌更多地显露出政治色彩与战争痕迹,灯红酒绿的汉口商业气氛更为稠密,历史悠久的汉阳则更显得浪漫典雅,古韵绵长.
作者通过其“音乐文化诗学”理论进行的“音乐口述与文本田野工作”,从音乐人类学者的视野,以音乐人事与文化研究模式,对著名作曲家贾达群进行了研究.文章将贾达群的音乐人生历程、音乐创作特点、学术研究成就、学科建设贡献安置于“历史场域”“音乐社会”和“特殊机制”三层结构关系中来探讨和分析,并总结和归纳了作曲家的核心思想.最后在结语中以“局内/局外”“主位/客位”的观点作为音乐人类学者与作曲家之间交流与对话的学理性思考的参照.
“怀古音乐”(Music of Reminiscence)是美国当代音乐史学家林萃青教授(Joseph S.C.Lam)提出的古乐今演的学术概念,并由武汉音乐学院与美国密歇根大学联合探索的音乐学学术研究理论及其音乐表演的实践项目.这是一项建立在学术研究和艺术创意基础上融合实证主义和人文精神的学术研究,并通过音乐艺术表演实践的中国古代音乐的重构项目.这一古乐重构项目的作曲家黄汛舫教授创作的《编钟与交响乐——钟磬礼乐》(CD),即将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对此,《黄钟》编辑部对黄汛舫教授进行了独家采访.
文章从性别角度对弗朗兹·舒伯特的歌曲《魔王》进行音乐阐释,力图挖掘基于诗歌配乐与情节的更为丰富的文化意涵.作为19世纪早期德奥艺术歌曲的经典杰作,歌曲《魔王》的悲剧核心并非父亲的丧子之痛,而是缺少女性保护的男孩在父权主宰的男性场域中的生死抉择.父亲与魔王作为对立的两极,在争夺幼子的过程中成为促其夭亡的加害者.这是传统的父权观念和行为引发的悲剧,也是孩子难逃宿命的原因所在.不仅如此,歌曲《魔王》还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舒伯特的现实人生,并同作曲家面临的生活矛盾和早逝结局相互映照,不谋而合.
怀古音乐是人类针对缺乏定量记谱法及录音技术发明时期的音乐事项而进行的一种历史真实性描述和善美化音乐音响呈现活动的概括.它是一种题材类别、一种体裁类型,是一种“不类今曲”的艺术风格,也是人类音乐文化活动的基本规律与本质特征之一.文章从美国密歇根大学与武汉音乐学院合作的怀古宋乐入手,通过第一阶段7年多时间的实验探索,认为怀古音乐是中国古代音乐走向当代、走向世界的有效路径.
20世纪初叶,作曲家勋伯格向“无调性”转型时,正值西方神秘主义思潮兴盛的时代,因此“无调性”音乐的形式构建本身便具备了某种神秘主义的意涵,其在音高组织逻辑上所达成的“音乐空间”思维与神秘学层面的“完美”世界观背后存在着内在的一致性.而勋伯格作品中极简化的音高组织,以及后来出现的十二音作品则是“无调性”音乐中核心音程逻辑思维的趋势所向,也成为在神秘学层面更具“完美”意味的形式构建方式.
《义勇军进行曲》是1935年上映的抗日题材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后在许多社会活动中使用、在根据地内广泛传唱,甚至传播至海外.解放战争时期,歌词的意涵发生了由“抗日”向“反苏”“反美”两种不同方向的转变.新中国建立后,它被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叙述了中华民族共同参加抗战的伟大历史,是中国人民共同的精神记忆,是象征民族国家历史的重要文化符号,反映着民众对国家的集体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