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荒野

来源 :户外探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omingyu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乔治·夏勒(George Schaller),生物学博士、动物学家、博物学家、科普作家、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资深科学家、美国大猫基金会(Panthera)副主席。常年从事野外工作,我们这个时代的传奇探险家。从非洲的大猩猩、狮子,到中国的熊猫、藏羚羊、雪豹……他研究过和书写过的动物遍布世界。
  乔治·夏勒寄语
  在得知本刊要做一期关于中国雪豹的专题时,远在南美的乔治·夏勒博士写了一封邮件给他的中国友人刘炎林博士,转达他对雪豹话题的关切:
  “The snow leopard, elusive and mysterious, is a symbol of China’s rocky mountain realm. Beautiful in its long, smoky-grey coat speckled with rosettes, it is an endangered and precious species just like the giant panda. We must all strive to protect the snow leopard and to keep its highlands healthy and harmonious with ever-lasting passion and persistence. I hope this special issue will deepen your knowledge about snow leopard.”
  “雪豹,避世独处而且神秘难寻,它是中国高山岩区生态环境的一个象征。它的美丽,在于它修长的躯体,在于它点缀着玫瑰花状斑纹的烟灰色皮毛,而它和大熊猫一样,都是属于濒危的珍稀物种。我们必须设法保护雪豹,注入持之以恒的热忱和毅力,保持它们栖息地的健康和谐。希望这期专题能够让你对雪豹获得更深的认识。”
  “你看见雪豹了吗?没有!多么奇妙!”
  1973年,乔治·夏勒和彼得·马蒂森徒步穿越尼泊尔北部,夏勒与一只雪豹在一小片柳林中不期而遇。彼得没看见,但身为虔诚的禅宗佛教徒,他在旅行记述《雪豹》中依然神往地记下了这一笔,夏勒感慨:自己依然无法达到那样的境界。
  因为,44年过去了,已经84岁的夏勒依旧渴望与雪豹在荒野中相遇。
  未見面的中国雪豹
  夏勒上一次来中国是2016年4月,花了一个月到青海调查雪豹。他穿着卡其色的裤子和上衣,兜里装着小笔记本和笔,望远镜随身挂着,穿梭在青海东南部的石灰岩山岭中,记录下旅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就像以往一样。
  “上午 8 时10 分,我们沿着锯齿状的山峰和陡峭的山坡侧面走入念青夏格里小山,正在四处寻找有岩羊的梁子,突然看到了高处的雪豹。一只体格稍大,另一只肚子稍圆,不知道是刚饱餐一顿,还是腹中有孕。它们往高处越走越远,透过岩石的遮蔽,远远注视着我们,35分钟后便消失了。之后的调查发现,它们猎杀了一头5岁的雄性岩羊。”
  自1980年第一次到访中国以来,他几乎每年都会回到中国,回访、调查,“待在中国的时间比在美国老家还要长”。尽管如此,在这37年里,他依然没有亲眼见过中国的雪豹。
  1984~1988年,夏勒在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天山以及中国的其他山区展开了大范围的雪豹调查,结果一只也没有碰上。离得最近的一次,他在野外露营,夜里雪豹就像银色的影子一般从他身边走过,悄然无声,只留下了一串漂亮的圆形足印。
  2008年底至2010年中,他和中国的同事四次穿越青海,开车走遍了青海东部和东南部查看地貌,曾与狼近距离同行,见过藏羚羊,数过岩羊,关注过鼠兔、旱獭,但是却依然没见过雪豹。
  2015年,听说四川甘孜的石渠洛须镇雪豹多,他还专门去了一次。在洛须林业部门工作了27年的仁青对他印象深刻:“那是第一次有外国人上山找雪豹。”
  2017年初,和夏勒相交 13 年的动物学博士刘炎林又开始发愁夏勒今年的中国计划—— 偌大的中国,能看雪豹的地方他基本都去过了。宋大昭打趣说:“看来老夏勒还是不死心。”
  虽然凭借红外相机,中国雪豹的图像已经汗牛充栋,但夏勒最喜欢的还是亲身融入自然,他希望亲眼看到动物,感受它的声音、气味以及它所处的环境。
  宋大昭说:“夏勒有一种古典博物学家的范儿。”刘炎林点头称是,所谓古典博物学家的范儿,就是把博物学当成生态科学的一种研究方法。
  2015 年和夏勒一起研究雪豹的肖凌云是北京大学自然与社会研究中心的博士研究生,刚和夏勒一起出野外时,查阅文献、准备好了调查方法,却被他一通鄙视:“我从来不相信那些所谓新潮的统计学方法,难道漂亮的公式就能告诉你看不见的山背后有多少只岩羊吗?”
