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消化系统表现及急重症分析

来源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dla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儿消化系统受累的临床表现,尤其是急重症表现,以提高儿科临床医师对SLE消化系统表现,尤其是急重症的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明确诊断为SLE,且诊断年龄在16岁以下共计119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对SLE消化系统受累临床资料进行分析。SLE诊断均符合199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关于SLE的诊断标准,并无硬皮病和重叠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结果

SLE消化系统受累病例共24例,发生率为20.2%,平均年龄(13.5±2.0)岁(6~15岁)。男:女为1.0:2.4,分别占同时期诊断SLE同性别患儿的26.9%和18.3%。其中有4例患儿消化系统表现为SLE的首发症状(4/24例,16.6%)。SLE患儿消化系统受累最常见的表现为腹痛(13/24例,54.2%),其次为恶心呕吐(11/24例,45.8%)、腹胀(4/24例,16.6%)、腹泻(3/24例,12.5%)。另有8例无明显症状,辅助检查发现肝功能异常,但无病毒感染等其他导致肝功能异常的证据。消化系统急重症表现病例共9例,6例为假性肠梗阻(2例同时合并双肾盂、输尿管扩张);1例诊断为腹膜炎,行手术剖腹探查;1例表现为蛋白丢失性肠病;1例为急性胰腺炎。所有病例经足量激素及环磷酰胺治疗后病情好转。消化系统受累的SLE患儿合并肾盂输尿管扩张的比例高,清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是否有红细胞沉降率增快、肾脏、血液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目前对儿童SLE消化系统受累认识不足,低估了SLE消化系统受累的概率及严重程度。部分患儿可以消化系统受累为首发症状,假性肠梗阻、蛋白丢失性肠病、急性胰腺炎是较为少见,但需提高认识的SLE累及消化系统重症表现。及早诊断,联合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环磷酰胺治疗对于消化系统急重症治疗非常重要。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儿童A族β溶血链球菌(GAS)分离株超抗原、链球菌DNA酶(DNase)、纤维结合蛋白(FBP)基因的分布特征,分析其与感染儿童及主要emm流行型的关系。方法收集2008年至2012年3所儿童医院临床分离的GAS 72株感染菌株,40株健康携带株。PCR扩增及测序对菌株进行emm分型;PCR检测12种超抗原(speA、speC、speH、speI、speG、speJ、ssa、smeZ、sp
微小RNA(MicroRNAs)为一类非编码小RNA,通过结合目标mRNA,抑制相关蛋白的合成参与基因调控。研究发现微小RNA参与脓毒症免疫调控。miR-152、miR-148通过下调钙调蛋白及抗原特异性CD4+T淋巴细胞增殖抑制抗原提呈作用。miR-29家族调节胸腺细胞退化。miR17-miR92参与调节B细胞分化与凋亡。miR-146、miR-155、miR-101和miR-132等通过直接或
儿童肺栓塞与肺静脉血栓在儿童较为少见,但却可危及生命。与成人比较,绝大部分儿童肺栓塞和肺静脉血栓有危险因素存在,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包括气短、胸痛及咯血等。大部分治疗上的经验来自于成人肺栓塞,是否适用于儿科患者,需要结合患儿的基础疾病,权衡风险与获益,特别是血流动力学的情况而定。现针对儿童肺栓塞和肺静脉血栓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等进行综述。
目的观察玉米赤霉烯酮(ZEA)与女童性早熟发病的相关性。方法取71例性早熟女童及50例健康女童外周静脉血血清,以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ZEA水平,结合研究对象的骨龄、体质量指数(BMI)、子宫与卵巢体积、雌二醇(E2)、促黄体生成素(LH)和促卵泡刺激素(FSH)水平等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研究对象的居住区域等要素,综合分析ZEA与性早熟的相关性。结果(1)71例性早熟患儿中,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患儿52
目的探讨Sandra Fucile口腔按摩方法对早产儿经口喂养能力的影响。方法按随机设计分组将2012年7月至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符合纳入标准的65例早产儿分为对照组(33例)和干预组(32例)。对照组早产儿仅进行常规护理,包括口腔、脐部、体位等日常护理;干预组早产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Saudra Fucile口腔按摩,1次/d,连续10 d。采用中文版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
目的研究柯萨奇病毒诱导小鼠病毒性心肌炎后心肌纤维化发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内皮素-1(ET-1)等炎性因子的表达及不同时期应用卡维地洛干预对其影响。方法雄性BALB/c小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急性期治疗组、慢性期治疗组,每组10只。对照组皮下注射9 g/L盐水,其余组腹腔注射100TCID50的柯萨奇病毒B3(CVB3)0.1 mL,以后每2
期刊
期刊
目的本研究拟测定扩张型心肌病(DCM)患儿治疗前后氨基末端脑钠尿肽原(NT-proBNP)水平的变化,分析NT-proBNP水平与DCM患儿心功能分级的关系,探讨动态监测NT-proBNP在DCM患儿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8月至2013年9月湖南省儿童医院DCM患儿49例,分别测量治疗前后NT-proBNP水平,根据改良Ross心功能分级对患儿进行评分,并完成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
儿童脓毒症/严重脓毒症是儿童重症监护室中一种常见且病死率较高的疾病;细胞因子的"瀑布式"级联反应是导致病情持续恶化的主要原因。持续血液净化治疗技术可利用吸附及滤过等原理清除炎性介质,能够重建免疫稳态、降低患儿病死率。但目前,持续血液净化高、低剂量疗效的结论不同,对不同剂量的选择存在争议。现从不同角度介绍血液净化高、低剂量的效果,分析不同效果的影响因素。