  被噎得说不出话的肖凌云事后发现,他说的这些都是朴素的道理,统计学不能解决一切,所谓的方法也只是为了计算探测概率而已。夏勒强调长年累月的观察和真正的了解,这些在现在看来都和科学地设计调查方案一样重要。“没有野外的观察和对这个生态系统的了解,做出的判断往往差之千里,再精巧的方法也只是买椟还珠。”
  而自然观察对夏勒自身而言,也有不一样的意义。“我最大的乐趣是,静静地观察,甚至仅仅是调查动物的踪迹、觅食地点以及它经过后留下的其他痕迹,记录它的日常生活。我喜欢写下自己在探索中的所见所闻,揭示其他物种的精妙之处,为它们立传。”夏勒说。
  毫无疑问,有生之年,老夏勒仍会一次次地回到中国。   改变雪豹保护格局的夏勒
  在野生动物保护的领域里,夏勒总是照亮盲点的那一个。他总希望,借由自己的影响力为这个星球多留下一些珍贵的荒野碎片,守护那些无比美丽的野生动物。“我觉得我生来就该如此,这是写在基因里的使命”,不仅仅是一名动物学家,更是一名保护者。
  在他投身保护事业的60年里,他深入那些被遗忘的荒野,发现价值和问题,再用细微的观察、动情而客观的书写为野生动物和荒野发声,为它们与人类构建智性和情感的桥梁。大猩猩、大熊猫、美洲豹、藏羚羊等动物因为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国际关注和重视;而与之相关的栖息地、保护区也因此被推动成立;最终,越来越多科研和保护力量的投入,为它们创造了新的生机。夏勒之于雪豹也是如此。
  夏勒与雪豹结缘于1970年,那是在巴基斯坦北部,一只雌性雪豹在他的镜头中留了影。自此,那对霜白的眼眸和烟灰色的身影便一直与他相伴,有时虚幻,有时无处不在,神秘如高山上的幽灵。
  1971年,他在尼泊尔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野生雪豹的照片,也在那里跟一只雌性雪豹遥遥对望过一夜。1990年,他为一头蒙古的雪豹戴上了GPS项圈,和儿子埃里克多次连续24小时监视它的行动……截至20世纪90年代初,夏勒已考察过巴基斯坦、中国及蒙古国大部分地区的雪豹分布情况。
  2008年,夏勒再度投身雪豹研究,但这次重点关注的是当地社区及保护工作,而非雪豹的自然习性。他在新书《第三极的馈赠》中写道:“我一向注重收集科学资料,以此为基础,才能对未来的工作方向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但我时常忽略与当地居民的互动交流,未能将我的信念转化为实际行动。现在我要尝试将这两种工作方式良好融合。这也是促使我再度关注雪豹的根本原因。”
  这一次,他将工作的重点重新放在了青海。2008~2016 年,他和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研究人员开车走遍了青海三江源、昆仑山、祁连山等区域,查看地貌,向村民了解雪豹及其他野生动物的情况,特别是家畜和野兽之间的矛盾。
  作为第一个得到我国政府批准(1986年),进入羌塘无人区开展研究的外国人,夏勒的脑海中不仅仅是30年前后的图景对比,还有 19 世纪博物学家的探险科考为他种下的“西部情结”:高地粗犷,黄褐色平原上大风呼啸,高山上覆盖着白雪,“一次可以看到 15000~20000 头藏羚羊”。
  自然观察对比之外,他们一个个拜访寺庙、社区,做入户问卷调查。在这一过程中,他心系雪豹,也同情那些损失牛羊的穷困家庭;除此之外,藏民追逐冬虫夏草的利益,藏區的流浪狗集群追逐雪豹,牧民定居导致的草场退化,散养放牧对栖息地的破坏,这些问题也都一一映入夏勒的眼中。
  “从4月底到6月,数千个当地和邻省的居民就会涌入高山草甸去搜挖冬虫夏草,一枚冬虫夏草能卖2美元,一个家庭在一个季度就能挣超过1万美元,这些掘金者出现在几乎每一条峡谷每一个山坡,对植被造成了极大的干扰。”
  在他之后,社会也开始跟进对这些问题的研究。2017年,就有两个公益组织开始尝试众筹解决藏区流浪狗的绝育和管理问题;关于冬虫夏草利益链对高山草甸的破坏、藏传佛教对雪豹的庇护等相关议题的讨论也开始增加。
  这些年的工作让他的视野更加开阔,他意识到,应当将整个地区纳入保护的体系,而不是单纯划出零散的保护区,这样才能让保护工作造福于栖居在此的所有生灵,包括人类。
  “一定要让当地人从保护中受益。”在各种场合的交流中,夏勒反复提及。中国拥有世界大约60%的雪豹潜在栖息地,在这里,他理想中的保护区不是零散的仅能容几只雪豹栖身的保护孤岛,而应该是这样:“这样一片地域里,应包含多个受到严密保护的核心区,供各种动物安然栖身;几个核心区之间有适宜的生态走廊相连,动物们可以扩大活动范围,往来于各个安全的避风港。区域内余下的土地则规划为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用地,一块块栖息地如同马赛克一般镶拼在一起,为人类和其他动物的生存提供保障。”
  夏勒今年5月就满84岁了。皱褶深沉,也开始有了高原反应。他习惯于带上一袋气球,遇上小孩就吹一个送出去。他畅想着这幅雪豹、家畜及人类和谐相处的山野美景,并深信这并非不可实现。
  他已经推动完成了很多项目。就像大熊猫一样,他将拥有全球60%的雪豹的中国领入了全球保护视野。2008年的北京雪豹会议后,2009年国际雪豹基金会和美国大猫基金会开始联合支持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雪豹项目;2016年,WCS开始了羌塘的雪豹调查项目;WWF也在同年介入了雪豹保护的工作。针对具体保护地,2010年6月,夏勒与李娟、王大军一起,推动中国第一个雪豹深度调查项目在牙曲寺扎根。如今建立有关雪豹的保护小区或合作社区已成保护的主流趋势。
  这位从来没见过野生中国雪豹的野生动物学家,深远地改变了它们的命运。
  为什么是夏勒?
  除了与中国的缘分、“时势造英雄”的运气,能让夏勒成为一名伟大的保护者的原因,也许还有刻在他基因中的秉性。
  “夏勒就像一只蜜獾,咬住了目标就不撒嘴,特别专注、顽强。”刘炎林说,“他对动物和自然的爱,与生俱来。”
  “小时候我在德国生活,就喜欢在附近的森林里闲逛,看植物、看鸟,上了阿拉斯加大学后,在一家野生动物实验室干活儿,跟着研究生出了几次野外;我意识到,这是我想要的生活。于是, 1952 年,我开始参加野外科考。1960 年代,我决定放弃在科研上的钻研,将时间和精力投向那些未被人保护的野生动物和地区,有后来者跟进了,我就再找下一个。”
  认准了动物保护的夏勒,体能也堪称天赋异禀。
  “2005年我们在西昆仑调查藏羚羊,有一次需要背着二十来公斤的大包走十几公里。除我之外, 72岁的老爷子比其他人走得都快。”刘炎林曾是北大山鹰社社长,体能过人,跟夏勒一块调查一个半月体重就掉了7 公斤。
其他文献
这是一条真实且古老的朝拜之路,联结了藏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两位大师—宗喀巴和莲花生,他们为这条徒步路线增加了无数的灵气。在这山水之间有着历代僧人、藏族同胞的足迹,于经幡浮影下走出了自己最经典的旅痕。百年来,身穿袈裟的喇嘛和朝圣者,在圣地强烈的阳光下,行走在起伏的山谷中只为达成心中的信仰,无数的牧民迈着虔诚的步伐踏上这条真诚的艰辛之旅。以至后来这条原先不为世人所知的朝圣道路,因其多变的山景和秀丽的高山
探路者作为中国户外领军品牌,于10月29日下午携手鸟巢、天猫、势至体育联合举办冰雪联盟启动仪式暨探路者天猫双11冰雪新品发布会(冰雪联盟启动仪式暨SNOWONE超级雪大奖赛发布会)。短道速滑奥运冠军李坚柔、国家体育场总经理助理李质群以及探路者集团品牌总监王昌盛等出席发布会,希望通过冰雪联盟将冰雪运动的乐趣传达给更多的人。同时,探路者携手鸟巢、天猫、势至体育联合成立了“热雪燃冬 助力冬奥”冰雪联盟,
David Lama(大卫·拉玛)  世界上最优秀的新锐攀登家之一,生于1990年。五岁时,喜马拉雅山区的登山老手Peter Habeler第一次看见他攀登,就发现了他这方面的天赋。2003年David 12岁的时候,征服了一条8b 难度的线路,他也成为了这项运动历史上完成这个级别最年轻的人。15岁时,他成为参加世界杯比赛最年轻的人。2012年他首次以自由攀登的方式完成了巴塔哥尼亚Cerro To
终于在去年夏天,温州迎来整个夏季最高温的时候,我们决定逃离流火的城市,奔向梦寐以求的刺激和清凉。与六名有着丰富溪降经历的队员一起,我们提前规划线路,研读前人绘制的龙进溪溪降地图,又再次安排了两天的溪降培训课程,重新熟练所有技术操作。一切就绪后,大家收拾好装备,向着那一隅清凉幽静之地出发。  正所谓“好事多磨”,我们既没有按预想的买到火车票,去往湖北的道路也是各种折腾。在“火炉之城”武汉一下飞机,热
从3月底开始,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的杜鹃花就争先恐后地在枝头拱出嫩芽,含苞待放。这些低调的花朵生长在无人的偏僻高山之地,不为寻常人所见,每当户外徒步的我们在三四月间翻越山岭的时候,那些不经意间的惊喜多半会迎面而来。山高坡陡,虽近在咫尺,但走了好大一会才能来到花前。仔细一看,有怒放的,有含苞的,各具情态。巴掌似的叶子稳重而不张扬,给人一种厚道淳朴,富有生命力的感觉。再看那直的,弯的暗红色的枝条,好像经
天路壮美 朝圣者众  天路的起终点分别为法国的户外之都霞慕尼(Chamonix)和瑞士的户外首府泽尔马特(Zermatt)。霞慕尼地处法国、意大利和瑞士三国交界处,在阿尔卑斯最高峰—勃朗峰(4808米)脚下,这里山峰林立、突兀险峻,被称为现代户外运动的天堂和摇篮。泽尔马特在瑞士和意大利交界处,拥有世界著名的马特洪峰(海拔4478米)。连接这两座小镇的天路,绝大部分在瑞士境内,有延绵近百公里的山川、
户外探险观察员评论    system 中文直译为系统。该词在信息科技,社会组织领域等,被中外人们广泛使用。但或英文似乎更科学概念化,中文语境与社会术语里,带了些道家意向抒发、文学宏观的意思。当然,这种差异随着“世界是平的”的全球化趋势其差异越来越小,甚至可忽略不计。在国家地区救援系统的形态构成上,“官方”即政府“应急救援”机构设立是必然必须的,民间力量的互补是必须的,但,只有当该地方经济基础社会
近些年来,国人出国越来越方便,出国旅游的方式和目的也越来越丰富。如今绝大多数欧美国家的汽车租赁公司凭借国内驾照的翻译件或者公证件就可以方便快捷地网上预订到车,所以租辆车游欧洲是自由行的很好选择。除了各种古堡游,冬季带着家人一起来一趟滑雪度假旅行,让家人体验一下阿尔卑斯山的壮美,高山湖泊的静谧,融入当地人一家老小一起度假的舒适氛围。围绕瑞士名城日内瓦,我们向大家分别推荐两条法国和瑞士的经典滑雪度假线
“几分钟,报名费60欧元的前一万个名额瞬间蒸发;稍微迟疑个把小时,90欧元的一万五千个也没抢着;闭着眼睛痛下杀手,付出110欧元的代价终于抢到pre-registration(候补登记)一个。”马拉松跑友厦门环岛路感叹惊呼,“四万个名额三个半小时Sold Out(一售而空)。额的神啊!神马状况,难道马拉松病毒瞬间爆发?”  他说的是柏林马拉松的报名热况,而国内的马拉松报名也是一票难求。  香港马拉
白色鸦片来袭,国内的雪场也许已经无法满足你对雪的渴望,  不如来一趟远行假期,到美洲、欧洲的滑雪胜地去追寻无瑕的香槟粉雪。  如此远征,一个完美的滑雪假期当然绝不仅止是滑雪,  也许,骑马、温泉甚至高尔夫,都能够成为你滑雪假期的完美彩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